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案例 不指责,不抱怨,表达内心的感受(1 / 1)

【案例20】不指责,不抱怨,表达内心的感受

在本章开始的案例18中提到,有位心理教师应邀为某中学初三学生做讲座,校长对这个初三班级的认识是课堂秩序很乱,学生思维过于活跃,非常调皮,学习成绩也不好。

当这位心理教师走进教室,正准备开始讲座时,靠窗户的一位学生先说话了。这个学生显得非常兴奋地看着老师,声音响亮地说:“嘿!那个男的,你过来。”全班学生都听到了这个学生如此与老师打招呼,许多学生都露出了诡秘的表情。当心理教师听到有学生这样向自己打招呼时不禁愣住了,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回答。

这位心理教师是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情境的呢?事实上,他正是采用“表达内心的感受”这种积极的表达方式非常好地处理了这一“突发事件”。听到学生的招呼后,心理教师并没有批评这个学生说话缺少了一些礼貌,也没有指责这个学生的言行不恰当,而是把问题的焦点或关注点放在自己对学生话语的感受上。于是,心理教师在愣了片刻之后,平静地对这个发问的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你这样叫我,我心里不舒服。”这的确是这位心理教师内心真实的感受。

当听到老师这样回应时,这个打招呼的学生没有再说话,于是老师开始为全班学生做讲座。老师并没有费心去维持学生的秩序,一节课很快过去了,教师对同学们说再见,同学们鼓掌表示欢送。

但是,让这位心理教师有些出乎意料的是,讲座结束后,当他走出教室时,那位“打招呼”的学生主动追出教室。在楼道里,他喊住老师。当然,学生并非来向老师道歉的,而是把自己厚厚的一本日记交给老师,请老师看看自己的日记,帮助分析一下自己是否有心理问题。心理教师深刻感受到学生对自己充满了信任,这种信任似乎是在一瞬间建立起来的。他知道这种信任应该就是自己向学生“表达内心感受”的时候建立起来的。

想一想,面对初三这个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的年龄阶段的学生,如果这位心理咨询教师面对学生如此发问不是采用表达内心感受的方式,而是以质问或指责的方式对学生说:“你懂不懂礼貌?”或“你怎么这么没有家教?”那么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呢?可以想象,这种质问很可能将引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场对抗,老师的讲座又该如何进行下去呢?试想,如果这位同学面对老师这样的质问,而抬扛地反问一句:“老师,你说说我错在哪了?”或者学生故意问老师:“怎样算是懂礼貌,怎样算是有家教?”那么教室将会是怎样一种氛围呢?可想而知,心理教师的讲座恐怕是难以进行下去了。

而心理教师采用表达内心感受的沟通方式,既没有认同学生“打招呼”的做法,暗示这个学生的做法欠妥当,又没有当众指责或批评这个学生,而给学生一个很不错的“台阶”下。因此,成功地避免了与学生之间有可能发生的沟通冲突,使讲座得以顺利进行,尤其讲座之后这个学生主动找教师,想请教师分析一下自己的心理,可以看出“表达内心的感受”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