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是19世纪40年代人类认识史上的一项伟大成果。它的产生表明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有可能摆脱在黑暗中摸索,逐步转向科学地探讨。梅林在《保卫马克思》中说:“历史唯物主义是越过全部已往唯物主义向前跨出的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可唯物史观的产生的确引起资产阶级学术界的愤怒。梅林在同一本书中说:“资产阶级世界今天对待历史唯物主义,差不多像它在上一代对待达尔文主义,在半世纪前对待社会主义一样。它辱骂历史唯物主义,而不了解它。”他还极其形象地说:“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恨不得用他们细小的大头针把马克思主义戳死,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合乎情理的。”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指责是多种多样的。如说它缺少对人的研究,缺少对个人的研究,缺少历史价值观,缺少对历史主体的研究,等等。所有这些批评单独看都有一定的道理,它说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领域应该不断扩展,但它忘记了一个最重要的事实,这就是为什么要产生历史唯物主义,它究竟是为解决什么问题而产生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作为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面产生的。研究人、人性,不是历来如此吗?对历史的道德评价不一直是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观点吗?片面强调个人的英雄史观不是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吗?西方某些学者批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指责它是老生常谈。例如宾克莱说:“由于马克思的理论,我们便可以比较谦虚地提出,历史是一些伟大人物和小人物及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但这似乎是老生常谈,而且像一切老生常谈一样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其实历史唯物主义没有沿着旧的路子走,只是在人的问题上打转转,而是改弦更张,另辟蹊径,把重点放在历史的决定力量和历史规律的探讨上。正如列宁说的:以往的历史观“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1]马克思暂时抛开历史上传统的论题,如人、主体、意识、价值,而着重探讨社会的经济关系,找到了整个社会借以建立并决定整个社会面貌的下层基础。没有这个研究重点的转移就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
唯物史观从来没有否定对人、人的本性、主体、价值,以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研究。可唯物史观并不是从研究这些问题中产生的,而是从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研究中酝酿成熟的。对于我们来说,唯物史观并没有限定当代人的研究范围。我们完全可以研究我们面临的各种问题。但问题的扩展,决不能成为否定唯物史观的根据。任何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如果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以唯物史观为依据。在社会领域的研究中背离唯物史观,重新回到人性论、人本主义或者其他什么主义,都只能是走回头路。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在理论领域中也是如此。
[1] 《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26卷,5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