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空杯心理
迫切需要提高当众讲话能力的朋友,大多都是成年人,可以说大多都有较高的学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从我们举办过的130多期训练班来看,参加过训练的学员,学历最高的有清华大学的博士、北京各名校毕业的硕士,本科学历占多数。年龄上30岁左右的人居多,最年长的是72岁。
从实际训练的效果来看,效果最好、进步最明显的往往与学历的高低、年龄的大小没有太多关系,而是与决心的大小、是否坦直空杯心理直接有关。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较高的学历和较丰富的人生阅历在突破敢说阶段并不占优势。因此,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破敢说,必须将头脑中一些固有观念放空,认定目标,破釜沉舟,从“0”练起,一步一步实现自己当众有效表达的愿望。需要从三方面努力:己是局长、处长或者是博士、硕士,承认自己在当众讲话方面就是一年级的小学生;
其次,站在众人面前能说多少就多少,不给自己制定硬性指标,起初的练习,那怕只说一句话也要为自己喝彩;
再者,一旦说“砸”了,要学会正确对待。告诉自己:“我今天的‘丢脸’,是为了今后更少的‘丢脸’。”2.锁定目标同样是当众讲话讲不好,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这就需要练习前先对自己进行一番自我剖析,找出问题所在,然后确定目标。
当众讲话讲不好的症状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6种。
(1)说话“空”。讲话喜欢谈“面”上的事情,哲理、概念挂嘴边,即使谈具体事,也不重细节、情节,只是笼统地叙述,满口的形容词、副词,往往给人留下浮躁的印象,很少能打动人。
(2)不知说什么。有时在一些场合,被人邀请当众说几句时,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说什么好;有时是想借某一场合,谈一下自己的想法或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一时就是找不到想要说的话。
(3)不知怎么说。在一些场合,有时自己是主人,或自己是主要嘉宾,有话要说,可一站起来就不知怎么说了;想说服人时,不知说服人的技巧;想打动人时,不知感动人的方法。
(4)讲话条理性差。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重点突出,思路清晰,说得明明白白,这是起码的讲话要求,可有人做不到。讲起话来颠三倒四,东一榔头西一棒,前言不搭后语,有时甚至连自己也绕了进去。
(5)讲话拖沓、缺乏**。常见的表现是说话带口头语,车轱辘话来回转;叙述事情直来直去,语调平淡,少变化,说话无节奏感,让人听起来总想睡觉。
(6)讲话欠机智,少幽默。思维单一,说话欠灵活,有时面对他人的提问,思维跟不上去,尤其面对一些**的话题,常尴尬地不知怎么说;在讲话的过程中,想幽默一下,可又往往运用得不是恰到好处,反而给人“画蛇添足”、“东施效颦”之感。
在人们的实际讲话中,遇到的影响当众有效表达的“瓶颈”,应该说还不止以上这6种,有些朋友还有这样或那样的具体情况;而有的朋友仅有以上6种的其中1种,或兼有多种,这就需要作一个具体分析。
如果是说话“空”的问题,就要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不知说什么,那就要重点解决如何找话题问题;如果是不知怎么说,解决的思路是要掌握一些口头表达方面的技巧饿方法;说不明白,条理性差,就要重点解决一个“言之有序”的问题;说话拖沓,缺乏**,需要学会怎样组织语言,解决一个“言之有理”,以理服人的问题;至于说话欠机智、少幽默,就要主攻讲话的“言Z有趣”和“言之有智”的堡垒。
这样经过分析,明确自身当众口语表达方面的弱点,分清主次,首先要解决什么,然后再解决什么,瞄准目标,逐个击破,当众讲话的水平会一步步提高,如果以上列举的6种情况,你自身都存在,这就需要一个个去攻破。在练的过程中,你的进步并不是“1+1=2”式的递进,而是以乘积的方式递进,甚至会出现一两个问题解决后,其余的问题也不在话下了。因为人人都是一瓶“美酒”,只是受某一“瓶颈”的制约堵住了自己的思路,不能与人分享,一旦打破了受制约的“瓶颈”,你的智慧,你的情趣,就会喷发而出。
3.与自己比
竞争的社会,提倡人人都要有竞争意识。而在练习当众讲话时,恰恰相反,不要盲目拿自己去和别人比。尤其在训练班上,有的学员看到别人的进步或听了别人的发言,自愧不如,心里嘀咕:“何时才能赶上人家,相比之下,自己的水平差远了。”这样越想越泄气,自信心也就没有了。
每一位想练好当众讲话的朋友,应承认这样一个客观现实:每个人的知识储备、人生阅历以及原有的讲话水平都不在一个平台上,自身存在当众讲话方面的弱点也不尽相同,没有可比性,不能简单地拿自己去与他人相比。
正确的做法是“与自己比”,与自己的每一次进步比。只要每一次克服了自身的一项弱点、掌握了一种说话的技巧和方法、明白了一个道理,就应为自己鼓掌。比如:当初站在众人面前讲话,心脏紧张得像跳到了嗓子眼,现在感觉不像以前那么厉害了,这就是进步:再比如,原来我想说明白,但说不明白,现在我思路清晰了,能说明白了,同样是进步。虽说其他朋友已经达到了“言之有趣”、“言之有智”的水平,我羡慕,但不着急,而是正确对待自己的水平,一步一步迎头赶上。4.保持个性130期“当众讲话训练班”里有位学员,第一节课上发言完毕后,学员们都说他的讲话字正腔圆,嗓音特有质感,像是专门接受过发声训练。课后私下交流时,他说当年的确曾专门练习过播音,最崇拜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罗京,也曾下大力气主攻他的播音风格。一开始他还有信心,可是练到最后,越练越对自己不满意,并且感到差距越来越大,最后心灰意冷,不得不放弃了。
刚开始练习当众讲话的朋友,通常都会有对某位心中的偶像崇拜的心理,并要求自己尽可能地模仿得像。每逢上台讲话,不
仅绞尽脑汁得想说得好,还要顾及自己的语调、姿势以及手势等,是否符合自己心目中的“标准”。
需要说明的是,一味地去模仿自己的“偶像”,会失去自己特有的风格。当众讲话的关键是要把自己融入所讲的话题中,用真诚打动听众,用热情感染别人。有时即使自己的辞藻不那么华丽,语句不那么流畅,也会引起听众强烈的共鸣。
相反,过多地去考虑手势、体态、语音、语调等是否符合“偶像”的标准,这就误入当众讲话训练的歧途了。某位名人说:“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的声音如同人的长相,一人一个样,没有完全相同的。更何况是人的讲话风格呢!向“偶像”学习,重在学习他的技巧和方法,在掌握基本技巧和方法的前提下,语音、语调以及手势,应完全张扬自己独有的个性。这样才能在众人面前展示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为自己的讲话增添魅力。
试想,如果让中央电视台的几位男主持人相互模仿,白岩松去模仿崔永元,让崔永元去模仿水均益,会是一种什么效果呢?
记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你就是你自己。相信一点,自己独有的,就是别人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