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 / 1)

孙叔平 冯契 郑奇芳

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出版

总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体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马克思和他的战友恩格斯所以能在19世纪中叶创立这个哲学,是由于当时有了创立新哲学的需要,也有了创立新哲学的条件。

在19世纪40年代,西欧资本主义大工业已经有了很大发展。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日益壮大起来了,它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发展起来了。无产阶级需要有一种理论来说明自己受苦难的根源,指出自己争取解放的道路。无产阶级需要建立自己的世界观。

现代大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自然科学中发生了伟大的革命,其主要成就是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物种起源三大发现。这三大发现打破了长期统治着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观念,说明自然界各种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引起了自然观的革命,这就为建立新世界观准备了科学条件。

此外,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欧洲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也有了重大成就。哲学,有德国的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特别是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社会主义理论,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所有这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为新世界观的建立准备了思想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担负了创立新的世界观的历史任务,他们亲身领导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总结了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特别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经验,吸取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高成就,批判地继承了过去哲学的优秀成果,特别是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抛弃了他们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杂质,这样就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唯一科学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他们又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去研究人类社会,阐明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样,就形成了世界历史上最完整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哲学体系是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统一,它阐明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历史上的大革命,它划出了哲学发展的新时代。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阶级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阶级性和实践性。

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2]这两点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的和科学的品质。

在阶级社会,一切哲学都是有阶级性的,都是和一定阶级的利益相联系的。但是,剥削阶级向来不敢承认自己的哲学的阶级性,而且还要以超阶级、超党派的谎言来掩盖自己的哲学的阶级性。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公开申明自己的阶级性,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真理,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解放自己的思想武器,它体现着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和进步人类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哲学不需要掩盖自己的阶级性,它必须高高举起无产阶级的旗帜。

在阶级社会,一切哲学都是为自己的阶级的需要服务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它们都有自己的实践目的。“为哲学而哲学”的哲学,正像“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一样,是不存在的。正因为如此,那些脱离人民、反对人民的反动阶级的哲学就不能不和人民的实践相背驰。而且,越是相背驰,它们就越是宣扬超阶级的哲学,越是讳言自己的哲学的实践目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公开申明自己是无产阶级的战斗武器。它从无产阶级的战斗实践中来,又回到无产阶级的战斗实践中去。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3]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但科学地说明了世界,而且指导人们去革命地改造世界。它既是革命的、科学的世界观,又是革命的、科学的方法论,它体现着高度的革命性和高度的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然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既然有高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它就必然随着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以列宁为代表的苏联共产党人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列宁总结了俄国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丰富经验,总结了十九世纪末叶和二十世纪初叶自然科学最新的成就,批判了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思潮,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的原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列宁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行进,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了全世界亿万无产者、劳动人民的战斗武器。

十月革命以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艰苦的革命斗争,克服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思想,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现在,又领导全国人民胜利地进行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就在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中,以毛泽东同志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分析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总结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丰富经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斗争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发挥着越来越强大的威力。

总体框架

绪论

第一篇 辩证法的唯物主义

第一章 世界是物质运动的无限过程

一、物质是世界的本源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三、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四、统一的物质世界是一个无限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一、意识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

二、意识是对存在的能动反映

第三章 认识和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二、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三、真理和错误

第四章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一、客观世界有自己的运动规律

二、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三、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第二篇 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第五章 对立统一的规律

一、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三、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四、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五、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第六章 质量互变的规律

一、事物的质和量

二、量和质的互相转化

三、渐进和飞跃、进化和革命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一、肯定和否定

二、否定之否定

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第八章 唯物辩证法的一些范畴

一、一般和个别

二、全局和局部

三、本质和现象

四、内容和形式

五、原因和结果

六、根据和条件

七、可能和现实

八、必然和偶然

九、必然和自由

第三篇 历史唯物主义

第九章 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四、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第十章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

一、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三、阶级斗争必然要引导到无产阶级专政

四、无产阶级专政是阶级斗争在新形式中的继续

第十一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袖在历史上的作用

三、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

第十二章 社会意识形态

一、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特点

二、各种意识形态的具体特点

三、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

[1] 本章内容选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绪论第三节。文中标题由编者所加。

[2] 《毛泽东选集》第1卷,26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版,第1卷,1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 同上书,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