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1 / 1)

(一)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意义

2004年,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在这一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这一重大决策,作为该《意见》的第四部分被专门提出,对整个工程的基本内容作了如下概括:“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澄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要立足新的实践,加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的编译和研究工作,准确阐述经典著作中的基本观点,引导人们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加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对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至关重要。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上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要加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建设,研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推动理论武装工作深入发展。组织编写全面反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新闻学和文学等学科的教材,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要进一步改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学工作,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批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骨干。”

2004年4月26—28日,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接见会议代表时,对实施这一工程的背景和意义作了深刻阐释,他指出: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新矛盾、新问题,我国改革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新任务、新情况、新课题。具体来说,环境和条件变化了,最大的变化:一是,国内外政治风波发生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在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推进改革和发展,遇到了来自国际的和国内的、来自“左”面和“右”面的干扰,与此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终结,国际关系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面临的局面更加复杂;二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与此同时,在一系列“多样化”的格局下,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遇到许多新问题,甚至在工作中出现了不应有的“失误”;三是,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有利于我们在开放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尽快地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与此同时,这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占优势背景下的全球化,对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安全问题更加突出,“西化”、“分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四是,党的建设包括制度建设从拨乱反正一开始就不断得到加强,与此同时,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能力同新形势不很适应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党内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情况尚未根本改变,人民群众非常不满意。这就必须进一步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正是基于以上考虑,中央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这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是中央加强党的理论建设的重大举措,意义深远,任务繁重。

在这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强调: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对于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共产党内的指导地位、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和新高度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同时,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理论工程、基础工程和生命工程。

对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学科建设来说,中共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提出,既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是一项重大的学术使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必然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完结,从而导致实践的失败,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同时,不断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丰富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正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为中国社会新传统的积极作用。

(二)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基本情况

自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来,取得明显成效。工程下设24个主要课题组,其中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直接相关的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点著作译文的审核和修订课题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编写课题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课题组,科学社会主义教材编写课题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教材编写课题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教材编写课题组,马克思主义法学教材编写课题组,马克思主义史学教材编写课题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教材编写课题组,马克思主义文学教材编写课题组,20世纪国外社会主义理论、思潮及流派评析课题组,等等。参与工程的全体人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基本观点研究方面,在建设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方面,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回答当代中国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方面,在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基本观点研究工作扎实推进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新编译和审核工作取得重要进展。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5卷本《列宁专题文集》已经完成篇目遴选、文献编辑、译文修订和资料编撰工作,并得到咨询委员会专家的充分肯定。同以前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相比,这两部文集的编译工作具有更鲜明的时代特色、更显著的实践品格、更突出的创新意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特点,一是选文精当、内容完整,既全面涵盖经典作家的理论体系,又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二是体例新颖、结构严谨,既反映马克思和恩格斯理论创造的全部历程,又突出理论专著的重要地位;三是译文精心审订、译名统一核准,既保证理论上的准确性,又增强表述上的可读性;四是各类资料详备、切合读者需要,既为理解原著提供翔实的辅助材料,又对把握重要观点发挥导读作用。《列宁专题文集》的特点是,紧紧围绕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采用全新的编辑思路,确定了《论马克思主义》、《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论资本主义》、《论社会主义》和《论无产阶级政党》5个专题,从60卷《列宁全集》中精选115篇代表作,并汇编了一系列重要言论,使整部文集既包含列宁毕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贡献,又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两部文集作为经典著作基础文本,将有助于广大干部群众和理论工作者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进而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主攻方向是联系实际深入研究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对经典作家基本观点进行追根溯源的研究和梳理,对国内外理论界的各种见解和争论进行分析和鉴别,立足于当今世界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作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判断。这一课题由中央编译局牵头,下设18个子课题,全国各地4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国防大学和军事科学院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截至目前,18个子课题组已经全部完成经典作家基本观点综述报告和国内外理论界代表性观点分析报告,有9个子课题组完成了总报告。

2.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学科体系建设和教材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学科体系建设方面,目前已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89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7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46个,同时还在本学科领域建立了25个博士后流动站。

教材体系建设方面,根据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宣部、教育部于2005年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的意见》,并制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编写教材总体规划》,计划用8年(2004-2012)左右时间,组织编写基本覆盖哲学社会科学主要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教材,逐步形成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规划”提出了重点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遴选原则、具体规划和工作机制,分4批组织实施41种重点教材的编写工作。2010年4月,中宣部和教育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按照“先培训再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对各高校所涉及对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开展全员培训,建立分级培训的责任机制,规定了培训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式,并公布了由中央组织编写的41种重点教材的名单。目前,教材体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4本教材在内的第一批13种大部分已经列入人民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出版计划,其中,新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概论》、《文学理论》和《新闻学概论》已于2009年出版;第二批9种已进入提纲拟定阶段;第三批10种正在组建课题组;第四批9种即将启动招标工作。教育部还制定了90多种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的整体规划,教材编写工作迈出了坚实步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全部出版使用,受到广大师生普遍欢迎。

教材编写的具体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得以系统深化和推进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课题组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满腔热忱、严谨求实、潜心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课题组的主要做法:一是坚持学习、研究、编写相结合。课题组的主要任务是编写一本好教材,而编写好的关键是研究好,研究好的前提是学习好。为此,课题组选编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本《哲学思想摘编》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文集等,组织开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专题研究,相继出版发表了一批研究成果。二是坚持课题组集体智慧、学者个人特长、学术界专家咨询相结合。始终注重课题组团队建设,调动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尊重课题组成员个人的优势特长,鼓励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自己的经验智慧。为确保教材质量、扩大工程影响,先后邀请课题组之外数十位学术界著名学者讨论修改教材编写大纲、编写要点和教材初稿。三是坚持理论继承、创新与面向现实相结合。新编教材要有新的观点、表述、资料,有新的章、节、目,在教材体系上也要有所创新。同时,坚持、吸收和继承以往教材中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内容以及科学的论述。这些基本理论对于初次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学生来说既是新的,也是必须掌握的。继承和创新都要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中加以统一,使教材充分体现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四是坚持思想导向、理论体系、表述方式相结合。始终坚持工程对教材“三个充分反映”和“四个分清”的要求,将其有机地融入到教材的理论体系之中,努力以清新朴实的语言、明快严谨的逻辑表达出来。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编写工作已经圆满完成。下一步的工作,一是做好教材使用。编写好教材只是工作的第一步,而让学生学好,让教师用好、教好,是更重要的环节。课题组拟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编写教材使用的分章解读,做好新教材的试讲和使用新教材的教师培训工作。二是做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以新教材为蓝本,按照新的体例、新的风格编写一本面向所有大学生以及干部的自学通俗教材,为提高大学生和干部的哲学素养作出贡献。三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国际交流。在《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哲学》英文杂志上按章连载教材简编内容,最后结集出版《马克思主义哲学》英文版,扩大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国际影响。该课题组在2008年年底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编写工作,并于2009年出版。这部全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突破传统教科书体系,吸收国内哲学界新时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力争体现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研究和教学的最高水平。全书包括十五章:哲学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发展、世界的物质性、实践与世界、世界的联系与发展、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活动及其规律、真理及其检验标准、价值与价值观、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的编写,强调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以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及其规律为其基础内容,同时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资源配置方式、增长与发展的方式途径及其规律。另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还应涵盖当代资本主义,既要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发展,也要研究在新科技革命和新生产力发展条件下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研究具有自我扬弃意义的趋向社会主义的新经济因素的发展。在教材的具体编写中特别注意了四点:其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需要最新数据支撑。其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必须关注最新的历史事件。其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重大的经济现象,要根据长期发展的历史事实来加以确定和研究。其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某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代变化中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科学社会主义教材的编写,具有其理论难点和理论创新点。一是,当代资本主义处于什么阶段(我国理论界至少有5种代表性的观点)。二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否还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讲的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三是,在当今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搞市场经济和计划调节,都搞股份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等情况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界限怎么划分。四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怎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通过革命的道路还是通过民主的形式,要不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等等。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课题组把这个问题的研究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教材的编写,强调了一方面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对以往关注过的问题重新作出更富有解释力的阐述,对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些重大政治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答;另一方面拓宽研究领域,如政治价值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阶层分化与政治的关系、宗教与政治的关系、政治与文明的关系、全球化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及网络政治等,并以创新的成果丰富已有的政治学知识体系。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教材的建设,强调要着眼于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和国外社会学理论的进展程度,以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深厚的背景,在反映我国社会发展实际的同时,力争在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给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上有所突破;关注国外社会的实际变化和社会学理论的进展程度,对国外社会学教材的优秀学术成就给予体现。

马克思主义法学教材的编写,在内容结构和篇章安排上,致力于展示马克思主义法学各阶段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内在逻辑和规律,避免对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的误解和教条式的搬用。另外,特别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法学教材一方面要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在法学理论上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发展和运行的基本规律,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化为法学教材的基本理念;另一方面要跟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步伐,及时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成果纳入教材体系之中,从法学角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史学教材的编写,其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新形态,阐释马克思主义史学原理的新体系、新发展,编纂一部言简意赅的史学概论。为此,一方面,要深入研究我们国家的传统史学理论;另一方面,要借鉴外国史学研究的积极有益成果和方法。新编《史学概论》于2009年出版,这部全新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教材包括八章,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历史、历史学与历史观、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20世纪西方史学、历史编撰、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马克思主义文学教材的编写,其基本观点是强调文学的人民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文学的人民性就是要为作为人民主体的广大工人和广大农民以及知识分子服务。文学作品的取材要更加贴近人民主体的现实生活,反映人民主体的思想动向和思想感情,并且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利于人民群众的接受,发挥文学作品的应有作用。新编《文学理论》于2009年出版,全书由导言和四编共十章组成,包括: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文学的性质、文学的价值与功能、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批评、文学的历史演变、文学活动的当代发展。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教材的编写,强调坚持和突出我们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看到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已使我们步入了信息时代,在我国的经济、政治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新闻发挥着日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加强新闻学的建设,促进信息媒体传播更加公开、透明和流通,增加人们对信息的知情权的发展。教材本身既要传授理论知识,又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以后的新闻工作实践中能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报道和评论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新编《新闻学概论》于2009年出版,这部全新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教材包括绪论和十二章:新闻本源、新闻真实、新闻价值、新闻事业、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基本方针、新闻宣传、新闻舆论导向、新闻舆论监督、新闻出版自由、新闻法治、新闻事业管理、新闻队伍建设。

3.马克思主义重大基础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各课题组都围绕自己课题领域内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和探讨,课题组首席专家与主要成员通力合作,争取在这些重大问题上有重大突破,各课题组不断推出本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一方面,推进工程建设进度;另一方面,增强社会影响力,不辜负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期望。以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核心,各课题组为开展重大问题的研讨,共召开各种类型研讨会70多次,组织发表大量重头理论文章,推出了一大批有说服力的理论成果,在提升理论水平的基础上注重人民的接受度和普及度。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组课题组完成了《另一种全球化的替代:社会主义在21世纪发展前景的展望》的研究成果。由课题组组织编撰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唯物史观的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所有制和分配理论》、《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全球化》、《当代资本主义新论》书稿已交付出版社,正在编辑《第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文集》。另外,在《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深刻认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在《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上发表了题为《国家自主与社会发展道路》的文章。完成了《经典作家关于多民族国家的基本观点》、《经典作家关于民族平等的基本观点》、《经典作家关于民族融和、消亡的基本观点》、《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与阶级关系的基本观点》、《经典作家关于民族国家的基本观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历史发展总趋势研究》、《试论异化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论动态的社会主义标准及其实践意义》、《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构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和谐社会思想研究》、《对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几点再思考》、《劳动价值论——经济学界一个永恒的话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理论》等阶段性研究成果。

20世纪国外社会主义理论、思潮及流派评析课题组写作组完成了《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社会主义观评析》、《20世纪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理论主张评析》、《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评析》等专题报告,整理出3篇访谈稿——《俄罗斯共产党主席久加诺夫谈社会主义》、《日本共产党答我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有关问题》、《意大利重建共产党全国书记贝尔蒂诺蒂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问题》。此外还印发《参阅资料》3篇,题目分别为《冷战后德国民社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实践》、《冷战结束以来法国共产党的探索与实践》、《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理论及其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题组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书稿,组织召开了多次各种类型的学术研讨会。

教育部基地完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研究》、《关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讨论综述》、《关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研究述要》的研究成果,完成书稿初稿写作,正送有关专家审读。形成了《创新农村经济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研究》等阶段性研究成果,在《高校理论战线》发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课题组中的八个子课题组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研究,形成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的研究成果。组织开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专题研究,形成了《造就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研究成果。

国防大学基地形成了《经典作家关于军事问题基本观点论述选编》、《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规律》、《变化中的世界军事和发展着的中国军事理论》以及《中外人士评介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观点述评》等研究成果,已完成书稿写作,将陆续出版。召开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军事理论观点再认识”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科院基地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创造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新辉煌》,在《求是》发表《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与基本内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切实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等理论文章,在《经济日报》发表《论江泽民同志关于“三农”问题的战略思想》理论文章。召开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座谈会,承办了5月25日召开的工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第四次研讨会。编辑整理出了20万字的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资料摘编。完成“关于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的变化问题”课题阶段性成果,包括专题研究报告《中国私营企业主的政治态度与政治参与》及调研参考材料《有关“新贵阶层”的一些观察与思考》。

北京市基地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读史中若干问题考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在《光明日报》发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系统阐释》、《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发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读史中若干问题考察》,在《理论前沿》发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硕成果》,在《经济日报》上发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文章。

上海市基地召开了《科学社会主义概论》教材编写提纲征求意见座谈会。围绕以下题目:我党对“民主政治”的基本看法;中国国情与民主政治建设;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状况的基本评价;推进党内民主的思路和对策等,召开了各种小型内部研讨会。此外还组织编辑了多期“工程专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指导思想》、《民间组织与执政党执政》、《民间组织与社会发育》、《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因何而生?》、《新知识观和创新文化》等。举办了首届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主题为“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近400位专家和党务工作者出席。

广东省基地撰写了《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思想道德建设——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论文章,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组织编撰的《科学发展观与广东现代化建设研究丛书》第1辑共9本,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组织学者在《学术研究》2006年第3期上发表系列文章,就“消费时代文化现状”等相关论题展开热烈讨论。形成了2项阶段性成果:《科学推进城乡二元结构转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根本性的战略选择》和《全面创新:广东开创发展新格局的关键》。

参加工程建设的专家们以个人名义发表了大量高质量高水准的理论文章,就不同领域内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形成了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一批重要成果。在2004年7月22日《人民日报》理论版上,哲学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袁贵仁教授发表题为《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的文章,同时发表了哲学教材编写组主要成员孙正聿教授的《努力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魅力》和杨耕教授的《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这三篇文章还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有力地推进了工程建设。《人民日报》还发表了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冷溶同志的访谈文章《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新的飞跃》和对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教授的访谈文章《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张树华、张晓东发表了《最新社会调查显示俄罗斯人深深怀念苏联》的文章。李慎明发表《让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不同的芳香——尊重和维护世界文化与文明的多样性》的文章。侯树栋发表了《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哲学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几个问题的再思考》等文章。庞元正发表《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一文。路展发表《欧洲左翼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概况》一文。陶文昭发表《西方发达国家阶级结构的新变化》、《查维斯的新社会主义》等文章。刘卿发表《我国战略环境面临国际形势变化新挑战》一文。罗文东、王金存发表《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一文。黄楠森发表《对当前几个哲学争论问题的看法》、《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体系的构想》等文章。雷莹、白显良发表了《先进文化·和谐文化·文化和谐》一文。钟轩理发表文章《毫不动摇坚持改革方向,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张岂之发表《关于编写〈史学概论〉教材的情况与思考》一文。詹得雄发表《关于民主的札记》一文。庄聪生发表文章《协商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裴长洪、林江发表文章《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的新发展》。何成发表《略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特征》一文。严书翰发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今后还管用》、《当前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中的若干前沿问题》等文章。张晓林发表文章《公平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周爱兵发表《新阶段:对中国发展历史方位的新把握》一文。李慎明、李小宁、葛幼力、邱建和郝壹星等为《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教育参考片等3集撰写了题为《反思原苏共的意识形态工作》的解说词。尹韵公、丰纯高发表《关于新闻理论中的“人民性”问题》一文。奚广庆发表文章《关于中国现代政治学学科建设的几点看法》。

据统计,在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来的五年中,已取得比较重大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多项,主要有: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关于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成果,关于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的研究成果,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研究成果,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的研究成果,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研究成果,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的研究成果,关于以人为本的研究成果,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成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成果,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成果,关于党的执政规律的研究成果,关于党的先进性建设问题的研究成果,关于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的研究成果,关于当前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新特点的研究成果,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的研究成果,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研究成果,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和谐思想的研究成果,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公平思想的研究成果,关于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的研究成果,关于当代资本主义论的研究成果。

4.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按照党中央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日常的组织工作由中宣部负责,围绕工程任务,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新闻学、文学,以及经典著作编译、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和20世纪国外社会主义理论、思潮及流派评析等20多个课题组,选拔20多位思想政治素质好,学术功底深厚,在本学科领域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担任各课题组首席专家,聘请一批思想理论界的领导同志和资深专家组成工程咨询委员会。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编译局也成立了由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领导小组,成立了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国防大学等基地课题组,明确了各自的研究任务,统一组织课题的研究工作。

工程实施以来,根据“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要求和工作实际进展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1)共有800多位专家成为工程各课题组的首席专家、主要成员和写作班子成员,直接参与工程工作。各课题组分别采取措施吸纳更多的专家直接参与工程工作。有的课题组将课题任务分解,成立数量不等的子课题组,吸纳更多的专家成为子课题组的成员;有的课题组吸纳本学科领域的优秀中青年理论骨干,组建写作班子或工作班子,具体承担课题研究中的基础工作和教材初稿起草的写作任务。此外,各课题组还通过座谈研讨、征求意见等方式,听取各方面专家对工程工作的意见,汲取他们的智慧,使800多位专家通过各种途径间接参与工程工作。

(2)自工程实施以来,由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校、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举办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在中央党校开班,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分期分批对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和社科研究系统的教学和科研骨干轮训一遍。至今,研修班已举办18期,培训2000多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应组织了本地区的轮训工作。从2007年起,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举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现已举办5期,培训500多人,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分期分批进行轮训。

(3)理论界“四个一批”人才培养被纳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计划。2004年10月,在北京举行了首届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研讨班,计划“用5至10年时间,培养造就一批全面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贯中西、联系实际的理论家”。目前,列入计划的“四个一批”理论人才共有34名。

(4)从2004年7月起,工程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江泽民新闻思想、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历史经验教训、加强政法工作与维护社会稳定、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反腐倡廉工作形势与任务、国际形势与外交工作、营造有利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国际舆论环境、宣传思想工作形势和任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等主题,组织了十多场重要报告会,开阔广大工程专家的视野,增强理论工作者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自觉性。

(5)为了开阔工程参加人员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路,组织工程专家开展多次国情调研,了解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工程实施期间,先后组织工程专家分批次考察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地区、革命纪念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等等。这些考察活动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国情的认识,增强了实施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自信心。大家表示,马克思主义只要紧紧贴近现实,深入回答实践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就会不断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就会始终赢得群众。在工程实施中,一定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紧密联系广大群众的思想实际,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5.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始终把深入研究与宣传普及相结合。自工程启动以来,工程《简报》和《参考资料》已编发300多期,全面反映各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介绍工程各项重大研究成果,促进工程各课题组的交流。

从2005年起,通俗理论读物的编写工作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织工程专家参与编写《理论热点面对面》,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有针对性地回答了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每年推出的《理论热点面对面》,由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发行,已出版四辑(2005-2008)。这些理论通俗读物紧密联系实际,全面准确、生动深入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受到读者普遍欢迎。

主流媒体对工程重大活动和重要成果进行宣传,在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开设《劳动者之歌》栏目宣传工程专家。在《人民日报》开设《专家议专题》栏目,介绍和阐释工程建设取得的代表性理论成果。

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工作。组织工程专家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学者来华研讨,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加深了工程专家对世情的了解,也扩大了工程的影响。

(三)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总体评价

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一项重大的理论创新工程,自工程启动以来,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众多知名专家学者的辛勤努力下,各项工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第一,工程的实施,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贯穿于工程始终,把精品意识贯穿于工程始终,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推进学科体系建设和教材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取得阶段性重大研究成果为目标,对于开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工程的实施,把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结合起来,把多出成果与多出人才结合起来,把发挥专家学者作用与动员全社会力量结合起来,从而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研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第三,工程的实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贯穿始终,一方面重点扶持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方面的拔尖人才,造就了一批学贯中西、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他们成为各学科各专业的领军人物;另一方面重点培养崭露头角的学术新秀,造就了一批具有较高素质、有志于从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后备人才。

第四,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新编译和审核工作,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的系统研究,取得了学科体系建设的新突破,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一级学科的学科体系,完成了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的编写、审议和出版工作,全面展开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更新工作,确定了我国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建设的长远规划。

第五,工程的实施,把深入研究与宣传普及结合起来,深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深入研究了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深入研究了中央审定的20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同时深入回答了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推出了一大批理论学习辅助材料,出版了通俗理论读物《理论热点面对面》(2005—2008)。这些读物紧密联系实际,积极开展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正面引导,针对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准确、生动深入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有力地推动了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