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人与人的关系如何变成物与物的关系,人如何沉沦于物的世界,首先要了解物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当然,这里的物指的是作为商品的物,只有当商品—物形成一个自洽的世界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的意识,才可能被这个物的世界所捕获。
商品包含两个因素,即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指的是商品的有用性,但商品存在的依据并不在于其使用价值,而在于其交换价值,即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在商品社会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只是交换价值的载体,人们生产商品的目的并不是直接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通过交换获得更多的价值。在商品的交换中,形成了商品交换的最简单的等式:
X量商品A=Y量商品B
商品B是商品A的价值形式,商品A是反映商品B的价值的镜子,这也是最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当商品交换逐渐扩大并普遍化时,就会形成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这是一个可以无限延伸的公式:
X量商品A=Y量商品B,或=Z量商品C,
或=W量商品D,或=U量商品E,……
这个无限相等的公式表明,在商品交换普遍化的时代,商品之间相互指涉,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表现的商品—物的世界,一个自洽的系统。
在具体的交换过程中,最简单的交换是物物交换,这也是最为低级的商品交换关系。当商品的种类和交换范围扩大之后,就会形成扩大的等价形式,比如:
20码麻布=1件上衣,
20码麻布=10磅茶叶,等等,
在这种价值形式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表现形式,商品交换也就受到限制。随着交换的发展,在商品的价值表现上,获得了一般价值形式,比如:
这时,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唯一的商品上,这个商品成为商品交换中的等价物。这种等价形式的发展就产生了货币。金银由于其独特的自然形式,成为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
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商品—物的世界的结构:第一,商品—物之间形成无限链结的世界,商品与商品之间形成了相互指涉的关系。索绪尔后来曾把这种关系看作一种语言结构性的关系。在这个商品—物的关系世界中,生产者与消费者都无关紧要,这是商品想要表现自己的价值时必然形成的物的世界。第二,在这个物的世界之上,有一个特殊的商品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即作为货币的商品。虽然货币天然不是金银,但金银天然地就是货币。金银本身是商品—物的世界的一部分,但当其成为一般等价物之后,却又超越于具体的商品世界之上,成为商品世界的直接主人。人们在超越了简单的商品交换之后,在市场上必须先将自己所生产的商品变换为货币,然后才能购买其他的商品。货币获得了至高无上的魔力。第三,商品—物的世界外在于人并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这种规律就像自然规律一样发生着作用。这也容易形成一种错觉,即将商品社会的运行规律等同于自然规律。
虽然商品交换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存在,但商品形成一个普遍化的、自洽性的物的世界,却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之后的事。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与物的关系主要是一种直接的使用关系,即使存在着商品交换和为了交换而交换的商人,但从总体上来看,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与之相应,人与人的关系直接体现为依附关系,“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生产的基础上的生活领域,都是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1]。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中,不可能产生普遍化的商品交换与商品—物的世界,更不可能产生现代意义上的商品拜物教。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当商品成为生产的直接目的时,商品拜物教才可能产生出来。这时,人与物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与商品—物的世界的完成相对应。在人与物关系上,人与物的直接关系被新的社会关系所中介,并通过以货币为中介的商品关系表现出来,这是人进入物的世界之中的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由于人是通过物来表现自身的,而这种物又是在物的世界中相互指涉,这决定了人与人的关系直接体现为物与物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以说是颠倒地表现出来的,就是说,表现为物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2]人的世界和物的世界的关系颠倒了,人进入了物的世界之中,成为物的世界的载体。商品世界成为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