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词语素的跨语言迁移(1 / 1)

近十来年,研究发现了越来越多关于语素意识跨语言迁移的证据。跨语言迁移是指,双语学习者能够将第一语言的学习能力迁移到第二语言学习中。目前,关于语素意识迁移的证据已经出现在多个语种的心理语言发展研究中,比如西班牙语和英语学习者(Ramirez et al.,2010),法语—英语双语儿童(Deacon et al.,2007),中英文双语儿童或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儿童(Pasquarella et al.,2013;Wang et al.,2006;2009)。

然而,大部分关于语素意识的跨语言迁移的研究集中在派生词上,仅有少量关于复合词语素意识迁移的研究(Pasquarella et al.,2013;Wang et al.,2006;2009;Zhang et al.,2013)。研究发现,由于中英文构词方式的差异,中英文的跨语言迁移更多出现在复合词,而不是派生词(Wang et al.,2006;Zhang,2013)。在控制了中文复合词语素意识和相关语言能力后,美国华裔移民儿童的英文复合词语素意识能够独立解释中文的汉字阅读,表明了语素意识从第二语言到第一语言的迁移(Wang,2006;2009)。在加拿大华裔移民一到四年级学生的研究中,学生接受了四项中英文平行测验:复合词语素意识、词汇阅读、词汇知识和阅读理解,且同时接受了英文的派生词意识、语音意识和非言语智力测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跨语言模型优于单语言模型,并且英文复合词语素意识和中文词汇知识有双向预测关系。在控制了中文词汇阅读、词汇知识和复合词语素意识的影响后,英文复合词语素意识能够显著预测中文阅读理解水平。这项研究提供了英文词素意识向中文阅读的迁移证据,但没有发现中文向英文的迁移,可能是由于移民儿童的英文阅读能力发展(与中文相较)更快造成的。以中国内地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六年级儿童为对象的研究发现,通过汉语词义推理(lexical inference),汉语复合词语素意识显著地促进了英语的词义推理,而汉语派生词语素意识对于英语派生词的词义推理没有间接作用(Zhang,2013)。

目前大多数跨语言迁移研究采用的是横断相关研究或追踪研究,很少有实验研究证据能够提供跨语言迁移的因果推论。相关研究通常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在控制背景变量(比如IQ、词汇知识、语言能力等)的情况下,探讨第一语言的某一方面能否独立解释第二语言能力的变异。现有的研究过于依赖相关研究和复杂统计手段(比如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却并不能提供关于跨语言迁移的因果证据(Kuo & Anderson,2008)。

中国学者首次采用实验研究的范式,探讨英语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儿童在接受中英文复合词结构短期训练后,能否将对复合词结构的理解迁移到另一语言中。儿童在接受中文复合词语素结构意识训练后,能否提高对英文复合词语素结构的理解?反过来,儿童在接受英文复合词语素结构意识训练后,能否提高对中文复合词语素结构的理解?

来自中国天津市五年级四个班的168名学生参与了实验研究。四个班随机分配到了三个小组:中文复合词干预组(n=42)、英文复合词干预组(n=43)、控制组(n=83)。在接受干预训练前,所有学生都参与了结合课程难度的中英文单字词阅读和完型填空阅读理解测验。随后,中、英文干预组分别接受了45分钟的复合词结构训练(训练内容和结构相同)。两组教师首先介绍了四种中文复合词结构:名词+名词、名词+副词、动词+名词、名词+动词,然后让学生参与四个游戏活动:复合词结构匹配、选出不同项、归类和生成词汇。干预结束四天以后,所有学生都参与了中文复合词结构类比任务。

结果发现,中英文干预组的复合词结构意识显著高于控制组,中文干预组的英文复合词结构意识显著优于控制组,说明复合词意识从中文迁移到了英文;而英文干预组的中文词素意识也明显高于控制组,但并不显著。结果见表6-2。将先前检测的词汇阅读和阅读理解作为预测变量的回归分析发现,不同语言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将中文词素结构迁移到英文,但英文到中文的反迁移则出现在第二语言能力较高的学生中。上述实验结果提供了关于跨语言迁移的双向因果证据,并且揭示了反向迁移的条件。

卡明斯(Cummings,1979)的阈限假设(threshold hypothesis)可以解释为什么反迁移仅出现在第二语言能力较高的学生中间。原因之一是受益于双语,儿童在两种语言上必须达到一定的语言能力,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低英语能力的学生未能像高能力学生一样获益于45分钟的干预,因此无法迁移到中文的复合词结构。这项研究的教学启示是,英文教师应该利用第一、二语言的结构相似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跨语言迁移,从而促进学生在两种语言上的发展。

表6-2 复合词结构类比任务后测的平均分(标准差)*

* Published in Zhang et al.(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