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浪前进
党的十七大之后,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下开始了新的奋斗征程。改革开放继续深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并在应对国际国内复杂局势的各种考验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
2008年初,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面对特大自然灾害,党中央和国务院立即作出有效部署,调集各方面力量抢险救灾,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党和国家及军队领导人亲赴第一线指挥,解放军和武警官兵迅即奔赴灾区展开救援,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形成了抗御灾害的强大力量。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战胜了特大自然灾害,并且在抢险救灾斗争中再次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伟大精神。
在抗御自然灾害的同时,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各项建设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根据国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和我国经济形势的新情况,党中央和国务院及时采取措施,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避免出现经济大起大落;继续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对外经济工作质量和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劳动安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2008年2月,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总目标,要求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全会还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确定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加强能源环境管理机构,整合完善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体制,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与整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该方案经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后正式实施。
举办奥运会,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在接连遭遇重大自然灾害和反华势力干扰破坏的情况下,党中央强调,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要顺应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履行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确保办成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运动会。经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取得圆满成功,我国体育健儿取得金牌榜第一的优异成绩,充分表达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充分体现了团结、友谊、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充分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系列飞船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对全国人民产生了极大的精神鼓舞。
在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方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迈出较大步伐。党中央、国务院于2008年6月8日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服务、规范管理,逐步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意见》还明确规定,实行集体林地家庭承包经营,林地的承包期为70年,承包期届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为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10月9日至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提出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举措、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重大安排,对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2008年下半年,国际形势发生新的复杂变化,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迅速蔓延。为规避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1
2月8日至10日,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9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立足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动力,加强社会建设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09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主线,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实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实施总额4万亿元的两年投资计划,扩大国内需求;大范围实施调整振兴产业规划,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强科技支撑,增强发展后劲;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城乡就业,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一系列决策迅速取得明显成效,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势头。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扩散蔓延,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出口大幅下降,不少企业经营困难,有的甚至停产倒闭,失业人员大量增加,农民工大批返乡,经济增速陡然下滑。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0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1% ;财政收入6.8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7%;粮食产量53082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6年增产;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分别增长9.8%和8.5% 。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又迈出坚实的一步。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继续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同时在发展对外关系方面,积极倡导和谐世界的理念,不断开创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并继续推进了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2004年9月20日,新任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讲话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我军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要坚持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统揽全局,加速我军现代化建设,要适应军队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加强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建立正规的战备、训练、工作和生活秩序,不断提高我军的正规化水平 。同年底,在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胡锦涛主席着眼于实现党的三大历史任务,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明确提出新世纪新阶段我军肩负的历史使命,这就是:“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这是对新形势下我军地位作用、职能任务、发展目标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是人民军队历史使命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005年3月13日,胡锦涛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指出:全军同志要正确认识形势,坚决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把军队建设和改革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努力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2007年8月1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暨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上讲话时又强调:“切实履行好这一历史使命,是党的重托、人民的期望。人民解放军的全部工作,都要围绕有效履行这一历史使命来展开,各项建设都要围绕提高履行历史使命的能力来进行。”
在继续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前进道路上,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军队各项建设的首位,增强全军官兵高举旗帜、听党指挥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扎实推进军事斗争准备,精心组织战略战役演练,集中力量推进重点武器装备建设,重视抓好综合保障和国防动员工作。加强经常性战备工作,维护边防、海防、空防安全。落实军队编制调整改革,继20世纪80年代中期百万大裁军和90年代中后期裁军50万之后,决定到2005年前再裁减军队员额20万。坚持从严治军,重视军事立法工作,严格按条令条例管理教育部队,推进人才战略工程,提高正规化水平,确保军队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
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党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总体布局,全方位开展对外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在积极推动同各大国关系稳定发展方面。加强同美国在经贸、能源、科技、卫生、反恐、防扩散、执法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妥善处理分歧,努力扩大利益交汇点,维护中美关系总体上稳定发展的势头。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加强双边合作和双方在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框架内的合作,加强双方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调,深化两国经贸、投资、能源、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中欧全面合作,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增加共识,加强双边贸易和双方在科技、文化、教育领域
的交流合作,不断充实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促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推进各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在周边外交方面。推进东亚区域合作,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实施推进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建立“十加一”合作机制,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在区域合作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深化反恐合作,采取主动措施推进成员国在经贸、能源资源、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同印度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签订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
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巩固同越南、朝鲜、老挝、古巴的传统友谊,推进同巴西、印度、南非、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对话和协调。
重视和支持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发挥核心作用。积极参与联合国改革方案的沟通和磋商,主动参与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利用联合国等多边机构的资源,增强我国防范和应对各种安全威胁的能力。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妥善处理国际**问题和突发事件。在解决朝核问题、伊拉克问题和推动中东和平进程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事务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党和政府还利用各种双边和多边场合,阐明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积极倡导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2005年4月2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雅加达亚非首脑会议上首次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强调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中国的中心任务,中国的发展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只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愿意同世界各国开展互利合作,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主张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后,党中央、国务院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香港基本法和澳门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的工作,广泛团结港澳各界人士,共同维护和促进香港和澳门的繁荣、稳定和发展。
中央对香港与澳门的繁荣和稳定给予了全力支持,不仅采取有力措施帮助香港、澳门成功地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而且通过进一步加强内地与港澳的联系,开展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实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港澳同内地的共同发展,为香港和澳门的繁荣与稳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中央政府和大陆同胞的支持下,香港和澳门经济更加繁荣,民主有序发展,民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稳定。广大港澳同胞以主人翁的姿态关心祖国、热爱港澳,呈现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港澳回归之后,海峡两岸关系更加受到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关注。党中央根据海峡两岸关系和台湾形势的变化,在原有政策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些新主张,采取了一些新举措,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
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四个“决不”的主张,在海峡两岸和国际社会产生了重大反响,受到普遍欢迎和高度评价。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关于解决台湾问题、反对分裂祖国的大政方针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这部法律的制定和通过,既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
在党中央正确方针的推动下,经过多方努力,两岸间的政党交流成功开启。2005年,台湾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以及新党主席郁慕明相继率团访问大陆。胡锦涛总书记分别同他们会见、会谈,共同发表公报,达成了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等多项共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有关方面先后举办的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大陆方面共推出48项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惠及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中国共产党和亲民党有关方面也举办了两岸民间精英论坛。通过两岸政党的广泛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打开了遏制“台独”分裂活动、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局面。2007年9月,第62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否决了陈水扁当局唆使极少数国家提出的所谓“台湾加入联合国”提案。2008年3月,台湾举行地方领导人选举,在“台独”道路上越走越远的陈水扁当局终于被台湾人民所抛弃,国民党重新取得执政地位,两岸关系出现了有利于和平发展的新变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