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当众讲话,突破敢说后,接下来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不知说什么,二是不知怎么说。在第二步的“会说”中,我们将逐一解决这两方面问题。
任何问题的解决,必须先分析内部的成因及其内在规律。当众讲话也不例外。首先要知道当众讲话的内容一般主要包括哪几方面;其次,表述这些内容的方式有哪些具体要求。虽说当众讲话的具体内容包罗万象,但根据当众讲话的目的性,大体可分为四类:一是叙述类的讲话,二是说明类的讲话,三是说服类的讲话,四是娱乐类的讲话。
每一种类型的当众讲话,其讲话的目的和内容不同,与其相应的语言组织结构及其表述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叙述类的讲话,内容组织要详略得当,语言组织应侧重具体生动,强调的是“言之有物,说话不空”;说服类的讲话,侧重用事实说话,观点和结论与事实相统一,强调的是“言之有理,让人信服”;说明类的讲话,内容上要集中,表述上要条理清晰,通俗形象,强调的是“言之有序,逻辑性强”;娱乐类的讲话,重在故事情节的细腻,表述上语言、语调要诙谐,强调的是“言之有趣,愉悦他人”。
初练当众讲话者,在分清当众讲话的四种类型后,掌握其语言组织和表达方面的特点,可按由易渐难,由短渐长的训练规律,练好基本功,逐步提高自己的当众讲话水平。
叙述类的讲话,基本要求是把一件事情用叙述的口吻讲清楚,让听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讲清楚的关键是要把一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人物、结果这五大基本点交代清楚。否则,给听众的感觉就会朦朦胧胧,更谈不上印象有多深。
例如:第19期“当众讲话训练班”的学员王女士,在课堂上的练习中,她这样讲述她刚来北京时的一段亲身经历:
大概是十几年前吧,我从家乡来北京,具体多长时间也记不太清楚了。当时我口袋里已没多少钱,工作还没找到,非常绝望。漫无目的地在大街上走,当时也忘了是走到哪个公园附近了。对了,大概是紫竹院公园,我花几元钱买了盒吃的,已经是一天没吃东西了,情绪降到了最低点,几乎绝望了。现在想想真让我永远都忘不了。
听了她的这段讲述,学员们都反映:一是时间概念上模糊,不知道一年四季中是那个季节,也不知道一天中是那个时间段;二是地点位置模糊,“大概是紫竹院公园”的表述给人的是模糊的空间感;三是没有结果。最后的“真让我忘不了”,忘不了什么呢?没说清楚。听者一致反映不知她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意思。
指导老师根据她课堂上的整体表现,指出了她的优点和不足,建议她用“五何公式”重新组合一下自己的语言,再讲一遍。第二次上台她这样说:
1990年12月31日是我从湖北武汉到背景去的第21天,记得是将近傍晚时分。紫竹院东门前大街上走的行人步履匆匆,既像是在追赶着马上就要逝去的岁末,又像是的错过有几小时就来临的“新年”;唯有我的脚步是散的,“嗖嗖”的北风中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不知道“路”在家乡身带的钱还剩110元,工作还未找到,我绝望极了。飘飘悠悠的雪花碰在我的脸上,沾在我的唇边。我连忙用舌头添添,嘴唇是干的,这才想起,从早上到现在一直滴水未进。路边正好有一饭摊,我花2元钱买了一盒米粉,带着这盒米粉,走进了紫竹院,站在湖边的亭子里。这时天上飘下来的一半是雪,一半是雨;我端着饭盒,冻僵的手往嘴里拨的一半是米粉,一半是泪水……
“留下来?还是回去?留下来?还是回去……”这两句话在我的脑子里反复地回旋。最后,一个声音提醒我:“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北京也不相信眼泪!”……
我用毅力走到了今天。现如今我买的房子,就在紫竹院公园的西边。每当我坐在暖融融的窗前,望着外面纷飞的雪花,就想起1990年12月31日的那个傍晚。它激励我送走了昨天,走到了今天!它还将伴随我走向明天……
王女士说的这段人生经历,包含了“五何公式”的五项要点,即:何时、何地、何人、何故、何果。分析如下:
何时:1990年12月31日,并且还是傍晚时分.不仅有年、月、日,还有具体的时间;何地:北京紫竹院东门前大街及紫竹院内湖边的亭子里:何人:她自己;何故:初到北京失业、没钱;何果: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坚持留下,不放弃在北京的追求,终于安家立业。在她的这段讲话里,对“五何公式”里的每个要求,都做了简明准确的表述,不自觉地把听者都带到了她当时的处境之中,最后还有个表达整体意思的结尾。这样的叙述让人听起来具体、形象、印象深、受启发。请参考“五何公式”的图示:
叙述类讲话,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得极为广泛,也最为实用,同时也是最基本的一种表达方式。“五何公式”是其基本的表述要领。
如何寻找练习话题?任何场合讲话,说自己擅长的和熟悉的话题最容易。初练当众讲话,最好说说自己亲身经历的,或有过思考、有过研究的话题。例如: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或自己独有的一段人生体验等。1.早年成长的经历第3期“当众讲话训练班”的卢女士在练习“五何公式”时这样说:
记得7岁的时候,我一看到村里的大姐姐穿高跟鞋,我的小脚丫子就痒痒,馋得要命,老跟妈妈嚷嚷:“给我买一双吧!给我买一双吧!”妈妈忙,哪有工夫搭理我这茬儿。于是,我便自己动手圆梦了。
那是麦收后的第一个礼拜天,中午家里人都在睡觉,我悄悄地挖来一团泥巴,拿着新买的平跟儿凉鞋,在堂屋里开始忙了起来。我先把泥巴反复地揉搓,直至软和,再揉成圆柱形,大概有五六厘米高吧。心想,做就做高一点的,然后把它摆放在凉鞋的后跟位置上,随即用手指使劲往四周扒拉,让它牢牢地固定在鞋的后跟上,又晒了两个小时,一双自制的高跟凉鞋就完成了!
我迫不及待地穿上自己的“杰作”,心里那个美劲儿就甭提了!刚想在屋里扭几下,右脚一落地,“高跟”就折了。‘当啷’一声,手碰在了身后的脸盆上,我向前一躲,整个人都向前栽了过去,前额正巧碰在了桌角上,顿时额头鲜血直流。妈妈、哥哥被唏哩哗啦的声音给吵醒了,把我送进了村医疗所。
至今我额头上还留着一个疤痕呢!有时,我照镜子看到它,就提醒自己:“这是‘高跟鞋儿’的代价,更是‘想当然’的代价!”
谁都有过自己的童年,像卢女士这段童年的“幼稚”体验,类似的童年趣事,一定不少,开启你记忆的闸门吧,也试着说上一段。
在卢女士发言完后,同班的一位学员接着说:
1993年的9月,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入校后,发现班里90%的同学来自城市,我是几个农村学生之一。课余时看着城市的同学能说会唱,又是跳舞又是游泳,相比之下,我自卑极了。
记得是入学后的第一个新年。班里搞了个联欢会,要求有节目的出节目,没有的就说一段童年的经历。从一开始我心里就在打鼓。等听完最后一个城里同学说完她6岁时就能换乘3次公交车到妈妈单位找妈妈的历险记,我更坐不住了,这还是班里公认的最蔫的城市女孩,人家6岁时都敢换乘3次车到单位去找妈妈。我至今还不明白人大门口有多少路公交车呢!
在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中,我红着脸说:我没有在坐的大多数城市同学的生活经历,从小在大别山里长大。只是记得我6岁那年的秋天,一天中午,耕完地后,我家的大黄牛走失了。俺爹也忘了当时我只有6岁,吩咐俺娘和我说:“咱仨人一东、一西、一南,分方向去找。”我知道,大黄牛对我们家来说,太重要了。我们家三间房,平时,黄牛在西一间,我与父母在东一间,中间的房烧火做饭。
听完爹的吩咐,我就朝东的方向找去了。翻过了三座山,有几次差一点就滚下山崖,终于在一棵柿子树下看到了大黄牛。我又牵着大黄牛翻过来时的三座山,回到了家……
说到这儿,掌声响了起来。一个同学向前激动地握着我的手说:小敏,你是我们班上最勇敢的人!
没想到,本来自己羞于说的一段经历,竞从此让我找到了自信。是的,人不能选择父母和出生地,但能选择你自己!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不难看出童年的生活中有许多值得回昧的话题。早年的经历中还有2.早年的奋斗史第2期“当众讲话训练班”的学员徐先生是这样练习的:1994年初,我在家乡山西临汾市开始筹备投资开一家网吧,并雄心勃勃地说互联网是本世纪最后的一次赚钱机会,谁最早抓住它,谁就登上了通向未来的成功之路。我一“网”情深,谁也阻止不了。不久,我的网吧真的开业了。这以后,我见人就问:“上网了吗?”并且想方设法把身边的朋友拉进“网”,拉朋友不难,因为是免费,拉别人可就不是件容易事了。那时,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络还是一个陌生的世界。当信息高速公路架到身边时,许多人只是观望,并不急于登陆。所以,我惨淡经营了一年,不仅当初的投资没有收回,连维持正常运营都有些困难.做“网”之人,反而自己倒被“网”住了。
网吧开业整一年时,我终于关了门。改换门庭,重新装修,一楼改成海鲜餐厅,二楼变成练歌房。经营不到半年就红红火火。从此我终日忙于应酬,无暇光顾网络,我和朋友的网上通信也改为周末来我这儿暴撮一顿了。
一次,我给朋友上了一盘新鲜的大螃蟹,说:“开网吧虽然赔了点钱,但是我也发现了关于‘第一个吃螃蟹人’的新说,这就是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成功者往往是第二个吃螃蟹的人。”
朋友们问我这话什么意思。我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会轰轰烈烈,但往往也会遍体鳞伤,因为不知道怎么吃,手可能会被扎,嘴可能会被刺,牙可能会被硌。最要命的是,如果吃了有病毒的螃蟹,还会被毒死。探路者往往最后成为烈士,把红旗插到山头上的往往是第二批冲锋队员。
比如说:现在人们一提起VCD,就会想起“爱多”、“新科”、“步步高”,很少有人知道“万燕”。而事实上,世界上第一台VCD视盘机正是诞生在中国的“万燕”。
有人崇拜第一个吃螃蟹人的勇敢,我说,我更欣赏第二个吃螃蟹人的智慧!
谢谢大家!
徐先生生动地为我们讲述了一段他个人独有的创业体验。也许你的经历中没有这样刻骨铭心的经历,但属于自己的经历肯定有,想想看。
再请参考第4期学员刘先生的求职体验:
去年,我大学毕业前,到国内一家著名企业应聘,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剩下我们6人面试。当时已接近中午11:30,大家肚子都已饿得咕咕叫,主考官也没说什么时候结束,这时自我感觉不会马上叫到我,自己也饿了,附近又没有卖吃的,心想我为什么不问问竞争对手们是否愿意让我为他们代买盒饭来,反正都是跑一次。结果都愿意。
把饭买回来后,听说我刚走就叫到我了。没办法,我只好最后一个进去向主考官解释一下。我走进房间时,主考官迎面坐着,而我的面前却没椅子。这时我说:您好,我可以搬把椅子坐下与你谈谈吗?主考官说:可以。
在交谈的过程中,我重点向他说明了我为什么错过了面试的机会,最后我说:也许我为了去买盒饭,错过了这次应聘机会,但我也有收获,每盒6元,我收了他们7元,每人给我支付了1元的跑路费,今天中午我享用的是“免费的午餐”。
接着,主考官问:你有女朋友吗?我说:有或没有,恐怕这都是我个人的私事,今天我们的话题不应涉及这方面。
尽管那天的应聘磕磕绊绊,惊喜的是,我被录用了。后来才得知,我那天的所作所为,主考官竞送了我三个意识——
第一,我享受的“免费午餐”是有“经营意识”:
第二,我主动请求搬椅子坐是有“开拓意识”:
第三,我回避谈有无女朋友问题,并说明了自己的理由,这叫有“法律意识”。
常听人讲,应聘者在主考官面前一般都像“老鼠见了猫”,而我的经历却是“猫见了猫”。
以上几位讲的是事业方面的人生经历,你个人的一些爱好和兴趣,也可以拿来作话题。
3.谈论自己的爱好
第1期“当众讲话训练班”的学员陆先生是这样讲述他的爱好的:
1993年的7月31日,那天整个北京像个大蒸笼,一开门就有股“热浪”扑面而来。这天正是我女儿的生日。我迎着热浪下楼去买生日蛋糕。回来,一看楼洞黑呼呼的,一问才知,超负荷用电,线路出了故障。怎么办?21楼,要回家,就得爬。我当时体重87公斤,一想起那一层层的楼梯,身上冒汗,心里也冒汗。想到女儿还在等生日蛋糕,没办法,我爬一层,歇一会儿,再爬一层,再喘口气,口干舌燥,心还一个劲儿跳。我咬着牙,顶着热浪,一步步足足用了20分钟才推开了自己的家门。手里的蛋糕,也成了“粘糕”。一屁股坐在地上,头晕脑胀,心里只想吐……
这一次让我彻底明白了:肥胖、体力都已到了“临界点”,必须锻炼了。从此我与电梯、自行车拜拜。上楼下楼爬楼梯,上班下班徒步走。贵在坚持。转眼一年多了,体重恢复到了74公斤,21层楼4分钟爬到顶。走起路来像一阵风。我的这一“走”,竞走出了我的业余爱好。
走路,除还给我身体上的变化外(同事都说我的腰板直了,面色红润了),看上去还比原来自信了。的确,人在行动上雷厉风行了,精神也就有了。自从我爱好上了“走路”,心烦、心累也都偷偷溜走了。
民间俚语这样说:当官当副,吃饭吃素,穿衣穿布,出行走路!
谈完爱好的话题,还有一类话题,是你最有话可说的,又是听众感兴趣的,这就是你的专业。
第111期来自北京某医院的医生王先生这样说:
2002年11月中旬,我到市立医院干外科不久,第一次上手术台,是为一女病人做阑尾炎手术。虽说,在医学院实习时曾跟随老师拿过手术刀,但这一次,是走上工作岗位后第一次亲自为病人主刀。心里不免有些紧张。
病人静静地躺在手术台上,我拿起了手术刀,明晃晃的小刀,实际上不到一两重,而此时在我手里却觉得它重若千斤。心里一个劲地给自己打气:大学、研究生前后学了8年,这点小手术算什么。没问题,大胆地下刀吧。借着自己心理暗示的勇气,我将刀落在了女患者的肚皮上,找准位置,用力地往下划了一刀。周围的护士笑了,一看,浅浅地划了一道小口,刚刚将表皮划开。又憋足底气,再来一刀,还是没完全切到底。忽然想起,老师说过,有些胖人的脂肪厚,力度要加一倍。接下来的第三刀,终将肚皮切开……
人生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我第一次主刀的经历告诉我“实践出真知”。
从王先生第一次主刀做手术的经历、我们不难看出,当众讲话,选好话题后,只要你把当时的亲身感受如实地表述出来,其内在的意义就有了。也许你又会说,我干的工作太普通了,没什么好说的。是这样吗?4.不平常的经历这是人们最喜爱听的一类话题。不要把不平常看得太玄奥。仔细想想,你也有不平常的经历。比如生活中的一次意外,曾经历过的精神沮丧以及与大人物接触的经历等等。
第9期训练班学员彭先生是这样谈他的一段不平常经历的:
1998年3月20日,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是春分。我带着春天的心情,跳槽到了某软件公司,搞电脑软件的开发。同时去的还有一位女同胞——小蔡,我们共同搞一个项目。
相处中一边工作,我也在一边欣赏着小蔡,虽说她没有别的始娘那么艳丽,给人的感觉却很清纯。眼是单眼皮,但不小;眉毛不是柳叶眉,但不粗直;鼻子小巧玲珑,一看那张嘴就让你觉得甜!那脑瓜子灵得就甭提了。
渐渐地我的脑袋瓜里已经全被她占满了,电视上还珠格格——赵薇的广告形象,我都懒得看一眼,对周围漂亮姑娘的兴趣全被她冲没了。成天想,可又没有勇气向她表白。平时也在一起吃饭,聊天。心里那个“真我”想对她表白,话到嘴边,心里的“假我”又捂住我的嘴悄悄在心里告诉我:被人拒绝多没面子!就这样,我独自暗恋了花开花落,冬去春来整一年。
说到这里,你也许会说,你这人怎么这么“肉”啊!勇敢点,成不成拉倒!可咱这人的性格不行,从小就内向。那暗恋的苦,真不是个滋味!
话说到了1999年的3月20日,我再也不相信“沉默是金”了,我必须向她表白,晚上我约她到北京音乐厅听轻音乐。在咖啡厅里我憋了半晌才说出那句“Iloveyou”。话一出嘴边,像触动了她哪根笑的神经,她边笑边说:“你别逗了,我的孩子已经3岁了。”这平常的一句话,却像在我头上炸开了个晴天霹雳,炸得我头昏脑胀……
回到家里,我感到自己全完了,存在根本没意义了。偷偷到妈妈房间,找到她吃的“安眠药”,一仰头全倒在了口里,“咚咚咚”凉白开水下肚,我就躺在了**。
醒来时,我是在安定医院的急诊室里。现在想来,当年我怎么那么傻!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聪明人千万别做傻事!
彭先生的亲身经历,也许不是每个人都有。有人即使有,可也不一定愿说出来。你可知道,坦诚地当众说出来,表明的是自信。
记得我们中心的曹老师,在1996年10月,第1期“当众讲话与人际关系训练实验班”上说了她自己这样一次经历:
1973年,我们家住在海淀区甘家口,我在立新小学读书。因为我们学校在钓鱼台国宾馆附近,经常有迎接外宾的任务。当时,我在鼓号队任指挥。记得当年尼克松访华,周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安排我们少先队迎宾队伍站在钓鱼台国宾馆东门外大街的两旁列队欢迎。虽说我们多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国家领导人的车队都是从我们身旁匆匆而过,可根本注意不到我们。
这次我们几个同学商量,等周总理的车从身边过时,我们一起使劲吹号敲鼓,看看能不能把周总理吓一跳。真的,当时就这样想的!
不多时,周总理乘坐的敞篷车行驶过来了。这时,我一举指挥棒,鼓号齐鸣。我两眼直盯总理的反应:总理泰然自若地转头朝向我们挥手致意。我们“恶作剧”式的预想没有实现,但这时我看到的周总理,笑容是那样地和蔼、慈祥!
这事,已经过去多年了,每当回忆起,我就在想:小时做事,率真、敢为;大了做事,瞻前、顾后。有人把这叫作“成熟”,可“成熟”的背后,是否也失去了许多意外的收获?
类似的话题还有好多,例如,第120期的学员张先生,曾进中南海安装通信线路,他谈了自己眼中的中南海;第8期的学员陈先生,谈他在海南三亚旅游时,潜入海底世界的探险体验,他谈自己眼中的海底世界,人人都屏住呼吸听;第107期的杨先生谈他刚当警察,第一次抓小偷的经历,那惊心动魄的场面,让听众跟着他一起紧张;第115期的李先生谈他到监狱里带着犯人一起干某一承包的工程,犯人张口闭口,很尊敬地称呼他“政府”,单从这一特殊地方的新鲜称呼,勾起了班上学员对大墙内的兴趣。
除了谈这一类写实的话题,还可以就某件事谈谈自己的观点,说说自己的一家之言。
综上所述,练习有话可说很简单,运用“五何公式”,谈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熟悉的话题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