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散文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探究(1 / 1)

儿童散文教学模式

散文是“非虚构文学”,与小说、童话、科幻、寓言,还有现在流行的什么穿越、奇幻、悬幻等“虚构文学”有质的不同。作为“非虚构文学”的散文,贵在一个“真”字,其感世、醒世、存世、传世的价值也在一个“真”字。“真”是指散文所记之人之事,应当是真人真事;所抒之情之意,应当是真情实意。当然细枝末节需要文学想象与发挥。例如,写天上云影的变幻,枝头鸟雀的鸣叫,到底是“两个黄鹂鸣翠柳”还是“三只蝴蝶飞枝头”,就不必较真。鲁迅先生在咸享酒店与朋友饮绍兴黄酒,下酒的是茴香豆还是炒花生,也没必要细究。但散文所写之人事、所抒之情志,必不能空穴来风,更不能天马行空。小说可以散文化,散文绝不能小说化。因而散文是作者真性情个性化的一种言语表达,文中的所见所闻是作者眼中心中的独特产物,文中所阐发的“理”与“趣”是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因此,“散文教学要从‘外’回到‘里’”,建立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王荣生,2011),儿童散文的教学,也应以此为基础,遵照其独有的“儿童文学”特点,让小读者与“这一篇”的作者进行沟通与交流,走进作者叙写的故事或场景,体会作者内心的所思所感。

散文的鉴赏审美一般包括“直感—再现—共鸣—析质”四个阶段(傅德岷,1988),据此,我们可分析出小学语文儿童散文的一般教学模式:读—想—品—悟。这四个环节具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特点。

1.读

鉴赏中的“直感”即直接感受,建立读者接触儿童散文作品后的第一印象。叶圣陶曾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1962)这个“路”,就是作者的思路、作者的情感线索、故事的发展线索等;而这个“真”,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独特的情与思。儿童散文教学需从整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读来熟悉文字,捕捉对文章的“初感”,然后厘清文章的思路,即厘清脉络。

(1)读题

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常常与文章的主旨有关,散文的标题常常凝练而意蕴浓厚。初读从解题入手,让学生能从题目中迅速领悟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内涵。比如,《花的勇气》可围绕标题进行讨论:我们可以说某人有勇气,花也能有勇气吗?花的勇气是什么呢?什么才叫勇气呢?让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去朗读,可帮助他们厘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内容和内涵。比如,《秋天的雨》一课,通过读课题,首先,可令学生知道文章内容的重点所在。其次,可知这篇文章写的是“秋天”的“雨”,不是“春天”的雨。继而可以设问:秋天的雨是什么样的雨?它有什么特点?最后,读题后可让学生思考:作者通过写秋天的雨,只是为了写“雨”而写“雨”,还是通过写“雨”来写“其他的什么”呢?文中渗透着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带着这些问题,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就有了方向。

(2)读文

朗读是一种建立作品第一印象非常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朱熹提倡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眼到是看,口到是读,心到就是理解领会。(张志公,1978)儿童散文特有的故事性叙述,以及强烈的抒情性和语言的节奏化,使朗读变得更容易。凭借“读文”这座桥梁,引导读者在读中与作者交流,在读中感受散文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为进一步理解领会其中美妙的意蕴及作者对社会、宇宙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奠定了基础。

(3)读词

散文中往往有提纲挈领、贯穿全文的关键词,如《花的勇气》中的“勇气”,《珍珠鸟》中的“信赖”等。这些关键词折射出的往往是作者的内心观照与情思,是作者情感流淌的密码。读懂这些关键词,能带动学生对全文的理解,有利于把握文章脉络,体悟作者及文章深处潜在的情感。比如,《珍珠鸟》,整篇文章的主题和关键词是“信赖”,写了“我”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珍珠鸟,珍珠鸟又是怎样回馈“我”的。在这种一来一去中,珍珠鸟感受到了“我”的真诚以及“我”对它的尊重,觉得“我”是一个真诚的、值得信赖的人,于是把“我”当成了好友,向“我”敞开心扉,与“我”默默相依,和“我”玩耍。这些温馨、美好的游戏场景构成了一幅幅美好的生活画面,于是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在初步的感知朗读中,从关键词突破,可以快速领略作者的意图。

2.想

散文鉴赏的第二环节是再现,是在形式把握的基础上,对作品形象的感受和综合还原,它是对散文作品的意象美的捕捉和体验。在“再现”的过程中,要把作品的各种形式因素(文字、结构、韵律、节奏)和形象材料(人、事、景、物)综合还原为一种形象图景,一种情感基调和一种情绪氛围,从而进一步去体会、理解、欣赏。“再现”的心理功能是人的丰富的想象力(傅德岷,1988)。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1962)说明入境、体验是散文教学的必由之路。作者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都通过生动的故事、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人与物融合,情与景交织,从而感染读者,激起共鸣。学习散文,要通过作者的文字进入作者所创造的画面和意境中去,体验“那个有活气和生命的世界”,从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在入境想象中突出儿童散文独有的情趣,激发童趣。

(1)移情入境

入境就是走近作者,走进作品中,用自己的心去体会作者的心。首先,要以语言文字为媒介,走进作者叙述或描写的场景或境界,与作品融为一体,成为作品中的一分子置身于现场,或成为某一儿童活动的参与者,或是某一优美画面、图景的观赏者。其次,通过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人生经验融进去,与作者一起去体验童年时代的美好,一起高兴欢呼或伤心难过。抓住作者刹那间的心灵颤动,体悟作品中的真味。

总之,进入文字之中,进入文境,进而深入文字的背后体会情感。只有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才能体会到文中的情与美。

(2)大胆想象

想象是实现再现的心理功能,因此儿童散文教学需激发学生的想象,将一个个铅字在脑海中组合成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一段段生动感人的故事,并尽可能地融入这个画面当中去体验和感受,想象是帮助读者获得真实体验的良方。在这个想象的过程中感受其中的情趣。比如,在教《小桥流水人家》时,可让学生想象:那清澈见底的小溪,那散落于溪边的垂柳,以及那在微风中婀娜起舞的柔软柳枝,那被柳枝轻抚而微微漾开的粼粼波纹,还有那站在柳树腰间歌唱的小鸟,那横跨在溪流之上的一座座小木桥……这是静态的,犹如清新淡雅的江南水墨画;这又是动态的,水声、鸟声相和,打破了这份宁静,增添了几分生气与生机。小桥沟通连接了两岸,连接了人们的生活,连接了世间的热闹。进而可以让学生想象在小桥的两边,在这潺潺的流水中,可能会发生哪些有意思的故事?想象作者在“小桥流水”间的“人家”生活。这些画面连在一起,动静相交,真实而生动。在想象中体会作者想起那段美好印象,那段“人家生活”时的心情。

3.品

散文鉴赏的第三个环节是共鸣,指在欣赏散文作品时,作品中的人、事、情、景、物在读者心灵上引起的强烈反应和身心共振的现象。共鸣是散文欣赏过程中的一种心理反应,是读者完全沉浸于作品提供的艺术境界中的一种艺术感受(傅德岷,1988)。当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有相似的经历、情感、感受时,共鸣就产生了。细致研读、品味文章内容,是产生共鸣的基础和源泉。这一环节是将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建立链接。

(1)品语言,促共鸣

朴实优美是儿童散文的语言特色,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驻足字里行间,品味文中朴实而不失优美的句子,感悟朴实优美背后的深刻和意蕴,从而与作者的内心产生共鸣。例如,《再见了,亲人》一文,语言质朴而满含深情,感叹句与反问句等多种句式的使用,使感情更浓烈。这篇文章回忆了三件往事,其中有三个人物——慈母般的大娘、刚强的小金花、不顾危险的大嫂。大娘“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为救我们而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大嫂为了给我们挖野菜,跑到了前沿阵地,被敌人的炮弹炸倒在“血泊里”……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蕴藏在质朴的文字之中。他们的事迹,在作者饱含深情的叙写中深深地打动着读者。再如,《桂林山水》一文,语言优美,作者用“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与“无瑕的翡翠”描写了漓江水之静、清、绿;用准确而形象的比喻,从形态、色彩和心理感受等几个方面描写了桂林的山之奇、秀、险。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逼真地描摹了出来,也把作者对桂林山水和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之情表达了出来。

(2)品意象,体情感

散文中“情感”处于首要的地位。而“情感”往往是通过事物、人物和形象的语言描述传达与表现出来的。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形象性的语言,创造出具体的“意象”,在这个“象”中体悟作者的情。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最终都是指向情感而不是刻画人物性格的。有的情感经由文字直接抒发出来,而有的情感则隐藏在文字背后。因此,儿童散文教学要引导小读者读出作者赋予散文之中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例如,教学《山雨》一文,不仅要了解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巧妙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为我们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飘飘洒洒的雨丝弹奏着由岩石、树叶、绿草组成的琴键,奏出了优雅的小曲;山雨漂染了山林的颜色,这是画家的调色板调不出来的神奇颜色。透过这优美的意象最终要体会字里行间洋溢着的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4.悟

“析质”是散文鉴赏活动的理性认识阶段。它是对散文作品进行更深考察的审美认识。“析质”要求读者“出乎其外”,从文章中走出来,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或比较散文作品的意义,对“直感”的第一印象(好或坏)做出“为什么”的回答。析质,就是“从散文的形式入手,深入作品的里层”,是阅读和学习散文从“入”到“出”的升华。“读”“品”“想”都是为了能够走“入”散文,而“悟”则要跳“出”散文。在教学处理上,体现为思考层面的“悟”,是对“为什么”的解释或解答。

(1)追溯历史

由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时空差异造成的局限,学生对散文中描写的情境和生活往往是生疏的,难以进入文中的意境或很难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思或哲理,这就需要追溯历史,对其进行还原,在作者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比如,有些散文,需要引导学生回到作品所描绘的时空当中,设身处地地站在那个时代、那个氛围中去看待,才能更好地理解文中所描绘的自然、社会和作者的情感。比如,教学林海音的《窃读记》时,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现代的学生们可能很难理解作者当时为何要去“窃读”。这就需要追溯当时的历史,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首先,人们不像现在这样,任何人都可以随便出入书店。其次,也不是所有家庭都能够有余钱给孩子买课外书读。读书是富贵人家的享受与特权,没有钱却要读书的人不仅不会被尊重、赞扬,反而会被取笑。最后,在那个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和时代,女子读书更是少见的。只有追溯到这些历史的真相,将故事放回到原来的历史环境中,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为什么去“窃读”,才能更到位地理解她当时“又怕又乐”的复杂心情,才能真正体会她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而教学朱自清的《匆匆》时,作者在最后为什么会发出“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呢?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其“自叙性”,它所抒发的是作者独特的感受,因此散文的阅读与学习往往需要与作者这个人联系起来,那么,《匆匆》这个地方的教学,要适当地补充作者当时的生活现状、作者思想中对现实的不满,但又找不到理想道路的苦闷:

1925年任教清华以后,由于忙碌,无暇创作小说,感觉自己“诗情枯竭”,只陆续写作发表散文作品。这些是作者引发“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感慨的背景因素。虽然关于“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匆匆》这课里可以不去深究,更不用强求学生理解到一定的高度,但作为抒发叙写作者自身独特感受的散文教学而言,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情感背景、生活背景对于理解和体悟情感是非常有帮助的。

(2)多角度认识

从形式深入作品深层,不仅可以通过对作者的身世经历和时代背景的还原,把握当时作者的情感与思索;也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作品中的情感变化进行分析;或者从比较的角度对作品的象征意蕴进行探索;也可以从美的角度对作品的艺术技巧进行分析。

比如,教学《祖父的园子》时,既可以通过追溯历史,将作者的身世经历和时代背景进行还原,来把握作者表达的情感,通过写祖父的园子来写祖父对“我”的爱,也可以从自由的视角进行比较,将自然的自由与人的自由联系起来,体会理解作者写祖父园子里的花、鸟、虫等的自由,实际是表达自己内心的自由,在儿时,在祖父的园子里,“我”和那些花鸟一样是自由的,进而升华悟出:祖父的园子不是普通的园子,那是给了“我”爱与自由的园子,那是给了“我”知识的园子,那里也是“我”儿时生活的乐园。

总之,通过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综合认识和审美,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对作品的本质探觅。

儿童散文教学方法

儿童散文内容包罗万象,表达方式各有不同。因此,儿童散文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没有统一的模式。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深度,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学情,都是影响教学方法与策略选择的因素。在哪个环节多花时间,哪里该深入,哪里该浅出,都因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都要体现儿童散文所独具的特点:在语言文字中体会儿童散文独具的情趣,体悟、咀嚼朴实优美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理趣。

儿童散文教学的方法,可因侧重点的不同,大致分为如下几种。

1.主题聚焦式

散文的最主要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对于儿童散文的教学,也需要把握这一特点。厘清行文线索、脉络,把握文章的“神”是重点。“主题聚焦式”的教学方法依据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而提出。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形散”的叙事类儿童散文。比如,《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可引导学生通过读文,对故事情节进行梳理,将居里夫人发现镭的过程及成名后不居功自傲的淡泊名利做法等,串到“美丽”这根主线上来,形成一条美丽的项链,表明了居里夫人这跨越了百年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在于她为人类做出的伟大贡献,在于她淡泊名利的美好品格。

2.欣赏体验式

儿童散文除了叙事类以外,还有大量是写景状物类的。这类儿童散文因其画面感强,文字优美易于想象入画的独有特点,可采用“欣赏体验式”方法进行教学。

比如,《火烧云》《桂林山水》《黄山奇石》等文章,可以借助一些视频或图片资料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赏析:《火烧云》中云彩的色彩变化;《黄山奇石》中各种奇特的石头;《桂林山水》中又清又绿的水,以及形态万千、奇险独特的山等。配合视频、图片资料,体会景色的美丽,更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而如《荷花》《白鹅》《猫》等散文,既可通过图片资料帮助欣赏美景和动物的性格特点,也可以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体验,或者在学习之后走进生活去找寻这些相关的景与物,体会作者文字描写的生动与形象。

3.探究体悟式

“探究”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而“体悟”则是学习散文必不可少的方法。儿童散文中除了具有一定的“趣”,有的还蕴含着令人深思的“理”,需要读者去探究和体悟。“探究体悟式”更适合具有说理性质的散文,像《落花生》《走遍天下书为侣》等一类的文章可采用此种方法教学。比如,在教学《落花生》时,对于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教师不去讲解,可通过学生自己对文章的阅读与小组间的讨论,通过将花生与苹果、桃等果实的特点进行比较,进而探究出本文所蕴含的“理趣”:花生具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美好品格,这是一个人应该追求的良好品格,应该向花生学习。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理解和认识了花生背后隐藏的深刻的做人道理。

以上列举了几种儿童散文的教学方法,虽说也划定了一些适用的范围,但教学有法,却教无定法,更多时候教学中会是多种方法的糅合与运用。但无论运用哪种方法,前面讲到的“读、想、品、悟”的环节都是不可少的,但会有因散文类型不同而有不同的偏重,也不必完全按照这样的四步顺序走,因为课堂是动态的,学生的生成也是动态的,教学要因人因时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