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岁正常儿童的研究(1 / 1)

研究方法

被 试

北京市某普通幼儿园和普通小学的172名儿童,母语均为普通话;其中5岁组66人(男33人,女33人),6岁组61人(男31人,女30人),7岁组45人(男28人,女17人)。3组儿童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50岁、6.42岁、7.50岁。

测试任务

(1)语音范畴化知觉测验

语音范畴化知觉测验包括VOT知觉和声调知觉2个子测验。语音连续体使用Klatt合成器制作:VOT连续体包括10个音节,每个音节的长度都是290 ms,VOT长度为0~90 ms,且以10 ms 的步长递增,即从0 ms 的不送气辅音/pá/的端点值逐步线性变化到 90 ms 送气辅音范畴/phá/;声调连续体包括10个音节,每个音节的长度都是270 ms,起始基频频率以6.2 Hz 的步长逐渐从204.8 Hz 降低到149.2 Hz,即从/māo/到/máo/。

2个子测验均采用范畴化知觉的经典任务范式——识别任务。每个测试均包括练习和正式测试。练习时呈现2个端点刺激,要求儿童识别所听到的音,主试给予反馈以确保儿童正确理解实验要求。正式测试时,连续体的10个刺激分别呈现4次,共组成40个项目,要求儿童判断单独呈现的每一个刺激是/pá/还是/phá/或者是/māo/还是/máo/,并根据屏幕上呈现的图片进行选择。测试中使用两张图片代表两个备选答案,实验过程中在屏幕上一直呈现,以最大限度地减小记忆负担。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增加休息时间和休息次数,使儿童保持注意力集中。使用逻辑回归的方法将每个刺激系列点的平均数生成一个斜率值,以此作为语音范畴化知觉能力的指标。

(2)语音短时记忆测验

参考儿童韦氏记忆数字广度测试的范式,以每秒1个数字的速度向儿童听觉呈现数字串,要求儿童按照听到的顺序重复。数字串的长度随着数字个数的增加而增加。儿童完全说对计为1分,否则为0分。最终计算所有正确项目的百分数。

(3)语音意识测验

语音意识测验包括4个相对独立的子测验,分别考察音节、声母、韵母、声调的加工,是测查汉语儿童语音意识常用的测试方式(Shu et al.,2008;李虹,舒华,2009)。具体测试内容和方法如下所示。

①音节删除任务包括两音节和三音节刺激,要求儿童删除其中的一个音节并报告出剩下的部分。共4个练习和20个实验项目,含8个双字词和12个三字词,其中真词和假词分别为8个和12个。每题1分,最后计算正确报告的百分数。

②韵母识别采用适合年幼儿童的迫选任务,呈现儿童熟悉的物体线条画作为材料,每个测试有3个图,语义不相关。儿童首先听到图片名称,同时看到相应的图片,然后需要从2个选项中选出韵母与目标项一样的那个。测验包括2个练习和12个测试项目,前8个项目目标项和2个选项的声调相同,声母不同,后4个项目目标项和选项的声母不同,声调也不同。每题1分,最后计算正确选择的百分数。

③声母识别采用同韵母识别相似的范式。要求儿童从2个选项中选出声母与目标项一样的那个。测验包括2个练习和12个测试项目,目标项和2个给出选项的声调相同,韵母不同。每题1分,最后计算正确选择的百分数。

④声调识别采用同韵母识别、声母识别相似的范式。要求儿童从2个选项中选出声调与目标项一样的那个。测验包括2个练习和12个测试项目,前8个项目目标项和2个选项的声母不同、韵母相同,后4个项目目标项和给出选项的声母、韵母均不同。最后计算正确选择的百分数。

(4)汉字识别测验

视觉呈现汉字,每页5个汉字,30页,共150个汉字。要求儿童读出他们认识的汉字,考察儿童的识字量。所有项目从易到难排列,连续3页答错即停止。记录儿童能够正确识读的题数,每题1分,最后计算正确识别的百分比。

结果

儿童语音能力和阅读的发展

表5-1列出了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及以语音短时记忆、语音范畴化知觉、语音意识和阅读的成绩作为因变量,以年龄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组间方差分析的结果。

表5-1 各项测试成绩的平均值(标准差)及方差分析结果

注:*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