(付印课本赴省城,顺带家人开眼界;父子四人巧谋划,咱镇上还需要大课堂。)
早在耿家双喜临门为长子耿正和长女耿英同一天操办婚礼的时候,耿老爹就已经初步编制好了一套“耿家小学堂”一年级小学童准备采用的教材。此时,距离“耿家小学堂”计划开学的时间也就两个多月了。时不我待,耿正和耿英新婚未满一月,就和弟弟耿直一起,将这套新编的初级教材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研究了一遍。除了增加了为数不多的一些小娃儿们喜闻乐见的内容之外,基本上没有做大的改动。
与此同时,耿老爹还编制了一套夜校教材。由于夜校针对的是十五岁以上,三十岁以下的年青人,而且耿老爹计划只教授三年时间,因此其教材的内容与一年级小学童的课本有些不同,而且一开始就加入了珠算。
兄妹仨把夜校教材也研究一遍,都感觉并没有什么需要改动的。然后,耿正就带着新婚燕尔的秀儿,又拉上耿直、娘和耿兰专门去了一趟省城。那日进城后,耿正先把娘、秀儿和耿兰安置到客栈里住下后,马上就和弟弟带上书稿直奔省城唯一的一家印书馆去了。去了印书馆后,耿正与其掌柜的说明情况,提出来希望他们一定要保证质量尽量印刷。
掌柜的满口答应,说:“先生只管放心,样书您也看了,我们的印刷质量绝对没有问题!这样吧,你们年底之前,大概在腊月二十前后就可以来提书了。”
谢过掌柜的后,耿正当即交付了规定的定金。柜台给开了付印课本的名称、数量和总费用,以及定金的收据之后,兄弟俩高高兴兴地返回客栈。
耿正这次省城印书可谓计划周全,不但带弟弟去了省城的印书馆,使俩人都得以了解了付印课本的一切交接程序,而且还顺便带着娘、秀儿和耿兰在省城里美美地转悠了一番,让她们有机会开了一次大的眼界!
返回来的路上,耿正吩咐弟弟:“年底之前取书的事儿哥就不管了。你叫上你姐夫给你赶车,看你姐和董妞儿,还有大伯大娘他们是不是想去省城里玩儿玩儿。如果他们想去,就顺便让他们也坐车去转一转。”
耿直说:“行,印书馆那地儿俺记住了!”
耿正又吩咐:“你们去提书时,一定要仔细检查他们的印刷质量和交付数量;如果没有错,就补足费用全部提了,还要让他们给咱打包好了!”
耿直说:“那些凭证单据什么的还是哥你保存着哇,走之前再给俺,俺可不想多操心,倘若弄丢了一张,岂不麻烦!”
郭氏伸出右手食指轻轻戳了一下耿直的脑门儿,半怜爱半舔怪地说:“你就讨省心哇,亏得有你哥哥在前面挡着呢!这么多年过去了,怎么还是这么一个小娃娃的脾性!”
秀儿却说:“娘,你可别这样说,小直子很不容易的。他哥哥和俺说过好多次了,小直子很坚强,也很聪明能干呢。在亲哥哥的面前,弟弟永远都是弟弟哇!”
耿直撇撇嘴说:“可不是耶,后来的这些年爹不在跟前,哥哥就当是俺的爹啦!当年走的时候,俺还只知道贪玩儿呢,就连俺喝了的那些个墨水儿,也主要是俺哥和俺姐给俺灌输的呢!”
耿兰说:“是啊二哥,大哥和咱姐教了你,三哥倒是得了咱爹的亲传!看这事情,怎么给搞成这样了!”
一路上轻松愉快地唠着嗑儿回家不提。
至此,耿正和耿英终于可以彻底放松地休息一段时间了。但耿兰却不想闲着,她乘此机会拉着二哥教她认了不少字,还熟练地掌握了珠算加减打法。当然,只要看爹在跟前,耿直就只管自己捧一本书读去了。
耿正和耿英结婚满一月后,耿老爹又开始和耿正、耿英和耿直讨论大戏台以后的主要用场了。按照耿老爹的设想,这个气气派派的大戏台不但可以作为一个活跃乡亲们娱乐生活的好场所,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她还必须为“三六九镇”的乡民们抒发民心、凝聚人心和正乡音作出应有的贡献!
他饶有兴致地说:“俺想啊,这小学堂和大戏台在本质上是一个东西呢,只不过啊,小学堂是针对小娃娃们的,而大戏台则是针对所有人的。这俗话不是说了嘛,唱戏哩,劝世哩!事实上哇,一部好的戏,她本身就是一本绝好的大众化课本呢!所以啊,咱们以后还得多多地编写这种大众化的课本!不过哪,俺也细细地琢磨了,正所谓‘荆棘编小篮,想着容易做着难’,这个活儿不比编一套教材那么简单,她可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活儿,也是一个更加精细的活儿,需要咱父子们,包括乡亲们大家伙儿共同努力的嘞!”
听了耿老爹的这一番话,兄妹三人终于明白爹爹为什么一定要盖这座大戏台,并且一定要将她和小学堂修建在一起的真正原因了。
耿正说:“爹说得很对。大戏台站在那儿了,不是说逢年过节的请来戏班子唱几场戏就了事了的,而是要让她成为咱们镇上乡亲们自己的舞台才好!实际上哇,咱们镇上的乡亲们中间,有不少人还是很喜欢热闹的呢。每年正月里,不就总有那么几十号人喜欢集结在一起踩高跷、扭秧歌吗?他们都是很有娱乐爱好和天赋的,只是没有人组织他们,给他们创造一些可以发挥他们特长的条件罢了。”
看到爹爹笑着直点头,耿正接着说:“俺看哪,咱们干脆置办一整套演奏乐器哇,什么鼓啦、锣啦、唢呐啦、笙啦、竹板啦什么的,以及简单的服装道具、化装物品、背景和幕布等等,全部一次置办齐得了。另外,再多买几把二胡、板胡、笛子什么的,咱们在农闲的时候教他们,咱们自己也不熟悉的,就请人来教。等咱们自己先学会了,再教大家伙儿。只是这剧本的事情比较难弄一些,估计得英子多出点儿力了呢。”
耿英说:“这个倒也不太难弄的。编一些乡亲们喜闻乐见,而且又有一些个劝世意义的小东西出来,俺还是有把握的。俺可以试着写一些出来,然后,咱们再一起商量着修改,不就妥了嘛!”
耿直对姐姐说:“姐,你编写这个肯定行!当年咱们在JDZ创业之初时,你那脱口秀不就把那么多见过世面的大商人们都给镇住了嘛!”
耿英笑着说:“哎呀,快别提什么脱口秀了,那都是给那一帮子王八蛋给逼出来的!”
耿直说:“姐,俺的意思是说你有这个能力!”
耿老爹听这姐弟俩的对话有点儿不对劲儿,着急地问:“什么脱口秀,还有王八蛋?什么人逼你们做什么了?”
耿正说:“就是俺们当年在JDZ‘盛元酒店’里演奏说唱的时候,有一次……”
于是,就将那次事态发展的前前后后大致给爹讲述了一遍。
耿老爹听了沉吟良久,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无限自责地说:“唉,都是爹对不起你们哇!”
耿英说:“爹,咱不说这些了,都过去这么多年了!再说了,咱们赢了呢!也真怪了,当时那么一个阵势,但俺并没有觉着有多难,真就是脱口而出的,而且比说唱那些个早就编好了的词儿还来得快,来得有韵味儿!”
耿老爹点点头,非常肯定地说:“唔,小直子说得对,英子你有这个能力!以后哇,这编写剧本儿的事儿,你就当主力哇!”
耿英笑着说:“俺遵命就是了!不过哇,俺也有个想法呢,爹你应该好好儿地培养培养小直子,他将来肯定会成为咱们乡戏的台柱子的!”
耿老爹笑着说:“俺早就看出来了。在这个方面,小直子是块好材料呢!”
耿正说:“那咱就这么说定了,爹和俺农闲的时候教大家乐器;英子你自己抽时间编写剧本儿,然后俺和爹为唱词谱曲儿,咱们再商量着编排动作过门儿什么的。小直子,你就先跟着俺们学习各种乐器哇;如果有想写的东西,也试着写一些!”
耿老爹说:“好嘞,那咱们就这样分工合作哇!好在做这些事儿虽说有些个辛苦,但同时也是一件很乐呵的事情哩!下一步哇,咱们就先将那把冷落了多年的二胡,还有那几根笛子再拾起来,老不练会手生的呢。等到过些天去省城提书的时候,再顺便置办回来所有需要的乐器、道具和其他行头什么的!”
耿直说:“俺哥还说不去提书了,让姐夫帮俺赶车,再叫上姐姐和妞儿,还有大娘大伯他们一起去转转呢。这要置办乐器、道具和行头什么的,就必须得俺哥也去了!”
耿老爹看着耿正,说:“哦,你们是这么安排的啊?”
耿正说:“先前是这么想的呢,想让小直子单独去办办事儿,也好让英子带上她公婆小姑子的去省城里玩儿玩儿。”
耿英笑着说:“俺才不想去省城转悠呢,这些年都在外面跑,都腻歪透了,就想待在家里边儿!俺公婆和妞儿也好说,以后会有很多机会的。”
耿正说:“那就还是俺和小直子去哇,俺俩顺便商量着买了咱说的那些东西,再置办一些年货什么的。”
当晚,耿家院落里就再次飞扬出了久违的二胡声儿和笛子声儿……
耿英则以飞快的速度,先后编写出了多个剧本的初稿。其中包括:以耿家父子们与武昌镇上白百大一家的崇高友谊为故事背景的《兄弟姊妹颂》;以江南小镇上李长善一家与耿老爹的兄弟父子情义为故事背景的《感恩记》;以耿正兄妹三人艰苦创业历程为故事背景的《永不放弃追梦路》;以及反映家乡风土人情的《邻里一家亲》;倡导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婆媳情》和《翁婿义》;鼓励家乡人们刻苦学习文化知识的《父子同学共进步》,以及《天旱修渠勿祈雨》……
刚过了小年儿,耿正和耿直就从省城返回来了。除了如数拉回了印刷装订得非常满意的所有课本之外,还顺便置办齐了一整套的乐器和服装道具等,又另外多买了四把上好的二胡,两把挺不错的板胡和十个音色特别好的笛子,并且采购回了不少的各色年货。郭氏将这些外来的年货调配一番,分给左邻右舍和娘家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