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1 / 1)

以寡破众郑村坝

李景隆听说朱棣向北去了大宁,就立即进攻北平。李景隆选择的进攻方向是卢沟桥,这一点没有问题,因为卢沟桥是北平的南大门。可是,特别奇怪的是他竟然没有在卢沟桥留下一支部队防守,全军过桥后直接向北平杀了过去。

五十万大军唯一的退路竟然无人防御,无人警戒,对比当初耿炳文的谨慎,说明此人就是蠢材,无军事头脑。这支部队在三十多年前曾经在战神徐达的率领下,打进北平,这次他们来到北平城下遇到的却是徐达的长女、朱棣的夫人徐王后和北军守将、徐达外孙朱高炽。

双方的统帅从外表看,李景隆“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20) 是个标准的帅哥;朱高炽则是个体态臃肿的胖子。从兵力来看,50∶1,不成比例。从质量来看,李景隆统率的五十万大军,都是朱元璋时代留下来的明军精华;朱高炽统领的部队大概一万左右,其他的都是徐王后带领的女兵。

朱高炽站在城楼上,他还是有些武力的,史称“稍长习射,发无不中”(21);而且他内心坚定——“善拊士卒”(22);鼓励大家积极坚持下去,成为所有人的精神支柱——“城赖以全” 。

李景隆的表现却惨不忍睹,形同抽风。

本来攻城这个事情在刚到城下的时候是最容易的,因为这时攻城方气势最盛,守城方心里最慌。这次也是这样,李景隆统率下的南军精锐“攻丽正门,几破” (23)。李景隆部队冲进城里的时候,朱高炽手上没有预备队,眼看就要被突破了,结果“城中妇女并乘城掷瓦砾” ,也就是女人站在房子上面扔瓦片,李景隆竟然退出去了:“景隆令不严,骤退。”

紧接着,李景隆开始重新布局,先是在北平城下修筑九个堡垒,作为对北平城保卫的内层防御圈,同时派遣将领攻击通州(可能是想打通另一条通往德州大本营的退路),另外又在郑村坝(今北京郑村坝)安排九营兵马,作为保卫北平的外围阻击阵地,准备迎战朱棣回援的军队。

布局完后,李景隆重新开始攻城。开始之前,他下了一道史上最白痴的军令:“号令垒营,人各为战,非受命不得轻动。” 五十万人的队伍,就凭李景隆一个人指挥,你指挥得过来吗?何况还是瞎指挥。

不过,要说这五十万明军精锐战斗力是真的强悍,李景隆麾下的将领瞿能就很猛,史称 “都督瞿能奋勇,与其二子帅精骑千余,杀入张掖门,锐不可当,后不继,乃勒兵以待”(24)。也就是说,瞿能已经冲到张掖门,就等着李景隆派兵增援,下令总攻就又可以打进北平城啦!

结果李景隆的操作是:“景隆忌能成功,使人止之,候大军至,俱进。” 相当于你盘过人将正准备射门的时候,教练让你带球回禁区,等着别人上来了一起射门!

结果南军就又一次撤了下去。

当天晚上朱高炽利用气温突降,“连夜汲水灌城,天寒冰结,明日不得登。” 南军又一次打败仗。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十一月,就在李景隆在北平城下不断耍宝的时候,朱棣经过整编的二十万大军已经冒着风雪接近南军营地,进拒孤山(今北京房山一带)。李景隆一看就怕了,因为他原本准备郑村坝阻击阵地全废了,此时朱棣的北军主力正对着他的退路,准备攻打卢沟桥。但是他觉得朱棣的部队不会那么快渡过白河,距离卢沟桥尚有一段距离。

就在当天夜里,白河封冻,朱棣的骑兵杀了过来。李景隆部将陈晖仓促迎战,被打得大败,结果跑到永定河边原本封冻的永定河冰层被踏破,损失无数。

紧接着朱棣率军猛攻郑村坝的南军主力九营,九营在不能乱跑的糊涂命令指引下,被朱棣瞬间攻破了七个,外围阻击防线全线崩溃。朱棣直扑李景隆大营和北平城外的九垒防御地带,北平朱高炽也冲杀出来,两线夹击,李景隆焦头烂额,竟然弃军逃跑:“诸军始闻景隆走,乃弃兵粮,晨夜南奔,景隆遂还德州。”(25)郑村坝一仗,朱棣指挥北军忽南忽北,全面出击,对李景隆可谓降维吊打,南军精锐损失惨重,但五十万大军主力还在,大本营德州还在,还可以再打。

为了鼓励李景隆,也因为被黄子澄蒙骗,建文帝不但没有罢李景隆的官还把他升为太子太师。朱棣为了进一步削弱李景隆兵力决定再次调动南军。李九江集众德州,将谋来春大举,我欲诱之以敝其众。今帅师征大同,大同告急,景隆势必来援,南卒脆弱,苦寒之地,疲于奔命,冻馁逃散者必多。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结果李景隆再次上当,带着几十万南军在大雪天,从德州奔往大同,又由大同奔回德州,来回折腾一圈连北军人都没看见,又损失了不少人马。南军士气更加低落。

到了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终于熬过北方冬天的南方人李景隆,又一次得到了大显身手的机会。这次他得到了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的增援和辅助,大军兵分多路再次杀向白河。

但朱棣没有给他看到北平城的机会,决定先到白沟河等待南军前来。北军诸将见南军兵力依然庞大,都有惧色,朱棣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李景隆的问题。

惟恃其众耳。然众岂可恃也!人众易乱,击前则后不知,击左则右不应,将帅不专,政令不一,甲兵粮饷,适足为吾资耳。尔等但秣马厉兵以?待!(26)

这段话真是说出了作战的真谛,大军团作战最大的问题就是怕混乱。为了避免混乱,大军团作战指挥权限不能过度集中,必须要适当下移。强如徐达,也需要常遇春、李文忠、邓愈、冯胜、傅友德这样的将才作为副手辅助。朱棣跟随徐达多年,深知其理,所以他才将二十万大军分为五个军来指挥。大军团作战还必须保留足够的预备队,比如,朱棣直接指挥控制的三千营精锐骑兵,随时准备在最关键的时刻投入作战。李景隆的指挥刚好相反,他那道不准部队乱动的愚蠢命令,本意是想一个人控制全局,过度强调指挥权集中,是导致南军败北的根源。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二十四日,白沟河战役开始。五十万南军凭借兵力优势向二十万北军展开猛攻。曾经在朱棣麾下的猛将平安和之前在北平城下奋战的瞿能迅猛攻击北军阵营,北军战线松动,被迫后撤。老将郭英在北军后路上埋下地雷,朱棣随从被炸散,朱棣自己只带着三个随从,靠着河水流向辨别方向才回到大营。

第二天,双方再战。

这次平安和瞿能绕道北军后军房宽部发起猛攻,房宽不敌败退。朱棣亲自上阵,率领由朵颜三卫精锐骑兵组成的三千营向南军猛烈反扑。蒙古骑兵用祖先的战法,骑马射箭攻击南军,南军也用弓箭火器招呼北军,双方打成一团。史称当时战况“射王马,凡三被创三易之,所射矢,三服皆尽,乃提剑左右奋击,剑锋折缺,不堪击”(27)。朱棣亲自上阵三次换马,射光了三袋箭,还砍断了手中宝剑。北军依然处于劣势。眼看不敌,朱棣突然骑马奔上河堤,手持马鞭做指挥状。李景隆看见后,以为燕军有埋伏,不敢向前,反而又约束南军后退。

正好战到中午时分,“会旋风起,折大将纛,南军相视而动” 。当时部队的指挥都看大纛而动,眼见大纛折断,南军就不知道该怎么动,李景隆又不许部下不听命令,于是南军开始乱了。紧接着,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率援兵杀到,斩杀南军最活跃的瞿能父子,朱能率左军打败平安,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南军彻底崩溃,“于是列阵大崩,奔走之声如雷” 。

朱棣抓住时机全线反攻,纵火焚烧南军营地,南军一败涂地:“委弃器械辎重山积,斩首及溺死者十余万。”朱棣毫不放松,率北军穷追不舍,南军完全崩溃“杀溺**死者复数万,横尸百余里”(28)。

李景隆幸得朱棣的大舅哥、徐达长子徐辉祖增援,才能一路奔回德州大本营。朱元璋时代留下了的数十万大军,烟消云散,十万多人降了燕王朱棣。

从耿炳文到李景隆,半年之内,南北双方攻守易势,燕王朱棣在绝对劣势之下,屡出奇策、亲冒矢石、以弱胜强、以寡击众、反败为胜。于是,北军兵锋直指济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