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或案例 教师如何向学生传达理解?(1 / 1)

【案例14】教师如何向学生传达理解?

某初三女生暗暗喜欢高中年级的一个男生,觉得这个男生非常英俊潇洒,于是经常把自己的爱慕之情写在日记里。由于她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因此一个学期以来,没有机会与这个男生说一句话。

有一天下午,这个女生经过男生班级的教室门口,看见教室里面空无一人,她知道男生班级的同学去上室外课了。这时,一个念头突然产生在她的脑海中,她想看一看男生是否写日记,是否在日记中写到了自己。于是,她走进教室,真的找到了男生的日记本,她知道不能带走它,就坐在教室里看了起来。她看得很专注,这时,有同学回到教室,发现了她。

事情一时间在学校沸沸扬扬地传开了。教师找这个女生谈话,想与她沟通一下,但是教师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生气地批评学生“你怎么能偷别人的东西”,“你这是不道德的行为”,而不听女生解释。其实,这个女生也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有些不好,但是看到教师对自己不理解的态度,这个女生也针锋相对地表现出非常对抗的态度,反驳教师说自己没有偷别人的东西,坚持认为自己没有错。教师感到更加生气,并认定这个学生不仅有道德问题,而且有心理障碍。最终,学生的家长被请到学校,在家长的“配合”下,学生不情愿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然而问题似乎并没有真正解决。

那么,这个学生道德有问题吗?她有心理障碍吗?如果有问题,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呢?

如教师所说,这个学生“偷”看别人的日记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吗?这个学生有心理障碍吗?应该说学生未经他人允许而看他人的日记,这样做的确不妥,我们对此不能认同,但是教师以这样的态度和方式来认识和理解学生,并基于这种理解与学生进行沟通,能解决学生的问题吗?如果不能解决,那么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