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成人期创造性的特点(1 / 1)

创造性心理学 林崇德 8307 字 1个月前

从18岁开始,进入成人期,其中18~35岁为成人初期,又叫青年期;35~60岁为成人中期,又叫中年期;60岁以后为成人晚期,又叫老年期。

综观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明创造,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最敏捷的青年时期。这是人生最富有创造性的黄金时期。因此,今天倡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十分重要的。

经过青年期,转入中年期,构成了我们研究中的创造性发展集中训练期、才华展露与领域定向期、创造期与创造后期,中、青年期是创造性发展的鼎盛阶段。

一、成人前期与中期创造性发展的思维基础与人格基础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这是孔子的毕生发展观,阐明人的心理,特别是成人心理发展趋势,它不仅体现了人的心理发展的一种规律,也指明了成人期,包括成人前期与中期创造性发展的心理基础,即广义的思维基础与人格基础。

(一)从志于学到而立之年

成人前期的基本特征大致表现为五个方面。

1.从成长期到稳定期的变化

儿童青少年阶段被称为成长期,从前三节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趋向。青少年时期生理发展达到高峰期,心理也趋向初步成熟,如上节所述,15~17岁无论是思维(认知、智力),还是人格(社会性),都达到了一定的成熟水平。进入成年前期后,就转入到稳定期(period of maintenance level)。这种稳定性体现在这个阶段的绝大多数人的身上,具体表现为:①生理发展趋于稳定;②心理发展,尤其是情感过程趋于成熟,性格已基本定型,若要改变也是非常困难的;③生活方式,在35岁之前基本趋于固定化和习惯化;④有一个较为稳定的家庭;⑤社会职业稳定,且能忠于职守。

2.智力发展到达全盛时期

人的认知、智力在18~35岁进入全盛时期。图7-10是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发展图。

图7-10 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的发展图

从图7-10看到,在毕生发展中,人们既能充分运用流体智力(依靠个体生理发育因素)又能充分运用晶体智力(依靠个体的经验、知识、教育和学习因素)的时间大致在20~34岁,也就是成人初期。这符合中国俗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

国内的研究(杨治良,1999)[28]表明,18岁前(高中一、二年级)青年记忆学习材料的数量几乎是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四倍,是七、八年级学生的一倍多,18岁则达到了记忆的高峰期。一般而言,假定18~35岁记忆成绩为100的话,则35~60岁记忆平均成绩为95,60~85岁为80~85。可见,成人前期正处于记忆力的全盛时期。

沙伊(K.W.Schaie & I.A.Parbam,1978[29];Schaie,1978[30])等人从1956年到1977年的20年间,对成年人的数字、语词流畅、语意理解、归纳推理和空间定向五种基本认知能力进行了追踪研究。他们选择了从1889年到1938年出生的人为被试,根据年龄划分成七个被试组,其中162名被试在1956年、1963年、1970年、1977年接受四次测查,250名被试在1963年、1970年、1977年接受三次测查,获得很有意义的结论:①18~35岁被试在五种基本能力测查中得分最高;②50~60岁被试,五种基本能力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较小;③60岁以后,五种基本能力急剧下降;④被试的个体差异很大,不同能力测查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也很大,年龄效应变化从未超过9%。这里,尽管造成差异的原因很复杂,但成人前期,其智力或基本认知能力正处于全盛时期,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3.恋爱结婚到为人父母

18~35岁这个阶段是恋爱、结婚、养儿育女的年龄。我国城市的女性在20世纪40年代平均初婚年龄为19.2岁,50年代为20岁,60年代为21.5岁,70年代为23.1岁,到了1980年为24.8岁,1985年又上升到25.4岁。另据调查,1989年男女青年初婚年龄分为26.3岁和25.3岁,青年农民分别为24.8岁和22.8岁。2017年中国人初婚年龄已突破30岁。

恋爱为结婚的定向阶段,自然早于上述年龄,但一般也在18岁之后。这是因为:①大多数青年此时已经就业,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初步完成了社会化的重要任务;②心理发展成熟,特别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相对稳定;③生理发育成熟,性意识也趋于成熟(约20岁左右,其成熟指标为理解两性关系、产生精神上的性需要、形成自觉控制性冲动的意志力)(卢家楣,1989)[31]。于是他们自然地开始考虑终身大事。

结婚之后未必人人都要孩子,但生儿育女毕竟是婚后的一件大事。对绝大多数成人前期的成员来说,为人父母是最重要的生活角色。尽管有人在成年中期也继续生育,但多数女性在40岁之前生育,再加上目前多数配偶年龄相仿,所以,成人前期是进入扮演父母角色的重要阶段。

4.创立事业到紧张工作

金兹伯格(E.Ginzberg,1972)[32]提出一个人的职业选择要经历三个阶段。

(1)幻想阶段

10或11岁之前,个体憧憬着各种令人瞩目的职业,而不考虑现实的可能性。

(2)尝试阶段

青少年期为尝试阶段,此阶段开始产生选择职业的倾向,但由于年龄不同,这种倾向的侧重点也不一样。11~12岁,主要从兴趣、爱好出发;13~14岁,开始注意自己相应的能力条件;15~16岁,从一些职业的价值进行分析;17~18岁,综合考虑兴趣、能力、价值观诸方面因素,做出有关职业可能性的选择。

(3)现实阶段

现实阶段始于18岁,个体开始选择职业,并在一定领域内实现自己的愿望。

现实阶段正是在成年前期开始的。由于成年前期有了一定的职业,且这种职业是和兴趣、能力、价值观联系在一起的,于是职业必然成为个体的一个立足点,以此确信自己的存在,并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手段;顺理成章的,创业也必然成为这个年龄阶段的主要目标。

创业是追求事业的成功。尽管成功要有一定的机遇,但更重要的是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潜力为实现既定目标去不断奋斗。因此,而立阶段的成年前期肯定要努力工作。

努力工作对个人来说就是一种压力。如果需求适度,成就辉煌或知足常乐,往往会越来越有所作为;如果需求太高,成就一般,或事业成就与个人期望相差太大,则会为感到自己成了一名爬不上顶峰的“登山者”而沮丧。可见,紧张的工作也带来了紧张的情感体验,甚至于产生焦虑,这常出现在30~35岁这个年龄阶段。

5.困难重重到适应生活

成年前期将面临很多从未遇到过的困难。过去有双亲照顾、老师指导、同学协助,而今独自在结婚成家、养儿育女、事业成就、社会关系、经济问题面前,一切要自行解决,这必然是一个与过去成长期不一样的“多问题”时期。因此,良好的生活适应,就成了这个时期的主要发展课题。如何适应种种不同的生活领域?这些内容适合于所有国家,包括中国人。当然,各种适应不可能同时完成,也不可能同时结束与被接受。在成人前期,个体的生理发展在很早就已经完成,其中性成熟在18岁告一段落,体格成熟也在22岁、23岁基本结束;而如就业、结婚等,则要在28~30岁才能完成,且这种形式上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心理上的适应,以结婚为例,一个人在结婚到后才能逐步适应这种婚姻生活。如果适应不良,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可见,生活事件与成人心理变化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不同生活事件又对成人心理起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对成人期的心理研究应该强调生活事件对成人心理的影响。

(二)从不惑到知天命

处于人生旅途“中点站”的中年人,其心理发展有着特殊的表现。

1.生理功能的衰退

成人中期的各种生理功能较前一阶段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特别是中年后期,这种“老化”的倾向尤其明显。从外表看,毛发逐渐稀少,变白;皮肤日益显得粗糙,出现褶皱;体重有增加趋势,尤其是腰部脂肪明显增加;身高也有所降低。机体组织中钙质增加,感受功能衰退,尤其视听能力变化明显。视力衰退,容易发生病变,45岁后老化;听觉方面按声音频率高低顺序,听觉逐渐减弱。进入成人中期后,新陈代谢的速度开始减慢,脑重量减轻,血液对黏液腺、肝、肾上腺、胰腺、性腺的供应减少,内分泌腺功能改变或降低,性欲和性冲动减退。女性50岁左右经历更年期,男性的更年期则要晚几年。许多人对更年期的变化不能适应,女性尤其明显。当然,这种生理变化都是相对的。生活条件、工作状况、身体素质、心理特点等都对生理变化产生一定影响,从而造成个别差异。

2.智力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

成人中期的智力变化很复杂。那些直接与神经系统状态相联系,而较少依赖于后天经验的智力因素有下降趋势,如机械记忆能力、快速反应和注意分配或高度集中能力等。对于那些较多依赖于教育和实践经验的智力因素,如词汇、推理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中年人的成绩要优于青年期。从整体发展趋势看,在职业、家庭中负以重任的中年人,其智力并没有明显改变。但对于某一个体来说,智力可能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个体间有很大差异。例如,坚持学习和高成就的动机,就能使中年人的智力有所提高。

智力活动的最高形式是创造力。成人前期是创造与成就最佳年龄的开始,为成人中期达到顶峰创造了条件。成人中期是创造的黄金年华,顺理成章成为创造的年华,这就是我们自己研究的创造后期,即创造的高峰期。

3.紧张的情绪状态

成人中期不仅有诸如上述的生理变化,而且也面临着社会角色的变化。中年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扮演着骨干的角色,他们在承担繁重的社会工作的同时,又有沉重的家务劳动。所有这些变化给中年人带来沉重的压力,于是容易产生紧张与焦虑。一般地说,中年人对于生理和社会的变化,需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适应,随着适应性的提高,紧张与焦虑的状态才会逐步消失。其他的情绪特征在55岁以前,也在不断变化着。例如,男子较年轻时表现出更多的柔情和情绪性;女子则比年轻时增加了攻击性,减少了情绪性。一般到55岁左右时,个体的角色、兴趣、活动与自己的身心状态均取得良好的协调和平衡。

4.兴趣爱好的重点在转移

成人中期的兴趣范围不如青年期那么广泛,但兴趣的重点有所转移。一般表现在:①事业心增强,对社会公务越来越感兴趣。②社会参与心增强,对政治时事比较关心。③休闲需求增强,休闲方式从剧烈运动型转变到安静型。中年人喜欢的休闲活动主要有:阅读、听广播、看电视、钓鱼、散步、下棋、拜访亲友和适当旅游等。随后,中年人兴趣的变化趋于稳定。以上三方面的兴趣既决定了中年人的社会地位,又反映了中年人承担着社会中坚的角色。

5.面临中年危机的人格

成人中期的人格处于矛盾变化的状态。人到中年,一方面,人格趋于稳定,且更趋于内向,他们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经常反省,男女性格也逐渐趋中。另一方面,几十年的生活会使每个中年人对人、对己、对事的态度均发生改变,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整个人格的不同程度的变化。这是因为人到中年后,敏锐地感到自己的体力、精力、魅力逐渐不如从前,个体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与事业成就的矛盾也逐步加剧,加上子女逐渐长大,有的不再将父母当作权威,有的进入社会不再依靠父母,这些都会给中年人带来某种失落感,使其产生中年危机,即表现出对诸多新问题、新情况不能适应而出现了一种心理不平衡的现象。多数人能够顺利度过这场“危机”,他们重新衡量自己的价值,并在健康、生活、工作、成就诸方面确立了新的起点。

二、我们对成人期创造性的研究

我们对成人期创造性的研究,是从文献到自己对拔尖创新群体的实证研究。

(一)文献研究

文献表明:青年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年则到了创造性的收获季节。

在青年创造性的发展过程中,青年人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等能力起了重要作用。青年时期创造性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王极盛,1983)[33]:①处在创造心理的大觉醒时期,对创造充满渴望和憧憬;②受传统习惯的束缚较少,敢想敢说敢做,不被权威、名人所吓倒,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③创新意识强,敢于标新立异,思维活跃,心灵手巧,富有创造性,灵感丰富;④在创造中已崭露头角,孕育着更大的创造性。

一般来说,成人期的创造力趋于成熟,在30多岁(青年晚期)达到高峰。

中年期的创造性到达收获的季节,这里不仅指一般的创造性,也包括成功的创造发明,当然成人期的创造领域和成功年龄存在着较大差异(H.C.Lehman,1977)[34],不同人才的最佳创造年龄不同,具体见表7-19。

表7-19 不同人才的最佳创造年龄

1935年,罗斯曼(T.Rossman)对701位发明家的研究发现,发明家的最佳创造年龄是25~29岁,但完成最重大的发明的平均年龄为38.9岁。1946年,亚当斯调查了4万多名科学家的研究成就与年龄的关系发现,他们产生最优秀作品时的年龄中数为43岁,其中9%在30岁以下。亚当斯还发现这个年龄中数在不同时期有高度的稳定性。17—19世纪,每个世纪的科学家产生最优秀作品的年龄中数都是42岁,只有20世纪是44岁。因此,亚当斯认为,最优秀的作品多半是在40岁的早期产生的。

佩尔兹和安德鲁斯研究发现,人的创造活动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30岁后半期至40岁后半期,第二个高峰期是55岁左右。创造力在40岁后半期以后就停滞了,到55岁时又活跃起来。对于第二个高峰期出现的原因,佩尔兹和安德鲁斯解释为:55岁时,人已度过了身心多变的更年期,迎来了家庭、经济和地位的稳定,又重新积累了知识,对工作充满信心和责任感,从而引发出强烈的创造欲望。

丹尼斯研究了100位寿命在70~79岁和56位80~89岁的科学家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的情况,结果发现,他们在20岁时发表论文的数量很少,30~59岁则相当多,平均每人每年有两篇,而到60~69岁时论文数量减少了20%。对科学家而言,创造力在中年期达到高峰,40~60岁则保持相对稳定,60~70岁呈相对下降趋势,但60~70岁的创造力仍高于20~30岁(艺术家除外)。

我国的研究工作者也研究了创造力与年龄的问题。张笛梅和王通讯等人对公元600年到1960年间的1243名科学家的1911项重大创造发明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年早期和中年中期是发明创造的最佳时期。而目前面临的知识经济时代,最迫切需要的便是发明创造,因为知识经济主要是依靠知识创新、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和知识广泛传播及发展的经济。目前,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科技对经济的贡献早已高达60%~80%。我们应该奋起直追,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便是激励创造性人才做出创造发明,为中青年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因为,王极盛等人研究发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年时代的创造力明显高于青年时代,一般科技工作者中年时代的创造力也高于青年时代。这表明,中年时期是创造力的收获季节。有鉴于此,创新是知识价值的核心,而现在的青少年,又是21世纪的创新主体,如果我们现在重视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那么,他们能创造出高新的知识,其价值也越高,而知识的增值也就是经济的增值,这样,中华民族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我们的研究

我们团队的张景焕教授对科学创造人才的影响因素和成长阶段进行如下研究。

1.研究目的

通过创造人才对自己成长历程的分析,了解科学创造人才成长的阶段,分析影响各个阶段心理特征的影响因素。

2.研究假设

①科学创造人才的成长存在阶段性;

②科学创造人才成长的各个阶段存在起关键作用的影响因素;

③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存在内容和性质上的差异。

3.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与研究材料

本研究是对科学创造人才的研究,研究的对象必须是科学领域的创造人才。从事科学研究、取得一般性研究成就的人不一定是本研究的合格被试。为了保证最终研究出来的心理特征确实是创造人才的,而不是一般科学研究人员的特征,研究人员花费较大精力与时间寻找本研究的合格被试。

根据以上对科学创造人才的分析,科学创造人才是生活于特定历史阶段的科学家,他们在自己所在的学科、通过科学发现产生了创造性的产品,并受到本学科领域同行的认可,这些做出创造成就的人就是科学创造人才,本研究的被访科学家共34名,见表7-20。

表7-20 被访科学家情况表

被访者出生年份在1911—1965年,其中2人为女性科学家,其余32人为男性科学家。受访科学家的出生地与童年成长地遍布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我国27个省市(自治区)。

(2)访谈资料整理与分析

分析访谈资料原则

第一,理论驱动与资料驱动相结合;第二,分析既要考虑创造心理特征的结构又要考虑创造心理特征的内容;第三,资料分析以主题为单位进行。第四,分析不仅要考虑创造人才心理特征的结构和内容,还要考虑结构建构的过程。特别注意科学创造人才心理特征如何根植于中国社会以及文化背景中,存在于特定学科,与学科的发展状况相联系,并最终体现在领域内的判断标准上,因而是通过社会相互作用、沟通和社会生活事件及个人心理生活事件产生与发展起来的。

分析访谈资料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运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内容分析。主题分析是一种用来进行质性资料分析的方法,也是一种将质性资料转变成量化资料的方法(R.E.Boyatzis,1998)[35]。主题分析的目的是对研究材料进行编码。本研究的编码方法如下:

①研究人员阅读所有访谈资料,并对材料进行微观分析(microanalysis)。

②归纳微观分析结果,进行主轴编码。

③建立初步的编码类别以及初步的编码主题描述。

④有了初步的编码类别与编码主题样例后,需要进一步完善编码索引与编码手册。

⑤编码、检验编码信度。

⑥在检测出重要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每项特征的具体内容以及表现程度,对每项心理特征进行5级评分。 4.结果与分析

(1)科学创造人才成长的影响因素

科学创造人才成长影响因素的编码信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三位编码者同时编码的方法,在统计编码之前首先对编码信度进行分析。信度分析通过计算三位编码者的编码一致性实现。由于编码采用的是判断被试是否具有某一特征的方法(0,1编码),因而采用库德-理查森的20号公式(KR20)(Kuder-Richardson 20 coefficient)进行计算。编码的信度系数值从0.717到1.00,编码信度平均为0.840,标准差为0.109,编码信度达到可接受水平。

科学创造人才成长影响因素的编码结果

研究者利用编码手册来辨识影响科学创造人才成长的因素是有效的。利用这一手册,研究者对影响科学创造人才成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分析结果(见表7-21)。

表7-21 科学创造人才成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2)科学创造人才成长影响因素的分类

对评分结果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表明可以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χ2=161.108,df=45,p<0.0001)。我们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并进行方差最大旋转。载荷量的碎石图表明,可以抽取3或4个主成分。抽取4个主成分时,各测量的主成分分布比较零乱,抽取3个主成分时,各测量的分布相对整齐,理论上容易解释。根据因素分析的载荷量大于1、载荷量变化急剧程度、理论上的可解释性原则,我们抽取了3个主成分(见表7-22)。

表7-22 科学创造人才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表7-22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影响因素可以抽取出3个主成分,这3个主成分可以解释总体变异的60.561%。根据主成分所包含的心理特征,这3个主成分分别命名为本章的引言部分:早期促进经验、研究指引和支持、关键发展阶段指引。

通过对我国科学创造人才访谈资料的分析发现,科学创造人才的发展大致经历本章引言部分已做展示的5个基本阶段:自我探索期、才华展露与专业定向期、集中训练期、创造期和创造后期。其中青年与中年期,涉及下面三个阶段的特点。

集中训练阶段 经过上一阶段,当事人发现自己在某一方面展露出特别的才华,以至于他们决定将这一领域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方向以后,他们就投入到集中学习与训练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重要他人是大学本科阶段的教师和研究生阶段的指导教师。本科阶段教师的作用在于使学生通过教学了解到这个学科的意义与研究前景,大学教师的榜样使他们看到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乐趣,大学期间老师的作用是用自己对学科的敏感影响学生,同时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硕士或博士期间导师的作用是,锤炼学生的研究技能,使学生通过实际的研究学习与掌握研究技能。导师们往往用自己对学科的热爱塑造学生对学科的热爱,学生的科研态度也是通过与导师一起做研究培养起来的。学业上的进展反过来也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与探究的兴趣,职业兴趣和专业方向更加坚定,特别是到了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阶段,导师的作用更显得重要了。在才华展露与专业定向阶段,科学创造人才成长的重要他人是教师或同伴。这期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主要是引导、鼓励。在广泛探索的基础上,学生积累了进行活动的经验,形成了对自己的一些基本认识,但是这一阶段初期他们进行的活动仍然是广泛的。这时也许是一些特殊事件,如获奖等使他们感到特别激动或愉快的事件发生,使得他认定自己从事某一方面的活动会带来更多的愉快感,也更容易取得成功,或者是在广泛探索的基础上,发现自己做某方面的事比较有优势,产生领域上的定向。这一阶段开始有早有晚,是自主定向的过程,越是早定向,就越有助于早做出创造性的成就。

创造阶段 创造阶段以发表一系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标志,最后做出了代表性的创造性研究成果。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当事人形成了对本学科研究的整体把握,形成了对自己所在学科的品位、学术理想和学术追求。这一阶段如果研究者来到一个适宜的学术环境中,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就会出现。对于创造者来说身心处于创造的环境中是很重要的,这种环境主要表现为交流与合作的环境氛围。在具体的创造阶段,首先,研究者本人扎实细致的研究工作很重要,如收集资料、运用逻辑手段进行分析、一步一步推进研究工作,直至最后得到结论;其次就是要想顺利推进研究工作,激发研究者产生创造性的观点,讨论时的研究气氛很重要,甚至良性竞争也能促进创造。在创造阶段,交流与合作的环境与气氛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科学发展日趋复杂,许多学科领域里重要的研究是由一大群人来完成的。研究报告上常常有十个、二十个甚至更多人的名字。那些不能与别人共事的研究者也许会发现,他们被排斥在许多重要项目之外。因而失去了进行重大研究的机会。

创造后期 这一时期研究者的工作精力大不如前,但是对科学研究有丰富的经验,有人经过短暂的调整之后,还可以重新做出创造性的成果,但是大多数人主要把精力投入到培养学生上,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换成实际的产品,从事的是研究的具体开发工作。但是这对于新一代创造人才的成长是很重要的。在创造后期,科学创造人才有很多人成为学生以及整个学术领域的重要他人,通过指导学生、科研成果的产品化以及运用自己熟悉的知识伸张正义(如科学打假、批判邪教等)等社会活动服务于社会。由于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与深厚的学科素养,这些人对学术环境的培育与下一代年轻科学创造人才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尽管科学研究工作比较清苦,许多人科研道路坎坷,但是他们都会自豪地说,如果有来生,还会选择做科学家,说明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有一种完善感。

科学创造是一种强制随机行为,理由有三点。第一,科学家提出的观点或构思的总量与他从事研究的数量有关,即科学家一生的产品分布呈正偏态,有一个长长的尾巴,在科学家所有思想中产生创造性观点的机会是均等的,服从机会均等原则,且产生创造性观点的机会是那样稀少,在任何给定时间阶段内,创造性观点的产生都服从泊松分布[36](F.A.Haight,1967[37];E.C.Molina,1942[38];D.K.Simonton,2003[39])。第二,横向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那些产生了值得同领域工作者重视观点的科学家也最容易受到同行批评或忽视。他们的观点受到追捧和忽视的机会也是随机的。第三,这个领域选择性地接受了一些观点而拒绝了另外一些观点,即最适应的观点保存下来。因此科学创造行为是一个服从泊松分布的随机过程。有人的研究视角是产品的数量与被评价为创造性产品数量的关系,因而得出创造行为是一种随机行为的结论,对提出随机理论的解释是描述随机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并没有解释为什么是随机的。我们认为,创造性产品的出现之所以是随机的,是因为创造性产品的出现不仅依赖于创造者个人的主观努力,还有外界因素的影响;即使是创造者本人的成长环境也的确不是创造者本人能够控制的,因而使创造行为呈现出内、外部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特征。

三、对成人初期的创新创业教育

提高成年期创新意识是个复杂的课题,我们只就大学生(含研究生)为主的成年前期提点建议,这就是创新创业教育。我的小老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专家黄兆信教授为我提供了不少创新创业教育的材料。

进入21世纪以来,创新创业已不再是少数精英人士天生品质的“神话故事”,而被认为是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社会性、大众性行为。而在我国,“创新创业”也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异常火热的词汇和最强音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也已深入人心,这既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大潮流、大趋势,也反映出我们国家新的发展取向和迫切的现实需求。与此同时,以1947年哈佛大学开设创业课程为标志,创新创业所需的素质和能力也被认为可以通过学习来实现。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无论是一国政府还是社会,都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教育身上,尤其是转移到教育对象为成年人的高等教育身上,这使得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的又一重要使命。目前,从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美国,到提出“要使高校成为创业者的熔炉”的德国,再到提出“大学自我就业教育”的印度,创新创业教育已俨然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共识。

(一)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990)[40]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对“创新”这一概念进行解释并开创了针对创新的理论研究。他认为,“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建立”,是“生产手段的新组合”(new combinations of productiveness)。同时,熊彼特也将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创新划分为五种类型:采用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约瑟夫·熊彼特,1990)[41]。

对创新与创业关系论述得较为清晰的是黄兆信教授。他在熊彼得观点的基础上指出,创新的概念范畴涵盖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所有技术的、组织的、方法的、系统的变革及其最终价值实现过程(黄兆信,王志强,2013)[42]。而创业则是为了推动创新的实现、由一大批拥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所进行的一个动态过程。与创新相比,创业更加强调愿景形成与价值实现的有机统一,它要求人们必须具有将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转化为成功的社会实践的能力。这不仅包含了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要求人们必须具备发现变革趋势并把握机遇的能力,组建有效的创业团队并整合各类资源的能力、打造可持续的创业计划的能力以及抵御风险、解决应激性问题的能力。可以说,与创新这个宏观的、注重系统分析的词语相比,创业是一种更加注重实践性、个体性、多样性的过程。

实际上,创新与创业类似于一个硬币的两面,彼此密不可分。创业是创新在实践中进一步的拓展,是将能力转化为价值的一种实践活动。但相对于创业,创新才是“里子”,是创业的“地基”。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包含“创新”意义的创业,才能够被称为一种实质性的创业,也就是说,只有包含着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在内的创业过程对人的发展才真正具有潜力和爆发力。也正是基于创新与创业密不可分、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本书主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将二者累加在一起,如“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创业课程”等。

(二)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对主要是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来讲,其本质在于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的人才(薛明扬,2012)[43]。这一本质,意味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绝不仅仅是简单开设几门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更不是专注于培养“大学生老板、企业家”的商业教育或创业培训,而是要站在人发展的起点上,着眼于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以下我们仅从高校这一层面,阐述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实施路径。

1.感性发动阶段

创新创业意识是创业行动的一个必要前提。在高校,感性发动是通过学校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电视、宣传材料印发或张贴、企业人士创业演讲、创业学专家专题讲座等方式,广泛宣传国内、国外的创新创业概况,宣传国家及当地的创业政策,宣传学校的创业教育政策,宣传中外一些企业家的成功创业经历,等等,以营造出开展创新创业所需要的情感与舆论的氛围,达到拓宽大学生眼界、激发大学生创业愿望与热情的目的。只有这样,大学生心中才有一种创新创业的冲动,有了这种冲动,才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不懈。

2.知识传授阶段

知识传授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头脑,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同时也是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一个重要基础,而这些创业品质、能力的形成反过来又可以促使大学生主动学习更多的创新创业知识并通过实践验证自己所学的知识。在高校,要体现知识传授这一基础性环节,就需要把有关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纳入学校整个课程体系中,在课堂、在校园、在校外,进行有选择性的、能体现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课程知识传授,如创新创业基础类知识、创新创业实践类知识等,以达到大学生能从创新创业的“自在的冲动”迁移到“自为的认知”中,为其以后的创新创业行动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3.实训模拟阶段

实训模拟阶段是学校创造条件让大学生把所感、所想、所听、所见、所学运用于实践,让大学生在实际的锻炼中激发创业愿望,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形成品质。为此,高校一方面要加大跟当地政府、社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争取它们能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训模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另一方面高校也要整合自身资源,搭建各种类别的实地操作平台供大学生去选择、操作、验证、消化、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知识在创业实践行动中得到融合,检验其愿望、能力与效果的一致性,从而锤炼培养大学生未来创新创业所需的创业品质。

4.政策辅助阶段

政策辅助阶段是高校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培养各个其他环节的“黏合剂”,是学校利用自身的行政资源,对学校已有的教育教学能量进行有效配置,通过政策的引导、激励、规范、评价等功能以期达到创新创业教育效用最大化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对此,高校一方面要统筹安排,使创新创业教育的各项活动都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一些特别的政策措施,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加快走向正轨,如目前高校所采取的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代替毕业论文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以上在时间上继起、在逻辑上递进的四大阶段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培养实践活动,往复循环,不断引导大学生从“我要创新就业”转变为“我要创新创业”,再从“我要创新创业”转变成“我能创新创业”,最终“生成”的是大学生优良的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完成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1] 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77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2] M.梅斯基,D.纽曼,R.J.伍沃德考斯基:《幼儿创造性活动》,林崇德,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3] Baer,J.& Kaufman,J.C.,Bridging generality and specificity:The amusement park theoretical(APT)model of creativity,Roeper Review,2005,27(3),pp.158-163.

[4] 林崇德:《教育与发展——兼述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393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 Arasteh,A.R.& Arasteh,J.D.,Creativity in human development:An interpretive and annotated bibliography,Cambridge,Mass,New York,Schenknow Publishing Compang,1976.

[6] Decey,J.S.,Peak periods of creative growth across the lifespan,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2011,23(4),pp.224-247.

[7] Gardner,H.,Artful Scribbles:the Significance of Children's Drawings,New York:Basic Books,1980。

[8] 王小英:《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教学对策》,载《东北师大学报》,第2期,2005。

[9] 叶平枝,马倩茹:《2~6岁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特点及规律》,载《学前教育研究》,第8期,2012。

[10] Ward,W.C.,Creativity in young children,Child development,1968,39(3),pp.737-754.

[11] 王小英:《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教学对策》,载《东北师大学报》,第2期,2005。

[12] 叶平枝,马倩茹:《2~6岁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特点及规律》,载《 学前教育研究》,第8期,2012。

[13] Gralewski,J.,Gajda,A.& Wis'niewska,E.,et al.,Slumps and jumps:Another look at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creative abilities,Creativity.Theories-Research-Applications,2016,3(1),pp.152-177.

[14] Chan,D.W.& Zhao,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awing skill and artistic creativity:Do age and artistic involvement make a difference?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2010,22(1),pp.27-36.

[15] 叶仁敏:《Torrance创造性思维测验施测与评分指导手册》,上海,上海师范大学,1989。

[16] 吴静吉:《拓弄思创造思考测验指导及研究手册》,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1。

[17] Ward,W.C.,Creativity in young children,Child Development,1968,39(3),pp.739-754.

[18] 王小英:《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教学对策》,载《东北师大学报》,第2期,2005。

[19] 王小英:《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教学对策》,载《东北师大学报》,第2期,2005。

[20]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2] Rubin,K.,Fein,G.,& Vandenberg,B.,Socialization,personality,and social development,In E.Hetherington & P,Mussen(Ed.,),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New York,Wiley,1983,pp.693-774.

[23] 朱智贤:《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390页,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

[24] 林崇德,叶忠根:《小学生心理学》,107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2。

[25] 林崇德:《自编应用题在培养小学儿童思维能力中的作用》,载《心理科学》,第1期,1984。

[26] 制作者为课题组谭瑞、李汉两位老师。

[27] 制作者为课题组耿盛义、樊大荣两位老师。

[28] 杨治良:《记忆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9] Schaie,K.W.& Parham,I.A.,Cohort-sequential analyses of adult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77,13(6),pp.649-653.

[30] Schaie,K.W.,Toward a stage theory of adult cognitive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 Human Development,1978,8(2),p.129.

[31] 卢家楣:《现代青年心理探索》,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

[32] Ginzberg,E.,Toward a Theory of Occupational Choice:A Restatement,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1972,20(3),pp.2-9.

[33] 王极盛:《青年心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4] Lehman,H.C.,Reply to dennis' critique of age and achievemen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7,35,pp.791-804.

[35] Boyatzis,R.E.,Thematic Analysis and Code Development,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Inc.,1998。

[36] 泊松分布源于二项分布,它有2个参数:p(事件发生的概率)和n(试验次数)。泊松分布假设p极小,而n极大,即大量实验中只有极小的命中率。我们常常用μ和σ2 2个参数个参数来描述一个正态分布,泊松分布中却只有一个参数μ或者σ2,那是因为μ=σ2,而当n→∞ 时,μ=np 。

[37] Haight,F.A.,Handbook of the Poisson distribution,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Inc,1967.

[38] Molina,E.C.,Poisson's Exponential Binomial Limit,New York,D.Van Nostrand Company,Inc.,1942.

[39] Simonton,D.K.,Scientific creativity as constrained stochastic behavior: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person,and process perspectives,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3,129(4),p.475.

[40]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17页,何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1]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69页,何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2] 黄兆信,王志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研究》,33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43] 薛明扬:《大学与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新战略》,41~43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