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ities should not be multiplied unnecessarity.
——William of Ockham
有天我妈发火,原因是我爸没有看住锅。菜煳了。
接下来双方就“煳锅”这个概念展开了激烈讨论。我爸在“真相”前加入若干假设:蛋白质含量高的食材,比较容易和金属原子结合,我妈炖的肉里含有大量蛋白质和糖,天然倾向跟金属原子结合。另外,食材和金属接触形成的化学键,可能是较弱的范德华力,也可能是较强的共价键,到底煳没煳,要进一步了解微观结构。还有,汤面低于食材、锅的质量不好都可能是煳锅的诱因。
没有我爸抽象出来的这些“假设”(经我演绎),一点也不妨碍我妈感知什么叫“煳锅”。这些多余的东西,对认识真相和处理问题并不是决定性的。
而我妈,果断剔除掉了这些“假设”。如果菜看起来像煳了,闻起来像煳了,那么它就是煳了,其他理论都是无必要增加的实体。能不启动“理性”的,直接用经验判断即可。我爸把“煳了”概念化的过程,并不能否定“煳了”这个事实的存在。
解决方案也一样,用能达到效果的最直接路径:道个歉就行了。
这就是“奥卡姆剃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简单性优先。当N个假说都为解释同一件事而存在时,总是简单的那个最有用。那些叠加出来的概念,对达成共识、完成目的并没有帮助。明智的做法就是用剃刀全除掉。
当然,简单的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但是人类天然喜欢搭“概念”的乐高,越复杂越有快感:结果就是离蛇的七寸越来越远。扒壳蜕皮、抽丝剥茧之后,用简单的依据讨论,更容易达到目的。简单的概念易理解,易理解就易传播,易传播就易达成共识。
这把剃刀,在既不透明,又混沌随机的世界中找方向,挺有用。
拿最近发生的几件事做个练习。
这把剃刀用在国际局势分析上,可以帮助您更理性地读新闻。
在这个反转又反转的时代,“一盘大棋”很难下。当下的地缘政治,就像日本的弹珠汽水:您经常会发现突破瓶颈之后,前面还有颗弹珠;绕过弹珠之后,还有瓶盖。
特朗普金蛇狂舞,反复无常,非常容易让人怀疑简单的逻辑已经不够用来分析这么复杂的人物了。然而就像考试中总会遇到的那道综合题,题目给出的假设条件多又杂,但不一定都要用。最后能求解的,一定是基本公式。
比如贸易战,到底结束没结束,用我妈感知“煳锅”的方法判断就够:望闻问切,直接观察当事人的反应。
在中美贸易代表团2019年6月第一次会面后,双方达成共识。可如果您忽略我方媒体,直接看对方,就会发现各大媒体并没有一点喜庆气氛。“胜利”“成功”这类措辞一个都找不到。再看当事人:梅努钦说“暂时搁置”;几小时后,库德洛说这里没有协议(Agreement),只有公报(Communiqué),加税依然可能。紧接着,班农开炮了:“绥靖是魔鬼的朋友。”第二天,特朗普反应过来,发了一句推文:“Not really pleased(不是很开心)。”
这次谈判对美方来说就是“一个乱七八糟的过程,一个稀里糊涂的结果”。而且处处透着“内讧”的气息:财长v.s.贸易代表+白宫贸易顾问(梅努钦v.s.莱特希泽+纳瓦罗)。五月份那两次谈判,都是梅努钦主导,态度温和,倾向用“政府采购”来平衡赤字。而另一边,白宫贸易顾问从一开始就主张结构调整,推倒重来。特朗普的反复无常后面,是两边在博弈。
所以基本可以判断,风险根本没消除。结果果然如此:特朗普不到十天又翻脸。美方声明“6月15号将公布500亿美元进口商品加25%关税的最终清单”,意思是前面协商达成的所有“共识”都不算数,这个“声明”才等于最终决定。第一阶段的关税战启动,导弹按钮已经按下。
这把剃刀用在金融市场上,要格外小心。因为它有时会变成双刃,使用不当,容易割到自己。
任何一项投资,在价值上升时,大家似乎都会用剃刀:只看主要故事线,剃掉所有非主要剧情。推动价格变动的最关键因素,其实只有那几个。剧情反转前,所有人的眼球都在主角身上。
比如Netflix的股价表现,2018年以来一路春风,市值眼看就要超过几代人的童年伙伴迪士尼,成为全球最大的媒体公司。在“利润”“负债”“收购”和其他几十个因素中,只有“订阅人数”这个因素在市场情绪之中领衔主演。结果就是它的股价,随着每季度“订阅人数”的变化而上下起伏。
当年的互联网泡沫也是如此,在所有“.com”概念一路高歌之际,“负盈利”“高负债”这些声音统统被剃掉,脑热的投资者们化繁为简,所有眼球都在“点击数”上。可泡沫最后还是破了。为什么?
爱的时候,只看她更可爱的理由;不爱的时候,当初所有被剃掉的“缺点”瞬间起死回生。有一天,投资者突然决定把眼球放在“到底赚了多少钱”“烧掉多少钱”这条故事线上时:剧情就反转了。
再看当下。十年放水,全球低息,全世界的眼球都集中在各国央行。只要水龙头不关,企业赚的钱到底是真金白银,还是靠借新还旧,用杠杆“杠”出来的,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之后的复苏究竟健康与否,好像没人关心,这些“顾虑”统统可以被剃掉。可是再大的洪水,也有干涸的一天。2018年,美国终于进入加息周期,然而美联储最初表现得磨磨唧唧,因为数据说“通胀”还没来。突然有一天,“通胀”这个煤气罐附近,燃起了一把野火,叫作“油价”——从年初开始一路小跑到80美元。
油价推高通胀预期,短期利率走高,债主们突然发现那些被“剃掉”的因素才是决定自己的钱能不能顺利回家的主角。于是他们一秒钟都没耽搁,立刻对借款人的流动性要求加码。结果您也看见了:债市乌云压城,资金断链雾霾扩散,违约消息不绝于耳。
下面的剧情该如何发展?可能有两个方向,但主线都是衰退。如果是暂时衰退,大家也许还能期待一个囫囵团圆的结局。如果是大幅衰退,那企业营收成长就可以画句号了,本益比(PE)会立刻被投资者打回原形。那时候您会发现,所有的利好,比如上游产业复苏、独角兽、CDR(中国存托凭证)、MSCI等其实都是可以被剃掉的枝叶而已。
大宗商品普涨走势一旦结束,剧情会再次反转成降息。市场一旦形成降息预期,甚至重启量化宽松,这部电影该如何收尾,我是想不出来了。
剃刀只是工具,关键在于您能否驾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