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1 / 1)

漫步遐思 陈先达 1315 字 1个月前

非理性主义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思潮。它不仅存在于哲学领域,而且存在于美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并广泛渗入小说、诗歌、戏剧、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文艺形式中。近些年,非理性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我国高校校园里一度流行的“叔本华—尼采热”、“萨特热”、“弗洛伊德热”就说明了这一点。有的人主张当代要“从弘扬理性、崇拜理性到反思理性”,认为“从对理性的迷信中解放出来,是哲学意识的进步”。这些观点助长了非理性主义的传播,对青年的成长起了消极的导向作用。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弄清非理性因素和非理性主义的关系,弄清非理性主义的实质和危害,提高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鉴别力。

人是一种具有理性的社会存在物。但人不仅有理性,即具有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也有非理性因素,如情欲、直觉、灵感、意志、顿悟,等等。但人并不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混合体。人就其主导方面说是理性的,而人的非理性因素是能够受理性支配和制约的。把人的非理性因素变成独立的、不受理性约束的本能活动,就把人降低为动物。马克思早就说过:“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1]非理性主义的错误并不在于它研究了人的非理性因素,而在于它片面强调非理性因素,否定理性因素,把非理性因素作为支配人的一切活动的“内驱力”和唯一的思维方式。

不能把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简单看作是两种片面性,更不能简单地把由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转变说成是哲学意识的进步。

在历史上,理性主义是一种进步的思潮。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赞美理性、崇拜理性,把理性作为批判宗教和封建专制制度的武器。尊重理性必然尊重科学。在历史上理性主义曾经帮助自然科学摆脱神学的桎梏,并借助科学来宣扬知识和理性的力量。理性主义忽视了人的非理性因素,这当然是一种片面性。但这是时代的局限性。非理性主义是一种倒退的甚至反动的思潮。尽管在非理性主义思潮中派别林立,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贬低和蔑视理性,推崇人的非理性因素。例如,唯意志论者叔本华、尼采推崇的是人的意志和欲望。叔本华认为,人的理性、知识只是表面现象,在其中起支配作用的是盲目的欲望和意志,理性的目的不在于理性自身,而是满足欲望的手段。尼采也极力反对理性,他激烈抨击任何肯定理性和辩证思维的哲学家,认为哲学的迷误正在于不把逻辑和理性范畴看作满足欲望的手段,而是认为在其中可以发现真理和真理标准。生命哲学反对理性,强调直觉,认为只有直觉才是认识的唯一的方式。生命哲学所主张的生命冲动,就是一种非理性的欲望和意志。存在主义所宣扬的个人的情绪和感受,如焦虑、绝望、恐惧、孤独等,也是一种不能为理性所把握的个人主观体验,是一种不受理性支配的非理性因素。泛性欲主义者弗洛伊德把人的性本能和性冲动作为原始的内驱力置于人的意识之上,也是一种非理性主义的表现。

人的确有非理性因素,应该研究。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以往被忽视的非理性因素方面来,客观上推动了人们对非理性因素在人的实践和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这对于哲学、美学、文学艺术都是有意义的。但非理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它的兴起并不是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更不是哲学意识的进步,而是一种倒退,因为它反对理性、反对科学、反对进步,主张神秘主义、信仰主义、悲观主义。非理性主义的社会思潮同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是分不开的,它是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矛盾困扰的资产阶级及其思想家们,对于自己的前途和社会发展前景丧失信心的曲折反映。卢卡奇在出版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理性的毁灭》一书中,着重考察了德国哲学由理性主义到非理性主义的转变,认为“非理性主义是对人类思维辩证发展的一种纯粹反对形式”,从理性主义到非理性主义的转变,“属于德国历史最耻辱的一页”。

非理性主义的对立面并不是理性主义。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是西方哲学和社会思潮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14世纪开始的人文主义,经过法国启蒙主义到德国古典哲学,它的重要特点是理性主义。而从叔本华、尼采开始,逐步转向非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是对传统理性主义的反动。在当代,非理性主义的对立面是马克思主义。非理性主义思潮直接或间接、隐蔽或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不可能依靠理性主义来批判非理性主义,而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同非理性主义的对立,是两种世界观、两种历史观的对立,核心问题是对人和人的本质的根本看法不同。

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本质是唯心主义的人本主义。形形色色的非理性主义,无论是唯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还是人格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都是当今西方人本主义的各种流派。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否认人的社会性,把孤立的、作为生物学个体的人当作出发点,把意志、欲望、生命冲动、直觉、情绪、爱欲这些非理性因素作为人的本质,把人之外的客观世界,作为人的意志、欲望、直觉等的表现,实际上是否认世界的物质性,把人的非理性因素当作世界的本体。

这种出发点的错误,导致一系列错误:第一,在自然观上否认世界的物质性和规律性,把物质世界看成是杂乱的、不可理解的非理性世界。第二,在历史观上否认社会发展规律,把社会历史看成是意志、欲望或生命的冲动。否认人民群众的作用,鼓吹个人特别是“超人”的决定作用。第三,在认识论上否认理性逻辑力量,片面强调非理性因素,诸如直觉、顿悟、信仰的作用。第四,在人生观上宣传个人主义和悲观厌世主义。第五,在伦理学上宣传非道德主义。

非理性主义同马克思主义是对立的。特别由于非理性主义思潮往往同文学艺术相结合,更具有影响力和渗透力。在当前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定不能忽视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特征和危害性的分析,提高青年的识别力。对非理性主义的批判,一定要深入了解青年们的思想状况,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把哲学研究和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但是不能就事论事,一定要从哲学层次即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度去阐述问题,其中特别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对青年的成长尤为重要。我们一定要引导青年分析和批判非理性主义宣扬的各种错误的人生态度和非道德倾向,反对利己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