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什么理由说哲学以整个世界为对象呢?难道人们接触的不都是有限的部分的世界吗?把整体的和无限的世界作为哲学对象,实际上是把人类实践根本没有接触的世界作为研究对象,这是旧的哲学的传统,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只能把人类实践范围的世界作为对象。
这种说法对不对?有一点道理,但不正确。人当然不能超出人的实践范围之外去认识事物。可这只适用于实证科学。对于哲学来说,它必须提供比实证科学更多的东西,这就是通过概括科学成就,从个别进到一般,从有限进到无限,从暂时进到永恒。我们不能把实践范围之内的世界与实践范围之外的世界,已知世界与未知世界对立起来。分割就意味着把暂时还未进入人的实践的世界交给宗教和唯心主义。多少世代以来,无限的世界、现存的可直接感受的世界之外的世界都是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猖獗之地。我们凭什么谈论实践范围之外的世界,凭的就是已有的实践经验,因为长期的世世代代的实践证明,任何时候在已达到的认识范围之外仍然有个世界,从本性来看它与已知世界是一样的,这就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我们是从已知来推断未知的——未知世界依然是物质的,是辩证运动的,是可以认识的。这就从有限进到无限,从个别进到一般,从暂时进到永恒。恩格斯说:“一切真实的、穷尽的认识都只在于:我们在思想中把个别的东西从个别性提高到特殊性,然后再从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我们从有限中找到无限,从暂时中找到永久。”[1]
没有整体观念,没有无限观念,哲学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谓整体观念,是说不要把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实践之内的世界和实践之外的世界、部分世界和整体世界对立起来。哈肯说,对自然的整体理解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部分。在他看来,这一点在西方文化中久未获得足够的考虑。普里高津也说现代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把世界作为整体来把握,思考它的本性和一般规律,这正是哲学的优势。所谓无限观念,不仅是世界无限、认识无限的观念,更重要的是从具体的可变的事物中把握一般的东西。
承认地球在人类以前存在,承认实践范围之外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有意义,而且意义大得很。第一,不坚持这一点,就不可能做一个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者,就会为宗教和唯心主义留下地盘;第二,就不可能发挥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作用。人的认识是从未知进到已知、又从已知到未知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当研究未知领域时,科学家们不可能没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可能没有关于世界的本性和规律的观念。哲学来源于自然科学,但又超前于自然科学。这种超前性的突出表现就是关于世界(无论已知还是未知)的统一性、辩证性、规律性的基本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普遍规律是只适用于已知世界还是包括未知世界,是只适用于部分世界还是整个世界,这可是个大原则问题。形式上看好像是争论无限性整体性这种抽象的无关紧要的问题,实际上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问题,关系到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还是摒弃辩证唯物主义的问题。这是关于哲学对象中整体与部分、有限与无限争论的实质。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3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