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努力破解混合所有制改革难题
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有关部门和企业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地方搞“拉郎配”,为混合而混合,存在“走过场”现象;一些国有企业担心国有资本流失,混合所有制改革动力不足;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机制尚未健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市场化程度不同,混合所有制改革对接难;民营企业资本量少、话语权小,顾虑多,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性不高。
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其深层次原因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企业属性、经营目标、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市场化程度、资本体量、优势领域等存在差异。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须正视这些差异,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采取“求同存异、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策略,形成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多赢局面。
(一)发挥好各自优势
相对来说,国有企业的优势是
规模大、渠道多、资本雄厚。民营企业优点是对市场变化很灵敏,自主创新积极性高,不足是规模小、资金少、渠道少、融资难。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在新经济领域,许多民营企业虽极力开拓创新,但苦于缺资金。而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经济领域的民营企业基本都是轻资产公司,风险大,向银行贷款难。许多科技型民营企业只好争取风险投资,由于国内多层次资本市场正在建设和完善过程中,迫使部分优质民营企业转向国外资本融资,这给我国网络安全带来隐患。
为此,国有企业应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本风险投资机制、企业并购机制,重点选择市场前景好、成长性好、财务管理规范的民营企业(特别是科技型民营企业)进行投资、并购。这样既可以使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做大做强;又可以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增强活力。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的战略定位应该是逐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中。考核国有企业不仅要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数量和速度,还应该看国有企业在本职领域作出了多大贡献,如研发了多少关键核心技术,研制出多少高精尖产品,解决了多少国家重大需求,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了多少,与国际同行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了多少等。
混合所有制改革关键是要明确“混什么”,即在哪些领域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从国有企业的战略定位来看,应该“混”那些不是基础性、战略性、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
安全的行业,如建筑和房地产、旅游、轻工、科研等行业;“混”那些国有企业的非主业领域、中低端领域。这样,一方面国有企业可以专注于自己的主业;另一方面也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促进非公经济发展。
(三)增强混合所有制改革内生动力
党中央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完全正确的。但在政策的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历史背景、企业差别、站位思考等方面的原因,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对混合所有制改革都有一些顾虑。例如,国有企业会担心他们可能要承担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担心政商关系理不清;担心民营企业管理不规范,与之合资不靠谱等。而民营企业则担心自己资本体量小,缺乏话语权,没有主导权;担心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是“甩包袱”,处理不良资产;担心政策多变,又争不过国有企业,费了半天劲没有收获,甚至被吞并等。
为此,要落实混合所有制改革任务,必须调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方面的积极性,变“要我改”为“我要改”。一方面,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评估、定价和产权交易机制,改善政商生态。对国有企业负责人建立试错、容错和纠错机制,让他们放手干。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决策机制、信息公开、利益分配机制。提高民营企业的话语权,充分听取他们对企业生产经营、工程项目建设意见和建议。对企业生产经营和工程项目建设情况,民营企业要有知情权、监督权。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股权和非公股权都是平等股东,股东的合法权益应受到公平、公正的法律保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