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民族性(1 / 1)

漫步遐思 陈先达 711 字 1个月前

民族性表现了哲学的个性。很显然,以希腊罗马哲学为源头的西方哲学,与以儒墨道法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哲学相比,各有特点。当然个性中存在共性,如辩证思维、唯物主义原则、无神论思想,等等,都有许多相似或相同之点。但这种同是异中之同。

从哲学的着力点看,西方开始关注的是自然。自然哲学,即以自然为对象的哲学思考。这当然不限于自然,实际上是世界观而非仅仅是自然观。在古代希腊罗马,自然观与世界观是同一的。而中国哲学以儒家为代表着重人伦,即人际关系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中国哲学中也讲自然,如庄子,但讲的是人自身的自然即人的本性。老子讲到一些宇宙论的问题,但整个说来自然并非其哲学的关注点。因而中国哲学与自然科学联系较少。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整个中国哲学。自从1840年以后,困扰中国的突出问题是社会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革命问题,因此哲学关注的重点不是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不是认识论问题,而是社会发展问题。而西方由于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生产和科学的发展,哲学中的认识论、方法论被提到重要地位,而且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哲学成为哲学的热点,这种情况在中国哲学研究中没有出现。

从哲学思维方式来说,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因此明于天人之分,以世界为对象,以人为主体,强调对事物的观察、实验并求助于理性;中国哲学强调人伦,强调道德的人类本性,因而追求天人合一,反求诸己,提倡悟、顿悟、彻悟。

至于哲学范畴,也各有特色。中国哲学讲理气、阴阳、有无、动静、形神、知行,而西方哲学则讲矛盾、一多、感性理性、质量、肯定否定。我们现在哲学教科书中的范畴,是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具有西方哲学特点的范畴。这些范畴由于与自然科学的成就联系较紧,可以采用,不必回过头去一概采用中国哲学的原有范畴,但中国哲学中的一些范畴仍然可以使用。毛泽东《实践论》的副标题就是论知行问题。中国哲学中的某些范畴经过整理和清洗,可以引入现行教科书,以利于中国人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主要是民族的哲学。当然哲学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传播,但终归是属于某一个民族的。即使是像苏格拉底、柏拉图、孔子、老子、庄子、康德、黑格尔的哲学,对其他民族的思想产生过重大影响,但仍只属于某一个民族。例如,老子、庄子的是中国哲学,康德、黑格尔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当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哲学走出民族范围,开始了世界化的进程。马克思在《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中断言,将来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即哲学“变成世界的一般哲学”,“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1]。应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这种世界性的哲学。因为无产阶级是世界性的阶级,无产阶级革命是世界性的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无产阶级的哲学,它具有世界性,尽管它产生于德国,但不专属于德国;它受到德国哲学的某些传统的影响,但它的内容的适用性又不限于德国;它是一种世界性哲学,得到世界无产阶级的认同。当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不同的解释,但没有人敢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仅属于德国,是德国的民族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国际性,并不排斥它必须民族化。相反,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扎根,要具有生命力,必须与各国民族文化相结合。对于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仍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这个任务完成得好坏,既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功能,又决定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成败。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1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