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的发展总是离不开战争,前面周民族的史诗中已经提到了周民族在成立之初不断受到戎狄的侵扰而不得不多次迁都。抵御外辱是建国立业过程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边境安宁才能国泰民安。同时,周代初年,各地大小诸侯国林立,大国兼并小国的事件时有发生。战争是当时社会的一个重要主题。作为社会百科全书的《诗经》,对各种大小战争有着众多记载,不仅描绘了各式各样的战争场面,而且描绘了战争给社会、家庭、个人带来的重大影响,透过这些战争诗歌,我们可以窥见当时人们对战争的态度与认识。作为维护稳定的重要手段,战争虽然可以带来安定,但它给人们带来的伤害也很明显。
(一)赞美君王功勋,歌颂将帅战绩
《诗经》中直接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歌有《小雅·采薇》《小雅·出车》《小雅·六月》《小雅·采》《大雅·江汉》《大雅·常武》等。这里举《采薇》为例: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是一首戍守边境的士兵在归家途中所创作的诗歌。诗歌的前三章回忆了自己久戍不得归的思乡之苦。诗人之所以不能回家,是由于狁之族的侵犯。诗人对狁充满了仇恨之心。四、五章诗人回忆在战场的辛劳。诗人在战场中没有一点休息,整日都要手持武器全力戒备,因为狁随时可能来犯。“一月三捷”,描写战争的频繁。虽然获得了胜利,但如此频繁的战争对士兵来说是非常残酷的。最后一章回到现实,表达了诗人能够结束戍边任务回到家乡的复杂心情。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虽然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完成了戍边的任务,但他对战争是充满厌恶之情的。前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章法,描绘了薇的生长过程。薇能够顺其自然地生长,而作为人的士兵却没有家可以居住,没有亲人可以依靠,整日过着饥寒交迫、提心吊胆的日子,生命更是随时可能结束。生活的无助与生命的绝望就在这个对比中体现出来了。诗人明白,这一切都是狁所造成的,他痛恨狁的暴力入侵。但是,诗人也意识到,狁的暴力入侵摧毁了他们的安宁生活,他们必须也要以暴力对抗,才能恢复自身的安宁。所以他们愿意与将帅同仇敌忾,“一月三捷”。
《出车》也是一位出征的士兵凯旋所作的诗歌。与《采薇》的厌战情绪不一样,这首诗歌热情洋溢地歌颂了将领南仲的赫赫战功,表现出一种强大的自信心和作为南仲士兵的自豪感。诗人虽然也想念家乡,但他也愿意听从天子之命,“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此外,《六月》是赞美尹吉甫大败狁的诗歌;《采》是赞美方叔南征荆蛮获得胜利的诗歌;《江汉》叙述了召虎讨伐淮夷获得胜利的过程;《常武》赞美了周宣王平定徐国叛乱的功绩。这些诗歌对当时的战争场面都有一定的描写,更为重要的是,其反映了人们对战争的态度。从内容来看,这些诗歌描写的战事都是抵御外族。士兵们虽然厌恶战争,但当异族入侵时,他们仍然愿意投入战争,保家卫国。他们有一种朴素的认识:即使个人再怎么厌恶战争,再如何思念家乡,但是只有抵抗了外族入侵,才能最终过上安宁的幸福生活。这里虽然有天子之命的强制,但更是一种自觉的投入。所以当取得胜利时,士兵们便会对将帅、对君王表现出由衷的赞美。
(二)表现士兵们同仇敌忾的团结精神
士兵们亲历战争,是离死神最近的群体,也是对战争的残酷感受最为深刻的群体。他们也更懂得共同御敌的重要性,只有同心同德、同仇敌忾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才能早日回到家乡。《秦风·无衣》表现了士兵们团结互助、共同御敌的精神: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是一首军中战歌,不需要任何解读,仍然可以读出一股慷慨激昂的感觉。前面提到的歌颂君王和将帅的战争诗中,其中多少透露出厌战的不满情绪,但是这首诗歌则透露出一种高昂、乐观、团结的士气,表现出了士兵们不畏艰苦的爱国主义精神。诗歌没有对战争场面进行描写,仅仅是叙述了士兵之间的简洁对话,就将一股慷慨之气呈献给读者。这首诗歌也被誉为边塞诗的始祖。如果我们阅读唐代的边塞诗,虽然诗体、语言等不一样,但那股慷慨、昂扬之气则是一样的。如高适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祖咏的“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李白的“愿为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等等,都表现出了一种奋勇杀敌、奋发向上的爱国精神。
(三)征夫诗与思妇诗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战争给家庭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男人出征,女人留守,由男人和女人为基本成员的家庭便不复存在。征夫与思妇是当时男人与女人常常不得不扮演的角色,征夫诗与思妇诗便成为战争诗的主要组成部分。如《邶风·击鼓》表现了男子被迫从军的无奈与愤懑以及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诗歌的前三章叙述了出征的情景:战鼓擂得响彻云霄,士兵们勤习兵器,有的人修漕筑路,而我却要往南从军。从军后战事久久不能结束,我只好久戍不归。士兵无处可居,马也四处逃跑。这里指出了久戍不得归的原因:部队纪律混乱,军心涣散。与《无衣》昂扬、团结的战斗士气截然相反。四、五章笔锋一转,想起了当年对妻子的承诺,原本想和妻子长相厮守、白头偕老,如今因为这该死的战争使我的愿望和诺言全部落空了。一股悲凉之情跃然纸上。这首诗既透露出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也表现了对妻子的思念,是一种非常真实的情感表达。这首诗也被称为“征戍诗之祖”。“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成为后人表达夫妻感情和睦的经典语句,今天仍然活跃在人们的语言中。
《唐风·鸨羽》表现了士兵因为不能侍奉父母的痛苦之?情: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在农事诗中我们已经提到,当时是一个重农的时代,农业生产是生活的重要来源。男子久戍在外,父母年迈,家里没有了劳动力,父母的生活来源自然成为问题。作为儿子,奉养父母是其义务。然而,由于战事频繁,士兵们没法耕种。一想起父母在家衣食无着落,诗人便痛心不已,对苍天发出了绝望的呼喊:悠悠苍天,曷其有极!这种呼喊在今天听来,仍然是振聋发聩,让人心痛不已。
《王风·君子于役》表现了妻子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这是一首妻子的自白诗。傍晚时分,太阳落山了,正是万物归家的时刻。看,牛羊都入圈了,鸡也回窝了。可是,我的丈夫呢?他正在远方服役,不但今天不能回来,明天也不能回来,我根本就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能够回来。最害怕他永远都不回来了!夫君呀,你在外有吃的吗?有喝的吗?你究竟什么时候能够回来呢?妻子睹物思人,看到牛羊等归舍自然想到了久戍在外的丈?夫。
《卫风·伯兮》也是一首女子思念久戍未归丈夫的诗歌: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诗歌同样以女子的口吻直接道出妻子的思念之情。女子首先是夸赞自己的丈夫,身强体壮,才智超群,是国家的栋梁之才。然而,这又有什么用?诗歌的第二章笔锋一转。丈夫久戍在外,常年不见人,女子失去了打扮的心思,头发都懒得梳,整日衣衫邋遢,无心装扮。“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心爱的丈夫不在身边,打扮又有什么用呢?第三章和第四章层层递进,反复表示思念丈夫的心情。虽然这个妻子深明大义,为丈夫能够为国家做贡献感到骄傲,可是她毕竟是一个女人,丈夫只有在身边才是属于她自己的。丈夫常年久盼不归给她带来了深深的痛苦。骄傲与失望贯穿女子的生活,这首诗歌道出了当时妇女普遍而真实的感受。这也正是这首诗歌的感人之处。
对于古代妇女来说,丈夫和家庭是她们生活的全部意义。随着丈夫的出征,等待和失望变成了她们的日常。《君子于役》和《伯兮》都是以女子的口吻道出了对久戍未归的丈夫的思念之情。从诗歌中展示的场景来看,二者的作者身份是不一样的。《君子于役》的作者应该是一位处于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她整日看到的是牛羊和鸡。《伯兮》的作者应该是一位贵族妇女,平日她所关注的是自己的妆容,使用的是膏沐,这种润发的物品不是所有普通妇女所能使用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不管是处于何种地位的妇女,她们同样面临着丈夫出征久不归的思念之情,在当时人们生活中战争不可避免。女子虽然不需要上战场经历生死磨难,但是其相思之苦也是难以言表的,常年的失望最终导致“甘心首疾”,即头也痛,心也痛。这种心病的折磨还不如刀剑来得痛快。战争给当时人们带来的创伤是如此的深重。
《诗经》中与战争相关的作品不限于上述内容。总的来说,这些诗篇有的从正面歌颂了战争,表现了昂扬向上的乐观情绪;有的则表现了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发起战争之人的怨恨,表现了对和平生活的美好向往;有的则通过描写征夫与思妇细腻的情感,展现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等等。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发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影响,也可以看出时人对战争的基本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