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掌握了催眠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可以成为游走江湖的催眠匠人或术士,绝不能成为催眠大师。要成为催眠大师除了专业素养之外,还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
催眠师的人格素质对催眠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所有国内外的催眠大师无不具有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艾瑞克森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无论艾瑞克森的患者、学生还是朋友均对艾瑞克森给予极高评价。美国著名学者萨儿瓦多·米奴钦(Salvador Minuchin)在给艾瑞克森的一封信中说:“与你会晤的经验令人回味无穷。这一生当中,我只见过少数不平凡的人物——而你绝对名列其中。”
催眠,是催眠师与被催眠者共同完成的一段身心灵探索之旅。催眠师态度要和蔼可亲,诱导要从容不迫。来访者一般不愿或无法对那些冷漠、专制、矫揉造作、犹豫不决、急于求成、紧张或缺乏自信,以及有私心杂念的催眠师做出积极的回应。对催眠师的喜爱、尊敬以及催眠师的声望均有助催眠;害怕、生气、激动、不信任、怨恨,均不利于催眠。罗杰斯提出的“真诚”“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作为心理治疗有效的三个必要条件,对于催眠的成功同样适用。
催眠师要服饰得体,举止大方,精神专注。如果催眠师的言行风格没有吸引力,如衣着邋遢或奇装异服,不修边幅或浓妆艳抹,讲话啰嗦或干巴单调,语言枯燥或华而不实,猎艳探秘或神不守舍,受术者就会通过内心对话不断地质疑,因而就不可能集中注意于催眠师的指令,当然也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催眠体验。
自信是人格的核心,也是成功之本。一个缺乏自信的人是很难成为一名杰出的催眠师的。在希腊德尔裴城的阿波罗神殿中有一句古老的碑铭:“了解你自己”。美国医学博士弗兰克·S.卡普里奥在给催眠大师莱斯利·勒克龙编写的《自我催眠术》所做的序中说:“自知通向自信,自信则导致有效的自制,而自制最终带来更幸福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催眠师必须流露出自信和对受术者的尊重,既要相信自己具有催眠交流的能力,也要相信受术者具有改变的潜能。自信会导致一种良性循环,即自信可以增强治疗效果,治疗效果又反过来提升自信心。马维祥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催眠术的成功,从实质上看,就是催眠师的意志战胜了受术者的意志,进而发生心理上的感应。”
自信并不意味着不会失败。许多年轻催眠师在应用某项具体催眠技术时,会过分担心受术者能否对这种技术做出反应。由于催眠师急切地抱着成功的期望,所以呼吸变急促了,节奏也打乱了,给治疗造成了极大妨碍。其实,即使催眠的初学者也会有40%的成功率,有经验后几乎能做到100%的成功。
按照艾瑞克森学派的观点,受术者的任何反应都是正常的,不存在“成功”与“失败”的问题。他们感兴趣的是合作而不是控制,不要求受术者必须出现某种反应。甚至认为90%的暗示都不会引起深层的催眠体验,因为受术者会倾向于选择那些对自己最有意义的暗示做出体验性回应。我们无法知道哪些暗示与受术者关系最为密切,所以也就不能准确预言受术者会做出何种反应。然而,有一点我们可以确信,只要对受术者的反应抱着更加包容的态度,即使受术者对大部分暗示都没有产生我们所期望的反应,但最终总会对某些暗示做出有利于治疗的反应。
催眠师还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和自控能力,在试图控制别人之前,必须先学会控制自己。既不要被有意挑衅或无理取闹的来访者激怒,而大发雷霆或与其争吵;也不要因受术者的异常行为或失控表现,而产生焦虑、恐惧或厌恶、不耐烦的情绪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