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催眠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1 / 1)

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领域,催眠可用于:

①帮助人们增强自信和学习动机,克服自卑,勇于面对考验。

②帮助人们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③帮助人们提高记忆能力和学习效果。

④帮助人们摆脱意识和思维定势束缚,增强想象力,提高创新能力。

⑤帮助人们学会放松,克服学习和考试紧张综合征。

⑥克服学校恐惧症以及焦虑、抑郁、愤怒、嫉妒等负面情绪。

⑦克服网络成瘾综合征等不良习惯。

⑧矫治儿童多动行为、退缩行为和不良品德行为。

⑨化解青春期的烦恼困惑。

⑩改善亲子和师生关系。

多年前,国外就有在催眠状态下学习,提高学习成绩的报道。例如,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保加利亚心理学家就开始了催眠教学法的实验。苏联科学院高级神经活动和神经生理学研究所的科学家,运用这种方法教英、德、法等外语,学生在不到二十天的时间内可掌握三四千个单词。日本也很早就将催眠术应用于教育活动,甚至有教育催眠学一说。

艾瑞克森的学生芮特曼(Ritterman),同时也是家庭治疗大师米纽勤(Salvador Minuchin)的学生,她在家庭治疗中提出“偶然性催眠”(casual hypnosis)的概念,认为家庭成员间经常会不自觉地给予催眠暗示,某些心理疾病或行为问题很可能是偶然的消极催眠暗示导致的。例如,学业不良的学生就可能是早年偶然受到“你真笨”暗示的结果。通过年龄回溯揭示这些早年催眠暗示并加以清除,即可提高这类学生的学业成绩。

父母亲漫不经心对孩子说过的话,有时会印在孩子的潜意识中,以后就会像催眠后暗示那样表现出来。如果孩子正在闹情绪,如正受到惩罚,此时听到的话更容易影响一生,因为在那种情况下暗示感受性大大增强。可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带来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