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辽穆宗“酗酒怠政”、失去人心之时,辽世宗之次子耶律贤却在暗中悄悄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为日后夺权作着准备。
耶律贤生于天禄二年(948年),《辽史·景宗纪》称其名贤,字贤宁,小字明扆,但《契丹国志》《东都事略》等文献称其契丹名为明记,后改汉名作贤。当耶律贤四岁时,正遇到察割之乱,目睹父母亲辽世宗、萧皇后以及祖母皇太后被杀。当时察割还打算杀死耶律贤以斩草除根,但耶律贤得到了御厨、尚食刘解里的保护,刘解里用毡毯将耶律贤裹起,藏在柴薪之中,侥幸得免。辽穆宗继位后,为笼络人心,便将孤儿耶律贤抚养在永兴宫内。耶律贤渐渐长大,看到天子酗酒、游猎无度,吏治败坏,心中甚有想法。当时耶律贤常与自己交往密切的“宫分人”韩匡嗣、女里等人交游,言论或有讥讽时政、政要的。担任护卫的右皮室详稳耶律贤适为保护耶律贤,常常劝说耶律贤适宜早点疏远这些人,并断绝往来,以免遭不测。有一天,耶律贤又与韩匡嗣谈及时事,当即被耶律贤适所制止,耶律贤悟,不复言论。因此,不少宗王因各种理由遭到辽穆宗的诛杀、囚禁或流放,但耶律贤终于未被天子所疑忌,耶律贤适起到了重要作用。
所谓“宫分人”,是指在宫帐中服务皇帝、皇后的侍应之人。宫帐亦称斡鲁朵,又写作斡里朵、斡耳朵、兀里朵、窝里朵等,皆为契丹语中宫殿、宫营等词的对音。《辽史·营卫志》说天子“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辽史·兵卫志》曰天子“入则居守,出则扈从”是斡鲁朵法的最基本内容。可见辽朝斡鲁朵作为天子的亲卫侍从,要扈从天子四时游徙,故其亦被称作行宫。契丹惯例,新皇帝即位后,都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斡鲁朵,即划分部分州县土地与部族作为皇帝的私属,以提供皇帝生活所需的物品及仆役等。同时,皇帝在世时,从所属的部族中选拔丁壮充任扈从宿卫;而皇帝死去以后,其宫帐之属民则担当起守护皇陵之责。这些属于宫帐之人,即称之为宫分人。整个辽朝共有斡鲁朵十三座,其中九位皇帝各设一宫,两个摄政日久的皇太后述律太后、承天太后(即萧燕燕)各设一宫,在辽圣宗时权势盛极的皇太弟耶律隆庆设一宫,加上在辽圣宗朝声势煊赫、地位直逼人主、被赐国姓的汉人大宰相韩德让“拟诸宫例”所设的一府,计有十二宫一府:辽太祖的弘义宫、辽太宗的永兴宫、述律太后的长宁宫、辽世宗的积庆宫、辽穆宗的延昌宫、辽景宗的彰愍宫、承天太后的崇德宫、辽圣宗的兴圣宫、孝文皇太弟耶律隆庆的敦睦宫、辽兴宗的延庆宫、辽道宗的太和宫、辽天祚皇帝的永昌宫,以及韩德让的文忠王府。由于诸宫帐随从天子游徙、居止,耶律贤幼年被养于辽太宗的永兴宫中,也就等同于生活在辽穆宗的身边。因此,辽穆宗让永兴宫养育这位前皇帝之子,亦不无就近监视之意,这也当是耶律贤适劝说耶律贤疏远女里、韩匡嗣的原因所在。
应历十九年(969年)二月,辽穆宗被弑前一日,耶律贤入内觐见,辽穆宗高兴道:“吾儿已成人,可付以政。”这显然是耶律贤成为皇帝以后,为自己继位的合法性而制造的舆论。因为以常制而论,辽穆宗死,当由辽穆宗诸弟罨撒葛等继位,而耶律贤仅仅是辽穆宗的堂侄而已,其间亲疏关系甚明。
是日深夜,辽穆宗遇弑。消息传出,皇族内部有继位资格者纷纷闻风而动。已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股较大政治势力的耶律贤,与侍从辽穆宗的大臣侍中萧思温、南院枢密使高勋关系密切。尤其是萧思温作为辽穆宗的姐夫,尤见亲信,这就使得耶律贤在这场帝位之争中占得先机。当时耶律贤趁着宫中一片混乱之机,立即亲率飞龙使女里与萧思温、高勋统领甲骑千人驰赴,在次日黎明时分赶到行宫,随即控制了大局。此后的进程,就十分程式化了:耶律贤在辽穆宗的灵柩前为不幸的天子恸哭了一场,然后群臣依例再三劝进,遂即皇帝位于前皇帝的灵柩前,是为辽景宗;百官上尊号“天赞皇帝”,大赦天下,改年号曰保宁。
但实际的进行,恐怕并不如此平稳:在辽景宗即位的当日,即以“宿卫不严”的罪名处死了辽穆宗的心腹禁卫将领殿前都点检耶律夷腊葛、右皮室详稳萧乌里只。当然天子横死,终得有人承担罪责,但执掌禁军的耶律夷腊葛、萧乌里只被杀,恐怕亦与他俩给抢位的辽景宗带来相当的麻烦有关。
辽景宗即位后,任命拥立功臣萧思温为北院枢密使,随即又兼北府宰相;封南院枢密使高勋为秦王。进封太平王罨撒葛为齐王,赵王喜隐(耶律李胡长子)为宋王,隆先(耶律倍四子)为平王,稍(耶律倍三子)为吴王,道隐(耶律倍五子)为蜀王,必摄(辽太宗庶子)为越王,敌烈(辽太宗庶子)为冀王,宛(耶律李胡次子)为卫王,以安抚皇室成员。不久又封萧思温为魏王,北院大王耶律屋质加于越。辽景宗进封辽世宗诸弟为王,对稳固其权位影响颇大:隆先,其母大氏。大氏为渤海大姓,故大氏当为耶律倍为东丹王时所娶。辽景宗始封隆先为平王,不久兼政事令,留守东京,镇服辽东。隆先为政,薄赋税,省刑狱,恤鳏寡,数荐贤能之士。辽圣宗时率军征讨高丽有功,死于归途,葬医巫闾山之道隐谷。隆先为人聪明,博学能诗,著有《阆苑集》。道隐,其母高氏,即随耶律倍自东丹国南投后唐的高美人。道隐生于中原,耶律倍死时,道隐被僧人所藏匿而免于祸,因名道隐,后还契丹居住。道隐性沉静,有文武才,时人称之。辽景宗初封他为蜀王,为上京留守;不久迁守南京,所在号令严肃,民获安业。数年后,徙封荆王,统和元年(983年)病卒,追封晋王。
为强化自己的权位,辽景宗当上天子不久,就使出了历代帝王屡试不爽的招数,政治联姻:与“翼戴”功臣萧思温联姻,娶萧家三女儿萧燕燕为妻。
萧燕燕出生于辽应历三年(953年)。据《辽史·圣宗纪》载,986年五月,辽、宋两军在河北岐沟关大战,宋军大败,其“挽漕数万人匿岐沟空城中”,辽军“围之”。壬申日,辽军“以皇太后生辰,纵还”。因此,推知萧燕燕的生日当在五月壬申日,是日正五月五日端阳节。萧燕燕取汉名“绰”,有人认为是取意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之诗:“曾经绰立侍丹墀,绽药宫花拂面枝”,说“绰立侍丹墀”是欲其长大以后要侍奉天子为皇后,这恐怕出于她日后成为皇后之后所加的附会而已。其实“绰”字本形容女子体态柔美,正是女子取名之常用字,实不必求之过深。有关萧燕燕早年事迹的记载甚少,《辽史·后妃传》仅称她“早慧”,有一日萧思温观察三个女儿扫庭院,只有萧燕燕扫除洁净,便欣喜道:“此女日后必能成家!”又有传说称萧燕燕曾与韩匡嗣的次子韩德让缔有婚约,就在议婚论嫁的前夕,正遇辽景宗登基,出自进一步巩固皇家与萧家的关系,萧燕燕被选入宫,成为天子的新妇。虽然辽制规定皇族、后族互为姻族,但随着燕云地区入契丹,在辽朝政坛上汉人势力日增,契丹贵族与汉人上层的联姻也日趋增多,故有出身后族的萧燕燕欲与宫分人出身的汉人韩德让论婚嫁之事,但因萧燕燕被天子选中而不果。萧燕燕入宫即被封为贵妃,五月中被册为皇后。据宋代著名史家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云,萧燕燕“色技过人,且通韬略”,故被新登基的辽景宗“立为后”。是年,萧燕燕17岁,而辽景宗22岁。按契丹风俗,早已成年的辽景宗当时已有婚娶,只是史无记载,不知其详。但辽景宗有一渤海人的妃子,其所生女儿于乾亨二年(980年)出嫁,推知其出生年月当在保宁元年辽景宗登基之前,故此渤海妃嫁于辽景宗应在萧燕燕之前。
辽朝诸帝,在辽景宗以前的辽太祖、太宗、世宗、穆宗,皆在登上皇帝宝座之前娶妻,至辽景宗始于即位以后再娶皇后。皇家娶妻自然不同凡响,大异民间。契丹婚俗保留有游牧民族的许多传统礼俗,而与中原汉人有异。如汉族古代婚仪,历来有“六礼”之说,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亦称纳币)、请期、亲迎;此外还有新妇见舅姑等仪。但随着辽朝建立,契丹人与汉人交往日趋频繁,故其汉化亦随之日深,所以中原不少婚仪也影响到契丹婚俗。因有关辽景宗纳萧燕燕之婚仪情况,辽代文献中并无记录,已难知其详,但《辽史·礼志》中载“皇帝纳后仪”,今人也可于此中窥见一斑,故此处简单介绍如下。
男女两家先选定吉日(即请期),至婚礼那日清晨,女方坐家中正堂等候。皇帝遣使者及媒人携带酒食来到皇后之家,分别向皇后及其父母、兄弟、宗族敬酒;然后送上聘礼(相当于纳征、纳币),致词,再拜。执掌契丹皇族事务的惕隐之夫人四拜,皇后辞别父母、家人,升车,父母饮下女儿所敬之酒,致“戒词”。然后车辇启动,教坊(宫廷娱乐机构)艺人遮道祝贺,皇后族人追拜,进酒,亲迎车辇启动。车辇行至皇宫大门附近,宰相传下天子圣旨,赐皇后及送亲者酒。至宫门,惕隐亲率皇族奉迎。惕隐之夫人宣布皇后下车,即有一妇人“捧镜却行(倒走)”,并“置鞍于道,皇后跨过其上”。(此类婚礼中“捧镜倒行”“跨鞍”之风俗,据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粱录》等知,唐、宋民间婚礼中也有,其源出于南北朝时的鲜卑人,而契丹人与鲜卑人同属东胡,故流行此婚俗。)皇后进入宫中,至安置天子历代祖先之神主室,分别礼拜舅姑御容(新妇拜见舅故之意),再礼拜皇族诸妇已育多子多孙者,期望早生、多生贵子;再礼拜历代辽帝的御容。然后皇后更衣,穿戴上皇后的服饰。皇帝赏赐皇族迎亲者与后族送亲者酒食。皇后端坐于别殿。迎亲仪式至此结束,之后再行契丹人的传统礼仪:拜奥姑。奥,据《说文解字》云为室内西南隅,是古代家族神主或尊者居坐之处。所谓奥姑,《辽史·公主表》称,“契丹旧俗,凡婚燕之礼,推女子之可尊敬者坐于奥,谓之奥姑。”而《辽史·国语解》亦载:契丹族“凡纳皇后,即皇族中选尊者一人当奥而坐,以主其礼,谓之奥姑。送皇后者拜而致敬,故称拜奥礼”。其具体过程即皇帝就御座后,由奥姑主持婚礼:首日是送皇后者致词,拜奥姑,奥姑与媒人行酒,宴饮。次日,皇帝拜先帝御容,敬酒,设宴大会后族与群臣,并有百戏、角抵、马戏等表演助兴。第三日,皇帝赏赐后族及送皇后者礼物,后族以礼物谢奥姑。纳皇后之仪礼结束。
萧燕燕嫁天子之次年,即生一女;于两年后的保宁三年(971年)底,又生下长子隆绪,使她在皇室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萧燕燕贵为皇后,给萧家带来了殊荣,声势煊赫:萧思温“父凭女贵”而进封魏王,死后被追封为楚国王;追封萧燕燕的祖父胡母里为韩王,追赠其伯父胡鲁古兼政事令、尼古只兼侍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