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认识从来都有,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方式和特点,经历着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历程。当代人类认识具有如下的特点。
首先,就认识的空间特性而言,人类认识向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和自我认识各个领域全方位拓展。
人类认识的视野具有全方位性,全面指向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相关的所有领域和方面,包括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相应地,人类认识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和自我认识。应该说,古往今来,人类都在进行着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认识,但由于自然、社会与自我的分化程度是有限的,经历了一个分化、复杂化的发展过程,因此人们的认识也经历了由笼统、混沌、不自觉向分门别类、专门化和自觉化的发展历程,并在深度分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走向高度综合。按照认识中的主体—客体相关律,认识的客体不同,主体把握客体的方法与活动也应当有所不同。自然认识以客观的、自在的、价值中立性的自然客体为对象,对它们可以采取观察、实验、分析、统计等客观化和计量化的方法,去追寻准确性、客观性、重复性、可量化性和证实性的结果。社会认识以社会客体为对象,以自觉地活动着的个人为主体,又有社会组织、社会关系、社会运动等,充满着人的价值追求与碰撞,是一个在客观性与自觉性、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价值性、重复性与不可逆性的统一中展开的过程。对社会的认识,既有可以借鉴自然认识的方法,又有许多不同的要求和特点,必须在定量化与非量化、重复性与不可逆性、确定性与非确定性、客观性与主体性、价值中立性与非中立性、说明与理解等的统一中保持张力。自我认识以高度个性化、特异化、理性化、情感化的人作为认识对象,更是非常复杂。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和自我认识的专门化和职业化,产生了近代和现代科学。自然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专门化和典型化形式,它率先从笼统的人类认识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学科,促进了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带来了人类认识与实践的巨大进步,并取得了权威的社会地位。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是社会认识和自我认识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形式,它们在近代以来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成为当代大科学体系中不可分割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部分。与科学体系的分化与发展相适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也变得更加丰富,产生出自然认识论、社会认识论、自我认识论、文化认识论等具体分支。但由于当代人类实践把自然、人类和社会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因此,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与自我认识也在深度分化的同时更加深刻地走向综合。
其次,就认识的时间特性而言,人类认识向历史回溯、未来前瞻和现状追踪各个方向多向度展开。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人的生命的基本尺度,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标杆。任何时代的人类认识主体都生活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之中,都有自己的历史、现实和未来,都有了解历史、预测未来和把握现实的任务,因此,自觉的认识活动也必然包含着历史回溯、未来前瞻和现状追踪这样不同时间特性的认识向度。历史回溯的认识活动指向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客体,其任务在于消除现实认识主体与历史客体之间的时间间距,为此必须使主体的思维在现实的时间中进行反向的飞跃,去达到对于历史客体的了解和理解。未来前瞻的认识活动指向尚未发生的未来,其任务在于超前地预测未来可能产生的客体或事物,因此要使主体的思维超越客体发展的实际进程提前达到客体发生的可能性空间。现状追踪的认识活动面向不断发生、演变着的客体流程,其任务在于达到对其的动态把握与实时监测,为此必须使主体的关注视点和思维焦点与客体演进同步变换,亦步亦趋。由于时间运动的统一性和过程性,历史回溯、未来前瞻和现状追踪尽管各有其具体功能,但在实际认识活动中又往往密不可分和内在交错地协同发挥着作用。
再次,就认识的具体功能而言,人类认识在日常心理、阐释理论和决策规划等多层面同时展开。
人类的精神生活和实践行为具有多层次性,包含着日常的心理层面、阐释的理论层面、决策的规划层面等基本的层面,人类认识也必然在这多种层次上发生、发展和发挥作用。日常的心理层面的认识活动是人们在日常社会中对各种自然、社会和人文现象的直接或间接地观察、感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态度、意见、情绪、观点等,具有直观性、流变性、时尚性、群体性、地域性甚至民族性,有时甚至形成一定的社会思潮,直接影响着社会生活。阐释的理论层面的认识活动是人类认识的高级形式,以深层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为己任,其表现形式是各种类别的科学,具有专业化、职业化和体系化的特点,为人类精神世界提供理论基础和价值导向。决策的规划层面的认识活动是人们对于实践活动的系统设计和规划,以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为己任,关注的是实践的有效性和合理化发展,为人类活动提供具体的行动原则和操作方法。由于当代人类实践与精神活动的互渗性和协同化发展,这三个基本层面的认识也以近乎无限多样的具体形式而交织和互渗,构成人类认识的复杂网络体系。
最后,就认识的形式而言,人类认识通过认知、评价与建构等多种形式全面展开。
人类认识作为实践的向导,不仅要提供关于对象世界的知识,还要把握客体的价值特点,并为人类创造更加理想的世界提供思想指导,为此,人类认识是客观认知、价值评价和理想建构等多种形式的统一。认知是狭义的认识的典型形式,其目的在于把握客体的现象、本质和规律性。价值评价是对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的把握,它关注着主体的价值需求和客体的价值属性,力求评价其价值可能性与意义,并产生出相应的态度。理想建构以主体对于现实世界的客观性知识和否定性评价为基础,将人的价值理想和主体性努力灌注其中,在现实批判的基础上建构未来理想世界的可能图景,并规划其实现道路,设计其实施方案。这种思想尽管还只是一种理想的意图,但一旦形成,便作为一种“理想的力量”而驱动着认识向着实践的辩证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