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1 / 1)

资本论的哲学 仰海峰 1208 字 1个月前

构成本书理论基础的是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的区分、资本逻辑结构化这两个理念。

关于生产逻辑,传统研究关注的是其客体的层面,这也是过去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自实践唯物主义讨论之后,国内学界将生产逻辑的主体性维度展现出来,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解读。这一新的思路,不仅推动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研究,而且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理性自觉和哲学反思。正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形成了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丰富格局。

但这种人类学意义上的生产逻辑,还不足以充分展现马克思哲学的根本内容,也不能展现马克思自《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资本论》的思想逻辑。正是基于对生产逻辑及其在马克思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新思考,在2004年左右,我提出了以资本逻辑为核心范畴来重构马克思哲学的想法。后来由于工作的变动和教学的需要,我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将主要精力放在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上,完成了《实践哲学与霸权——当代语境中的葛兰西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虽然主要方向转向了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但我并没有放弃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由于在20世纪90年代读研究生期间曾对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变革过程做过探讨,这次将兴趣点放在了《资本论》研究上。2008年,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双重逻辑,即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的看法。就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确立了生产逻辑,《哲学的贫困》中“历史性”观念的引入,使得人类学意义上的生产逻辑受到新的审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双重逻辑开始并存,但以劳动本体论为基础的生产逻辑占据着主导地位,两者关系的根本转变是在《资本论》中,资本逻辑取得了统摄地位,资本逻辑的结构化是资本存在的主要方式。双重逻辑及其相互关系的讨论,给我打开了新的理论空间,找到了重新切入马克思思想的理论构架。

但接下来的工作是非常困难的。如何从资本逻辑出发,真正进入到《资本论》的具体文本中,从其经济学的范畴中真正读出其哲学意蕴,特别是这些概念的社会历史意义,这需要自己一点点地去理解、去构建。好在读研究生期间从哲学—经济学内在关系出发来理解马克思的学术训练、马克思关于自己的经济学研究与黑格尔哲学关系的自述、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关于《逻辑学》与《资本论》内在关系的提示等,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让我获得了现代历史与思想史的空间。在这些不同背景的学术对话中,《资本论》哲学思想的构架逐渐清晰起来,过去关于《资本论》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的成果,在资本逻辑结构化的框架下,得到了新的审视,卢卡奇、阿尔都塞、古尔德、阿瑟、海德格尔、鲍德里亚、巴迪欧等学者关于马克思哲学的解释,得到了新的定位。在双重逻辑的视野中,我不会简单地服从于哪位思想家,也不会简单地否定哪位思想家,而是有了一个更为复杂的坐标,来展现他们思想的问题,通过反思他们的认知型来展现自己的思考。

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有一个场景让我难以忘却。2015年的寒假,正是女儿高考前的一个寒假。女儿有其自己的目标,为了这一目标,她每天都到我办公室复习功课,我则在旁边写作书稿。我和女儿开玩笑地说,让我们以各自的努力来支持对方,希望寒假结束时,我们都能有满意的收获。可以说,这个假期,是我所有假期里做事最多的假期。本书的许多内容,都是那时完成的。今天这本小书要出版了,女儿也考上了她心仪的大学,希望女儿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走得踏实,平安幸福!在过去的岁月里,我的家人给了我无私的支持,这是我能够前行的重要动力,祝福我的亲人们!

本书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0BZX001)、北京市社科基金“《资本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探索”(项目编号12ZXB003)的支持。在成书过程中,所有章节都已经发表,列举如下:

导论内容分别发表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第4期、《光明日报》2011年4月6日学术版、《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第一章内容发表于《学术月刊》2007年第7期。

第二章内容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第三章内容发表于《哲学研究》2010年第11期。

第四章内容发表于《哲学研究》2011年第10期。

第五章内容分别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哲学动态》2010年第12期。

第六章内容发表于《光明日报》2014年5月14日学术版。

第七章内容发表于《哲学研究》2014年第7期。

第八章内容发表于《山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

第九章内容分别发表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第2期、《江海学刊》2009年第2期。

第十章内容发表于《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第十一章内容发表于《哲学研究》2016年第8期。

第十二章部分内容发表于《哲学研究》2013年第2期。

第十三章内容分别发表于《苏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第十四章内容发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2016年第2期。

第十五章内容发表于《学习与探索》2016年第8期。

第十六章内容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

第十七章内容发表于《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9期。

非常感谢这些学术刊物以及编辑老师的帮助,让本书的阶段性成果能够呈现出来!借此机会也感谢这里没有列出的其他刊物以及编辑老师为我的学术成长提供的支持与帮助!感谢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的评审专家们!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老师们,特别是本书编辑杜松石老师、赵雯婧老师付出的辛勤劳动!在我的学术之路上,得到过许多老师和朋友们的帮助,对此我将铭记在心!

今年是《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周年,希望本书能够对学界有所贡献。

仰海峰

2017年春于五道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