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风岭之难可算是西天路上取经队伍遇到的真正的第一难。黄风大王的虎先锋寻山,捉凡人与大王做个案酒,恰巧与取经队伍在山坡上撞个正着。一番较量之后,虎先锋用了金蝉脱壳之计,使狂风摄走了三藏。
黄风怪见虎先锋捉来了三藏,弄清了缘由之后,第一反应是【且莫吃他着】。为什么不着急吃呢?虎先锋也觉得很奇怪。理由有三条:1.唐僧的徒弟特别是孙悟空不好对付,担心吃了唐僧之后,悟空前来搅闹;2.将唐僧饿上几日,身子清爽,口味好;3.等上三五日悟空不来搅闹之后,可以细细享用唐僧。这可是三条经典理由。取经路上要吃唐僧肉的妖怪抓住唐僧之后,不吃唐僧的理由,大致不出这三条。在这一点上,黄风怪可算是开了先河了。后面出场的无数妖怪在战略上无非都是在模仿黄风怪,复制黄风怪,不过战术上稍有不同罢了。这三条经典理由,真可谓是妖怪们出来打江山的“三大注意(八项纪律)”啊!这“三大注意”构成了取经路上所有妖怪和悟空斗智斗勇的战略理论基础,是妖怪们“抓、等、斗三步走”经典战斗模式的理论渊源之所在。
我们说如来是推动整个谈判向前进的主要力量,是谈判的幕后策划者。当然,玉帝是另外一个谈判幕后策划者。因为他也需要彻底解决势力范围的问题,至少是达成一个目前来说双方都能接受的妥协。但是,为什么取经队伍一上路,第一个跳出来找茬儿的就是如来的门下呢?如来不想谈判继续下去了吗?当然不是。
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是分析了天庭的政治局势,对于灵山大雷音寺的政局尚未剖析。按照我们惯有的思路,“名门正派”都是表面上团结互助、友爱尊重,其实背地里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结党营私、一盘散沙。灵霄宝殿上的政治局势就是这副腔调。而作为反派面貌出现的“邪门歪道”却都是义薄云天、肝胆相照、万众一心、表里如一。那么,在这如来领导下的佛派作为一支不择手段的扩张欲极强的反叛势力,是否真的是铁板一块、毫无破绽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切忌将人与事的理解脸谱化、标签化。其实,佛派内部也是风云迭起、险象环生、暗流涌动、波涛汹涌。
这个黄风怪的出现,其实暴露了佛派各支势力表面上齐心合力、同气连枝,但实际上内部也是干戈缭绕、纷争不息。如来决意问鼎天下,玉帝坚持改革开放。两位帝尊,一位是一心要实现宏图霸业,另一位是要确保基业永隆。因此,他们既要外争国权,同时更要内求稳定,确保政权不易手。“攘外必先安内”,对内对外的政策一定要互相衔接,互相配合。因此,如何处理好这内与外的矛盾,是一个摆在领导人面前的巨大难题。这不仅需要超凡入圣的领导艺术,更需要雄视三界的宏大目光、君临天下的王者气魄以及起衰振颓的军政能量。这就是两位领导人决意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时的国内外政治气候。从两位老人家的能量及智谋来看,可以说整体上没有问题,但是在局部地区还存在很大的变数,没有完全做到尽在掌控之中。
为什么说黄风怪暴露了佛派势力的内部裂痕呢?我们先来看看,灵吉菩萨是怎么来介绍黄风怪的来历的。【(灵吉菩萨)对行者道:“他本是灵山脚下的得道老鼠,因为偷了琉璃盏内的清油,灯火昏暗,恐怕金刚拿他,故此走了,却在此处成精作怪。如来照见了他,不该死罪,故着我辖押,但他伤生造孽,拿上灵山;今又冲撞大圣,陷害唐僧,我拿他去见如来,明正其罪,才算这场功绩哩。”】这个黄风怪是一只得道的老鼠。“得道”二字在佛教之中是个什么概念呢?根据大乘佛教的果位排名,“得道”二字意味着黄风怪至高可以是一尊佛,至少也是个罗汉。也就是说,黄风怪的果位介于罗汉与佛陀之间,有可能是罗汉、菩萨或者佛陀。这样一个地位的得道者,会去偷如来的灯油吗?当然不会。因此,这个罪名是莫须有的。悟空刚到小须弥山道明来意的时候,灵吉菩萨对悟空解释道:【“我受了如来法令,在此镇押黄风怪。
如来赐了我一颗‘定风丹’,一柄‘飞龙宝杖’。当时被我拿住,饶了他的性命,放他去隐性归山,不许伤生造孽,不知他今日欲害令师。有违教令,我之罪也。”】从灵吉菩萨的口里可以大概知道黄风怪为什么会在黄风岭作怪。黄风怪偷了灯油之后,逃到黄风岭黄风洞避难。结果被如来发现,如来派灵吉菩萨前来镇压。灵吉菩萨捉住黄风怪之后,就地释放,让他隐性归山(羁押在黄风山)。没想到黄风怪在黄风岭依然成精作怪、伤生造孽,并且无意之中冲撞了唐僧师徒。那么,灵吉菩萨受如来法旨羁押黄风怪,为什么羁押地点不选在小须弥山而是选在离小须弥山两千里之遥的黄风岭呢?另外,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虎先锋。虎先锋初遇唐僧师徒,一番交手,竟然虎口拔牙,从悟空八戒手里盗摄了唐僧。这说明这个虎先锋并不是等闲之辈。纵观《西游记》里面的山大王,能有如此法力和智谋的妖精做先锋的,唯此一黄风大王耳。这里面有什么讲究吗?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黄风怪并不是因为偷油而被如来羁押的,而是因为政治原因被幽禁在黄风岭黄风洞的。从灵吉菩萨遮遮掩掩如绕口令般的解释中我们可以推测出,黄风岭其实是如来钦定的软禁地点。灵吉菩萨身在小须弥山不能照应到黄风岭(不能因为罪犯服刑,钦差大人自己也跟着一起住到监狱去),于是派出了一只颇有法力和智谋的虎头怪为羁押长,在此看守并照顾黄风大王。这个黄风大王绝对不是什么妖怪。从他和悟空交手的情况来看,能够不借助任何法宝张口就能吹出“三昧神风”的,其果位绝对不在菩萨之下。佛前一十八位金身罗汉哪个有这个本事?就连一般的菩萨也不具备这个能耐。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个黄风大王是个极“左”分子,对于如来的外交政策十分不满。“蟠桃大会”之后,欲与天庭兵火相见。如来为了及时遏制这股“左”倾机会主义思想在教中的泛滥,也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领导权和执政地位,确保自己的外交政策能够顺利实施,加之考虑到黄风大王及其后台的身份地位,不得已以贪污清油的罪名将他软禁在黄风岭。待到取经队伍上路,谈判已成定局,再考虑是否解除对他的软禁。可惜的是,这个黄风大王虽然已经被软禁多年,磨心洗志,有所收敛,但骨子里却一直是个机会主义分子。取经队伍的到来对他明显是一个考验,可惜他再次犯错,出头无望了。
“文殊般若自在,普贤三昧自在。”看来这个黄风大王并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硬邦邦的后台的。普贤菩萨就是他的主管领导,此事他难逃干系。从西天路上后面发生的事情来看,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实际上是一条绳上的两个蚂蚱。这是如来弃文殊普贤而重用观音的原因,一。当然,如来重用观音菩萨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暂且不提。
虎先锋不明就里,将唐僧捉来下饭。但是,黄风大王对取经队伍也一无所知吗?虽然是幽禁在此,但是理论学习还是不能放下的,毕竟思想改造也是幽禁目的之一嘛!《大日如来报》、《般若》、《菩萨行》、《佛说》等大型教务期刊报纸对于取经一事肯定有铺天盖地的正面报道和积极宣传。可是,黄风大王还是要从中搞点小破坏。【“我这里除了大小头目,还有五七百名小校,凭你选择,领多少去。只要拿住那行者,我们才自自在在吃那和尚一块肉,情愿与你拜为兄弟;但恐拿他不得,反伤了你,那时休得埋怨我也。”】这是唆使虎先锋前去捉孙悟空和猪八戒时做的一个约定。表面上,他指责虎先锋捅了马蜂窝,表示不赞成为难取经队伍。但实际上,他又拿出拜把子的**给虎先锋。他指责虎先锋,是因为他不知道虎先锋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先试探一下他。虎先锋果然想得简单,于是黄风大王就顺势倒,利用一下虎先锋。就算是将来上面查起来,有这么个约定在,虎先锋也不会说是我黄风大王在后面指使的。
这里的【休得埋怨】不是指心里面怨恨,而是指虎先锋不会去领导那里推卸责任到黄风大王头上来。结果虎先锋战败,黄风大王【低头不语,默思计策】。紧接着,虎先锋被打死,黄风大王算是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出战了。结果,黄风大王出师大捷,打败了孙悟空。但是,黄风大王还是没有乘胜追击,而是返回黄风洞了。因为他的幽禁尚未解除,不敢擅自离洞。灵吉菩萨到来之后,有克敌制胜的法宝在身,将黄风大王手到擒来。【行者赶上,举棒就打,被菩萨拦住道:“大圣,莫伤他命。我还要带他去见如来。”】对于这么个屡教不改的机会主义分子,为什么不让悟空一棒打死了账呢?前面说过了,这是个被幽禁的政治犯。要是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在软禁之地,难免会引起教内外的无端猜测。教内派系丛生,一个不留神让政敌抓住把柄,告如来一个以贪污之名清洗教内反对派的罪名,那可就出师有名了,教内还不四分五裂啊!而且,搞不好如来丢车保帅,拉灵吉菩萨做替罪羊,让他背一个羁押不利的黑锅,灵吉菩萨落得个一死以谢天下结局。因此,灵吉菩萨一定要带他回灵山【明正其罪】。反正破坏取经大业这么大一个罪名,你黄风大王就算不死也别想出来混了。
纵观黄风岭之难的前前后后,虽然最后由灵吉菩萨来收场,但是,其实在这场争斗中天庭势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首先,虎头怪是被八戒打死的,直接挫败了黄风大王的如意算盘。当然,这可能只是个巧合。其次,李长庚的出现,可以说扭转了整个战局。最后,李长庚的到来是八戒提醒悟空前去问讯的。一般来说,八戒都是后知后觉的。但凡有神仙下界点化都是悟空最先发现,其他人都是蒙在鼓里的。这次却不一样,虽然八戒没有直接发现老翁就是李长庚,但是却无意之中点明了出路。再看看第二十回的篇名《黄风岭唐僧有难半山中八戒争先》,八戒在这一回中表现非常。其实,这一切暗示出玉帝也非常想促成这一次谈判。《西游记》中纷争,表面上看是佛道双方,其实不止。佛道双方又各自分为两大派,因此,至少有四支主要的力量参与了角逐。取经一上路就出来这么个黄风大王,实际就是为了暴露佛派内部的纷争。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取经路上的磨难是有帮助的。此外,再加上取经路上的各支在野势力、各大派系内部的公私矛盾、个人恩怨等等,这一切使得整个朝局盘根错节、错综复杂。天际风云晦明晦暗,神仙方术如琢如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