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中文学校教学简介(1 / 1)

美国华裔中文学校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的淘金热。在当时的美国,华人受到美国主流社会的严重歧视,华裔儿童也被禁止进入公立学校接受教育。公立学校直到1885年才对华裔儿童开放(Lai,2000)。因此,旧金山地区的华人创立了私塾以帮助当地的华裔儿童。据莱(Lai)(2000)的考察,至1870年,旧金山地区已有不少于10所私塾,主要以教授《三字经》等经典及算数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流社会对华人的态度有所缓和,并于1965年通过移民法案允许中国人合法移民。1970年和1976年,美国相继通过了更多的移民法案准许拥有职业技能的中国人移民美国。从此时开始,与19世纪末相比,在美华人的人口学特征起了相当大的变化。华人不再是聚居于大城市市中心的“中国城”的以体力劳动者为主的少数族裔,新移民逐渐扩散到了美国各地的主流社区 (Lü,2014;Wang,2007)。

从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及其他华语地区来美的移民成为推动中文学校在美国发展的主要动力。万(Wang,2010)将中文学校分为三大类:①位于大城市的中国城内,教授粤语、台山方言及福建方言的中文学校;②由具有港台背景的父母创办并管理的中文学校;③由来自大陆的父母创办并管理的中文学校。其中第一类学校已经较为少见(Lai,2004)。第二类学校通常是成立于1994年的“全美中文学校联合会总会”的会员,大多教授注音符号及繁体字,并使用台湾侨委会配送的教材。该机构网上公布的信息显示,其成员学校多达四百余所,遍布美国47个州,学生人数超过十万人(Lü,2014)。第三类学校大多是成立于1997年的“全美中文学校协会”的会员,大多教授拼音及简体字,并使用由中国国务院侨务办配送的教材。据该机构网上公布的信息,其成员学校也多达四百余所,遍布美国41个州,学生人数超过八万(Lü,2014)。

虽然不同类型的中文学校在学校背景、使用教材等方面不同,但在如下方面,这些不同类型的中文学校却是极为相似的(Lü,2014)。

首先,中文学校大都在周末进行,提供从学前班到高中十二年级的语言课及文化课。场地大多为从当地学校租借来的教室。当然在一些华人聚居的地区也有不少带有托儿性质的中文补习班,通常在学生平日放学之后进行。

其次,中文学校的老师大都是义务劳动的家长,虽然其中不乏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但大多数老师缺乏正式教学经验或外语教学经验,同时,因为其义务劳动的性质,教师流动性较大(Chao,1997)。

再次,中文学校的学历、学分大多不为美国主流学校承认。虽然近几年在华人较多的地区,在中文学校的努力下,美国主流学校开始承认学生在中文学校所获的学分可满足高中生毕业所需的外语要求。例如,洛杉矶联合学区承认学生在获得学区认可的中文学校中所获的学分,120个学时为10个学分,最多不能超过40个学分(Liu,1996)。

最后,由于越来越多的主流学校中文项目开始提供中文作为外语的项目、中文浸入式项目,甚至中文大学先修课程(advanced placement courses),使得越来越多的华裔子弟选择将中文作为一门科目在日常的学校中学习。因此,中文学校的生源逐渐受到影响。有研究报告显示,在“全美中文学校联合会总会”成员学校学习的学生从2002年的十万余人下降到2009年的七万余人(Liu,Musica,Koscak,Vinogradova,& López,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