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探究(1 / 1)

童话是以幻想为核心,以拟人、夸张、变形等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满足于表现人类普遍愿望的适合儿童欣赏和接受的叙事文学样式。童话家安徒生曾说过“爱和同情,这是每个人心灵世界应该具有的最重要的情感”,在小学阶段语文教材的童话教学中,童话作为承载着这一感情的重要载体,犹如一颗颗闪耀着璀璨光芒的夜明珠一般,照亮了孩子们成长的道路。当然,只有教师真正地理解童话的文体特点,在教学中以儿童的心理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为基础,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才能真正帮助儿童走进童话的世界,发展他们的多元智能,在童话的王国中收获愉悦与美好。以下介绍小学语文课堂童话教学中几种典型的教学方法,并举例说明。

童话表演法——创设童话情境,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在阅读童话作品时,童话中鲜活逼真的童话人物、作品中离奇夸张的故事情节、如梦如幻的荒诞环境和场景,往往会深深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在心中,他们也在尽情地释放大胆丰富的想象力,构建着心神向往的童话世界。表演法,作为童话的一种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真正地走进童话中形象的人物、精彩的故事和充满着无穷幻想的情境。早在1963年以前的教学大纲中,表演作为童话的一种教学方式已达成共识(王泉根,赵静,2006)。

表演法,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运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试图将童话中抽象的文字语言转变得具体形象,使学生有种身临童话情境的真实感受。这种方法首先帮助小学生产生对童话学习的浓郁兴趣;其次,全面地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帮助拓宽其直线型的单一思维;最后,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创造精神和欲望的基础上,加深他们对童话内容和主题的个性化理解,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潜能。下面是一位教师对《两只小狮子》一课的教学设计思路(雷妙妙,2003)。

《两只小狮子》教学设计思路

(一)布置预习

1.课前要求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教师选定一个小组学生做小演员,帮助其排练本课的课本剧。在课堂教学中,他们将起带头演示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过程

1.读“剧本”。

(1)自读课文,请学生勾画出生字。之后通过轮读卡片检查学生生字认读情况,纠正字音。

(2)同桌互读课文,要求读得熟练并能读出感情。

(3)四人小组合作试着分角色朗读,设计适当的动作,读出不同语气。

(告诉学生,熟读课文是演好剧本的关键。读“剧本”达到让学生再次熟悉主人公对话和动作的目的。这样,在演课本剧之前就引学生进入“剧”的氛围,让学生对“读”有了目的和兴趣。)

2.演“剧本”。

(1)宣布即将演出课本剧《两只小狮子》。观看后要评价,提出评价要求。注意看哪个角色表演得好,好在哪里? 哪个角色你认为表演得不够出色?还可以怎样改进?

(2)小演员表演事先排练好的课本剧。其他学生观看。

(要求学生看的时候设想,如果你来演其中的一个角色,你会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说台词?做什么样的动作?带着这种思考看表演,学生会

觉得身临其境,并主动地进入思考。)

(3)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观后感。

(4)指名评价。

(学生的评价能力有差异,所以在设计中,先让学生自由交流。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交流互补。之后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后感,在评价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多朗读,解决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训练。比如,学生如果评价说,某某同学演得不好,因为他的动作没有做好,没有表现小狮子的勤奋。那教师就可以问,你打算怎样设计小狮子的动作?你从课文的哪一段看出来应该这样设计才更合适?你能读给我们听吗?也会有学生说某某同学表演得好,因为他说台词的语气特别好。比如,说出了那种“懒洋洋”的感觉,教师就可以问,你能不能读得比他还好?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3.创造“剧本”。

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分为三组。

(1)一组负责给本文续编结尾。

(2)一组负责在原文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想象,或者增加人物,或者扩充台词,或者拓展时间空间。

(3)一组可以不受这篇课文的束缚,自己编一个故事。

(明白道理是本课的情感目标,如果仅仅空洞地让学生把道理总结出来就达不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了。创造表演,可以使课文的道理升华,让孩子们不仅能明白这个道理,更知道怎样在生活中运用这个道理。尝试再创造的过程中,孩子们各抒己见,学习兴趣达到了**,正体现了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4)分组表演,全班评价。

许多老师在进行《两只小狮子》的教学时,首先想到的是从文本中提取出一个主题或是道理:做人应自食其力,然后再根据此道理为中心展开深入的讲解。在分析童话的语言或是故事情节时,有时难免拘泥于“某个道理”的教学目标,就仿佛整个童话故事就是为了传递这个特定的道理而创作的。其实,这绝不是作者创作童话的根本动机。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根据这篇童话篇幅较长、人物对话较多、情节性强的特点,采用了课本剧表演的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担任、扮演“角色”的新鲜感与情感体验,主动投入故事的情节中,将教材中原有的抽象的、逻辑的文字符号变得生动、真切。同时,教师在此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演”中“悟”,“悟”中“演”,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情体验,并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发散思维,张扬个性。

朗读法——以“读”促“悟”,升华感情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童话的故事情节曲折有趣,充满了浓郁的“儿童情趣”,语言生动、简练、质朴,有利于儿童的语言发展。在童话的教学中,“朗读法”可以使童话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充满浓厚的“语文味儿”。

朗读法,是童话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即依据教材中的童话材料,学生通过言语实践的方式了解和习得童话的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富有变化的朗读形式,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不断的读中逐步地理解文章内容,在读中感受形象美,在读中鉴赏意境美,在读中体会情感美,在读中追求创造美。下面是一位教师对《去年的树》一课的教学设计思路(陶亚环,2008)。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思路

(一)研读对话,读中感悟

板块一: 体会鸟儿和树的情意之深与分别时的难舍难分。

1.指名读1~5自然段。

2.交流感受1~5自然段。

(1)通过抓重点词语“天天”“必须”和相关句子感受鸟儿与树是好朋友。

(2)教师点拨引导:你抓住重点词“天天”感受到鸟儿和树是好朋友,这是一种读书的好办法。除了了解到它们是好朋友,你还从哪里感受到它们分别时的心情呢?

(3)师生共同发表建议。

(4)教师引读1~5自然段。

板块二: 体会鸟儿的诚信。

默读课文7~1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

1.默读课文7~15自然段,画出对话的部分。

(1)汇报鸟儿与树根的对话(7~9自然段),体会鸟儿在问树根时的着急、奇怪、惊讶。

(2)汇报鸟儿与大门的对话(10~12自然段),体会鸟儿对朋友的牵挂及鸟儿此时担心的心情。

(3)汇报鸟儿与小女孩的对话(13~15自然段),体会鸟儿此时伤心的心情。

(4)幻灯片出示3次问话,对比理解。

教师引导: 请大家再来读鸟儿的这3次问话,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2.师生创造性地读6~15自然段。

(二)加深感悟,升华情感

师: 鸟儿千里迢迢地来找好朋友树,可找到的却是树所化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面对灯火鸟儿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15~17自然段。理解词语“睁大”“盯着”,创设情境说话。

师: 同学们,你们是否注意到这句话,让我们一起读读。

齐读:“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师:“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盯着”灯火看是怎样看?灯火近在眼前,为什么要“睁大”眼睛看?灯火一目了然,为什么还要“ 盯着”灯火看?(多元感悟)

师: 往日的朋友已化为灰烬,只有朋友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还在亮着,它此时在想什么?

齐读15~17自然段。

教师总结:“睁大”“盯着”,多么平凡的词语啊!透过它,我们就能感受到鸟儿丰富的内心和情感的波澜,让我们齐读课文,再次感受鸟儿对朋友的那份真情。

童话具有“幻想和想象”的独特文体特点,教师只有把握住了这一关键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共同走进童话的美好世界。但在童话《去年的树》的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由于不太了解或是忽略了童话的“幻想和想象”特点,视之如同一般的记叙性文章,进行了一般化的阅读教学,使得学生们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循环过程中,理性地学习,逻辑性地分析文章。这样的童话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新美南吉这篇童话故事留给学生的美好意境,使得本来很有童趣的童话作品和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鸟儿”和“树”的形象一下子变得如同白水一般索然无味。但在上文的教学设计中,这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法”,运用语言的技巧和语音的多种变化,将童话中的主人翁、故事、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趣味,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朗读,加深了学生对童话思想内容的理解,领悟了作者的神思匠心。通过反复朗读,同学们领会了童话的精彩之处,领悟了童话的无穷魅力。

改编和扩写法——帮助小学生用“童眼”改编和续写童话

在对童话进行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有步骤地引导儿童练习改编和扩写童话。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想象力发展的“敏感期”,在他们眼中,童话人物的形象、性格、经历可以发生改变,童话的环境也可以发生改变,童话中的一切似乎都可以发生改变,这就为他们对童话进行改编和续写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与广阔的创作空间。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们更加深入地领悟童话的内涵,丰富了词汇,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发挥,同时也培养了创新思维。下面是一位教师对《巨人的花园》一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徐华军,2006)。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思路

(一)写话训练

巨人和孩子们在一起,多么快乐,多么幸福。为让更多的人分享到他的幸福,欣赏到花园的美丽,巨人特意想请大家帮忙,帮他写一块告示牌插在花园门口。你们愿意帮助他吗?最好能写一段话,可以用黑板上的四字短语恰当地描绘花园的美景来吸引孩子们,也可以用上这些词写一写有了孩子们的到来,花园不再怎样了,还可以写巨人心里的想法,表达对孩子们的歉意。写完后四人小组互相交流。

(二)集体反馈

表扬有创意的回答。

当一个童话结束后,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还会经历些什么呢?如果童话的情节有了一些改编,那故事又会向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呢?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置这样一个个的悬念。这对学生来讲无疑是既新鲜,又有趣,他们都会因此而产生无穷且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构造出一个别开生面的童话故事。这样的教学设计使童话教学的课堂充满了“语文味儿”,富有浓郁的“人文味儿”,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任想象驰骋,学生们也收获了学习童话的乐趣。

创编法——将童话与作文教学相结合,为小学生搭建“乐想、敢想、善想”的平台

童话的世界五彩缤纷,伟大的童话家安徒生在他的自传中说道:“人生就是一个童话。”而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先生也曾说过:“童话在孩子生活中天天产生,处处产生。”那么,如果将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与儿童的习作教学相结合,想必这种创新的方式一定会为习作教学开拓一片全新的沃土。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用“童眼”改编和续写童话。将童话与写作教学相结合,且将这种独特的方式运用到真正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应知道小学生进行童话作文的过程是有层次要求的:他们只有先熟练地掌握在优秀的童话作品的基础上“改编”和“扩写”的技能之后,才能达到独立创编童话作文的境界。这也就如同“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更远”的道理一般。

童话人物的形象、性格、经历都可以发生改变,童话的环境也可以发生改变,似乎在小学生的眼里,童话中的一切都可以发生改变,而这就为他们的童话写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和广阔的创作空间,而在此过程中,他们的想象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下面是上海特级教师贾志敏作文教学《续写童话》的教学设计思路(刘萍,2009)。

《续写童话》教学设计思路

一、引出写作材料

师:下面听写一段话,要求写得又快又好。我先念两遍,待我念完再写——(声情并茂地)一天早晨,小松鼠到仓库里去,想尝尝新鲜核桃的滋味。没想到,它发现仓库里的核桃一个也不见了!它连滚带爬地喊着:“不好了!不好了!仓库里的核桃全被偷走了!”

师:如果让你接着写,你觉得核桃会是谁偷走的?

(学生交流,有的说是狐狸偷走的;有的说是别的松鼠偷走的,因为有的松鼠很懒惰,自己没有储备过冬的食物,没吃的了就去偷拿别人的,等等。)

师:刚才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一件真实的事情,时间是2007 年的一天,地点就在北京景山公园里。公园里有一群活泼可爱的小松鼠,他们为过冬准备了很多的核桃,可是有一天发现核桃一个也不见了。是谁偷走了呢?一个星期以后,全国各大媒体和互联网上发了这么一条消息,说小松鼠过冬的核桃竟然是被游客偷走的。

二、引导想象结局

师:松鼠准备过冬的核桃被人偷走的情况你们知道了,最后松鼠会怎样呢?

生1:我觉得松鼠会大反攻。

生2:我觉得松鼠会请我们班的大侦探王园去破案。

生3:我觉得他们会跑到遥远的地方再也不会来了。

生4:小松鼠会找到报社,让编辑把这事报道出去,让人们知道它们的难处。

三、提出写作要求

大胆想象,用400字左右把故事的发生、发展和最后的结果写出来,

尽可能写得生动、有趣;题目自拟。

(学生约用20 分钟的时间进行写作。)

童话作文,这是一个丰富的、开放的、五彩斑斓的世界,它能帮助小学生回忆以往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展开和运用丰富大胆的想象与幻想,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续写童话》这一习作教学设计,教师首先引出写作材料,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讨论,创造情境,同时,教师提出了清晰的续写要求,指导学生续写童话结局。教师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想象结局,这不但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而且对激发他们的创作潜能,培养写作能力具有显著的作用。

其次,教师帮助学生创编童话作文,搭建“乐想、敢想、善想”的平台。

第一,要鼓励小学生敢写,鼓励他们大胆地去写。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写作的材料和蓝本。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童话创作的过程中,要提供他们自由想象、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解除写作时为他们所设置的条条框框的要求和各种枷锁,还给他们自由驰骋的空间,这样,学生们才可能广泛取材,大胆想象。这也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第二,文学作品多是生活的反映,童话也不例外。在指导小学生进行童话创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自己在真实生活中的想法与感受,从而把它们写进童话中。教师可以指导小学生在童话写作中,通过人物形象的创建、故事情节的编排、书面语言的表达等方面,使笔下的作文和心中的想法合二为一,达到“我笔写我心”的效果,从而引导学生快快乐乐地进行童话创作。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

课前预习:由老师提供,或者让同学们自己收集作家安徒生的经历,可以推荐部分安徒生的传记让学生阅读,以便在深入了解作家后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

(该课前预习的目的在于增加学生对安徒生经历的理解,特别对于小学高年级年龄层的孩子,他们不应该仅仅看到安徒生笔下童话表层的绚丽,要从感性层面触摸到作者的作品与作家本人经历之间的联系。)

(一)情境导入

方式一:让同学以发言或者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交流课前准备的关于安徒生的资料,老师再加以总结,让学生对安徒生有多方面的了解。在总结的最后,从安徒生是一个关注社会现实的童话作家的角度,切入到这篇反映现实生活的经典童话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

方式二:用多媒体形式播放歌曲《火柴天堂》(注:歌唱者为熊天平),然后问学生听完这首歌曲后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是孤独、无助或者希望?并请学生用用1~3个词语表述。

(二)字词学习

字词学习环节设计的重点:

1.较为生僻的字词让学生予以辨习。

2.富有文学色彩的形容词让学生反复读写。

3.动态性极强的动词让学生学着仿写。

举例说明:

(1)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2)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

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

(3)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4)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分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

(5)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6)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

(7)“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小女孩说。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过她: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

(三)段落品读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作品中最具有韵律氛围的经典作品,在朗读时要抓住人物的内心情绪,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着重体悟,在富有感情的品读中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去真正体悟作品所表达的深切主题。

下面以第1~4自然段为例。

第一自然段: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

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1.抓“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又冷又黑” ——读出大年夜寒冷漆黑的氛围。

2.抓“但是又有什么用呢?” ——读出小女孩的无奈。

3.抓“飞快”“冲”“吓” ——读出马车冲出来时的突然,读出小女孩受到的惊吓。

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

1.抓“红一块青一块”“又冷又饿”“哆哆嗦嗦”“蜷着腿缩成一团”“裂缝”“灌”——读出小女孩的寒冷、可怜和无助。

2.抓“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读出现实的冷漠。

(四)全文理解

1.课文里有几处提到了大年夜?分别在哪里提到的?作用是什么?

(1)第一次:第1段,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

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2)第二次:第3段,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3)第三次:第11段,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大年夜的时间设置起到了很好的反衬效果。大年夜在大家看来是合家团圆、温馨美满的表征,但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却在大年夜里上演了一场不为人知的悲剧。经过喜庆节日下喜庆氛围的反衬,更凸显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2.小女孩几次点燃火柴,她分别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看到这些景象?

第一次:火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看到火炉说明小女孩实在是太冷了,她渴望温暖。

第二次:食物。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看到食物表达出从来都处于饥饿状态下的小女孩一个简单又单纯的想法:吃一次饱饭。

第三次:圣诞树。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圣诞树的出现表现出小女孩内心的纯真与美丽,圣诞树代表着美好的一切,美丽的愿望与祝福。

第四次:奶奶。

奶奶是小女孩最亲近的亲人,她看见奶奶,拥抱奶奶,她就可以得到爱护与疼爱,“爱”与“呵护”这正是她现实生活中所缺失的。

第五次:(点燃了一大把火柴)小女孩和奶奶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

小女孩在幻想中实现了愿望,她的美梦只有在“美丽的死亡”中才能成真,这更凸显出现实的沉重与残酷。

3.文章结尾:“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为什么两次提到“曾经”,两次提到“幸福”,它们分别代表着什么?

(1)两个“曾经”强调小女孩临死前,擦亮火柴时见到的美好景象。

(2)两个幸福:①点燃火柴时,在幻觉中体会到的幸福;

②作者认为在当时黑暗的社会背景下,小女孩只有死后才能抛去寒冷、忘掉饥饿、摆脱歧视,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才能找到幸福的皈依。

(五)课堂讨论

1.提问学生全篇文章读完以后是什么感受?

2.作品最感动你的地方是哪些方面?

(六)实践练习

1.以“假如给我三根火柴”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情境设置:我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点燃我手中最后的三根火柴可以实现我现在最迫切的三个愿望。于是,我点亮了第一根火柴……

2.以《火柴天堂》为背景音乐自编音乐剧《卖火柴的小女孩》。

课后延伸:教师可侧重选择一些有关安徒生的故事与名人评语,让学生更多地从作家成长经历、创作过程与文学赏析的角度全方位地了解安徒生,从而更好地把握安徒生作品的儿童文学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