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性别在网络行为上有不同的表现,同时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虚拟性特点,网络中的体验和经历也会对个体尤其是青少年的性别认同有一定的重塑作用。本节将分别针对网络与性别认同发展、网络中的性别转换等话题展开介绍。
一、网络与性别认同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和社会性转型的重要时期,青少年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自我认同(Erikson,1968)。性别认同的发展是青少年自我认同中的一个核心成分,包括性别偏好、对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的知觉,对正当或不正当性行为的判断等(Buzwell & Rosenthal,1996)。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开始出现生理的性征和性意识的觉醒,迫使他们需要应对这种变化。青少年掌握的信息和经验会成为他们性别图式的重要基础(Gagnon & Simon,1973)。什么是性?性意味着什么?人应该怎样表达性别认同、恰当的性关系管理?什么是正当的和不正当的性态度和性行为?所有这些规范信念都会受到接触到的信息和经历的影响(Paul & Samson,2008)。
随着青少年的上网时间越来越多,网络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已经成为青少年获取社会信息的重要来源和进行社会互动的主要方式,因此在其性别认同建构和发展过程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Paul & Samson,2008)。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从网络那里获取与性相关的信息,如国内一项调查发现大学生性知识获取的最主要来源是网络(李钰涛等,2014)。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便捷性特点,青少年不仅可以更容易获取与性相关的信息,还可以通过这个媒介更容易和同龄人互动(Huffaker & Calvert,2005)。互联网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了微系统、中系统、宏系统以及处于生态系统中心的青少年自身四个方面(雷雳,陈猛,2005)。
网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可以允许青少年对他们包括性别认同在内的自我认同进行实验。青少年在互联网上的自我认同实验,主要是通过自我表征和一系列的自我探索行为实现的,包括在线聊天、构建属于自己的个人主页或社交网站、发送电子邮件以及参与网络游戏等(柴晓运,龚少英,2011)。青少年在网络中常用的自我表征策略有:假装年纪大的人、假装更男子气的人、假装更漂亮的人、假装更会调情的人、假装相反的性别角色等(Bortree,2005;Valkenburg,Schouten,& Peter,2005)。在互联网上,青少年时常在不同的角色之间迅速地转换,实验现实生活中无法尝试的身份。这种自我认同实验中的角色扮演与假装具有较低的风险,这有助于促使青少年整合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差距,客观上促进了自我认同的发展(柴晓运,龚少英,2011)。
网络对于女同性恋(lesbians)、男同性恋(gay)、双性恋(bisexual)这三类特殊群体(合称LGBs)进行性别认同的探索和形成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Szulc & Dhoest,2013)。参考同性恋性别认同的发展阶段(Cass,1979),有学者认为网络在LGBs性别认同的探索过程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最初始的阶段倾向于使用网络来探索性别取向或性别认同的真相是什么,然后在第二个阶段时开始在网络上分享自己获得的与LGBs相关的信息和经验,最后阶段时他们会寻找一些关于如何让自己的性取向和性别认同更好地跟生活的其他方面整合到一起的新信息,如健康、法律、文化等方面(Braquet & Mehra,2006)。尤其是对于年轻的LGBs,网络在帮助他们发现或发展自己的性别认同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在面临自己性别认同的困惑和挣扎时,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的同性恋、双性恋之类的信息,并且能够与网上的同类群体取得联系从而得到解答和经验分享(Szulc & Dhoest,2013)。对于LGBs而言,互联网在他们了解和接纳自己的性别取向之前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获取相关的信息和社会互动,但是当他们接纳自己的性别取向后则不那么重要了,也较少再去寻找相关的信息了,而且更倾向于在线下跟同类群体建立接触(Szulc & Dhoest,2013)。互联网不仅让各种不同性别取向的个体更加了解和接纳自己的性取向,也让一般的人通过了解而对他们更加包容和尊重。
网络给青少年探索自身的性别认同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但是网络本身也是一个潜在的问题来源,值得关注。青少年容易受到网络中错误信息的误导,从而形成有关性的错误观念和态度;他们可能会在网络中学到有问题的性行为,从而渴望在现实世界中进行尝试;在网络环境中获得的虚拟性经验也可能被青少年内化为规范行为(Paul & Samson,2008);青少年还可能会沉迷于网络中的色情内容,不能自拔(贺金波,李兵兵,郭永玉,江光荣,2010);尝试使用另外一种性别身份在网络中与其他人互动也有可能会引发性别认同危机(Suler,1999)等。因此应该更好地帮助青少年利用好网络。
二、网络中的性别转换
在现实中如果要改变自己的性别是非常困难的,可能需要变性手术进行转换,而在网络世界中则很容易实现性别转换(gender switching)。由于网络中大部分的交流仍然是以文本为主,具有一定的匿名性,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希望呈现的性别、年龄和头像,即自己的身份信息是可以自由设置的。正如美国著名杂志《纽约客》(New Yorker)上的一幅漫画的标题“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On the Internet,nobody knows you’re a dog)。在网络中身份显示为小女孩,但现实中的身份说不定是位大叔呢。
网络中的性别转换现象在所有存在人际互动的领域都可能会出现,尤其是允许匿名使用的情况,如网络聊天、论坛、社交网站、网络游戏等。网络空间的性别转换与现实中的不同,它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首先在网络空间中更容易实现,网络提供了一个很吸引人的机会去尝试,如果需要的话也可以很方便地放弃这种转换,也很安全。因此愿意在网络中尝试性别转换的人会比现实生活中更多,也给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机会(Suler,1999)。
已经有不少研究发现,在网络游戏中无论是男性或女性玩家都普遍存在性别转换现象,但是男性玩家选择异性身份的比例远高于女性。比如,国外一项研究表明,40.0%的男性和18.7%的女性玩家曾经尝试过性别转换行为(Paik & Shi,2013);另外一个研究发现,玩家在魔兽世界游戏中有23%的男性选择了女性头像,有7%的女性选择了男性头像(Martey,Stromer-Galley,Banks,Wu,& Consalvo,2014)。不过也有个别研究的调查结果是相反的,发现女性在游戏中尝试过性别转换行为的比例高于男性(Hussain & Griffiths,2008)。
为什么男性比女性更喜欢尝试异性的身份呢?不少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可能的原因。
第一,由于文化刻板印象的压力,现实生活中男性可能更难以去尝试被社会标签为女性化的特征。这些男性可能就会转而在匿名的互联网上去表现出女性化的一面(Suler,1999),这种性别转换可以让个体尝试到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体验的方面(Hussain & Griffiths,2008)。
第二,在网络中选择一个女性的角色可能会让他们更容易吸引别人的关注。在网络中选择一个女性的名字以及头像,甚至是配上一张性感的照片,往往马上能够吸引到别人的积极回应。性别转换的男性可能很享受这种权力和对其他男性控制的感觉,而这让他们乐此不疲(Suler,1999)。
第三,选择女性角色可以在游戏中受到男性玩家优厚的对待(Hussain & Griffiths,2008)。有时候男性玩家会提供给女性玩家更多的帮助,因此后者在游戏中进步更快(Suler,1999)。有研究发现,女性在游戏中请求获得帮助的回应率高于男性(Ivory,Fox,Waddell,& Ivory,2014)。不过女性玩家如果使用的是一张没有吸引力的头像的话,获得的帮助会更低(Waddell & Ivory,2015)。
第四,女性角色在游戏统计中更有优势,有女性专有的道具,或者只有某种性别专有的等级(Hussain & Griffiths,2008)。
第五,部分男性选择女性身份也许是为了促进与异性的关系。他们可能会尝试各种不同的方式与男性互动,从而学到第一手的经验从女性的角度看是什么样的。乐观的话,可以将这些知识用于发展与女性的关系(Suler,1999)。
第六,装扮为女性的身份,一个寻求亲密感、浪漫关系甚至虚拟**的男性可能可以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获得同性恋的感觉(Suler,1999)。
对于女性在网络中尝试男性身份的原因,有研究者通过访谈发现,有些女性玩家在游戏中选择男性身份的原因是,选择女性角色很容易在游戏中受到其他男性玩家的欺负,也有些女性玩家是出于兴趣想看看在男性世界中是什么样的,跟女性会有什么不一样(Hussain & Griffiths,2008)。
目前有关性别转换行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网络游戏中。有国外研究者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玩家在选择游戏身份中的性别时,根据动机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主类型和六种亚类型(表7-1)(Paik & Shi,2013)。
表7-1 网络游戏中性别选择倾向的动机分类
续表
有研究者认为在游戏中转换性别角色是游戏文化中常见的行为,因此这种性别转换行为不会对主流的性别观念造成挑战(Todd,2012)。在游戏中使用异性角色的玩家,并不一定要隐藏其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别,他们选择一个异性的角色,可能不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性别认同,而只是探索这个虚拟世界的一种策略性选择(Martey et al.,2014),如出于审美或实用的目的(Boler,2007;Yee,2008)。有研究者对玩家在魔兽世界任务中的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使用女性头像的男玩家比其他男玩家更常使用情绪化的短语和微笑表情符,他们也更倾向于选择一个极具魅力的形象,说明使用异性的角色强化了他们对女性化外表和交流方式的理想化观念;然而在动作细节中,使用女性头像的男玩家与其他男玩家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相比于真正的女性玩家,这些玩家在游戏中后退行进的次数更多,也更加不愿意在人数众多的地方“凑热闹”,使用女性头像的男玩家在游戏中的跳跃次数,也比女性玩家平均高出116倍(Martey et al.,2014)。这个结果说明男性玩家选择女性角色的时候,也不一定要说服别人相信他在现实中也是女性,有可能只是喜欢女性角色漂亮的外观,或者是因为扮演女性的角色更容易在游戏中获得别人的帮助(Martey et al.,2014)。
网络的虚拟性也为身体性别和心理性别不同的跨性别者(Transsexuals)或异装癖的个体提供了一个能够自由表现出另外一种性别身份的完美平台。这类的个体可能会沉迷于虚拟空间上的性别转换;在个别情况下,性别转换可能会被作为诊断性别认同障碍的一个信号(Suler,1999)。有研究者对跨性别者进行研究,认为网络对于跨性别的个体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①网络能够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资讯、支持和解答疑惑,让他们和当地或全世界的跨性别群体进行交流,分享各自经验,减轻被孤立的感觉;②网络有助于跨性别者建立政治和社会的活动;③很多跨性别者会在现实中隐藏自己的身份认同,以免受到社会的制裁。对于他们而言,现实中的性别身份才是虚拟的,而网络中的性别身份才是真实的,这是跟很多人不一样的地方(Marciano,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