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不辍(1 / 1)

哈代在写完《绿林荫下》时,已经在酝酿下一部小说了, 这部小说就是《一双湛蓝的眼睛》。在《绿林荫下》畅销后, 出版商写信给哈代问他,《一双湛蓝的眼睛》写了多少,可 以填补连载的需要。哈代没有预料到会有出版商主动要稿的 情形。经过双方的协商,哈代同意把《一双湛蓝的眼睛》分 三册,提供连载,而出版商给出他 200 镑的稿费。由于《一 双湛蓝的眼睛》是“没有犯罪事件的小说”,出版商之前是 一点兴趣都没有。

1872 年 8 月,哈代和霍维斯在私人方面都面临着重要 的问题。霍维斯已经很久没有正式的工作了,虽然仍在写评 论,但是稿费很少。不过他订婚了,他的家庭希望这样能够 改掉他精神沮丧和酗酒的毛病。但是要结婚就需要钱,霍维 斯在一个地区管理委员会里找到了一个助理观察员的职务,工作只是管理平民习艺所和一些单位,虽然单调,但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办公所在的地方距离弟弟查尔斯的住处很近。

他的家庭请了一位医生随时注意他,如果有必要还要给他请 一位护士,以便有人随时陪着他。

哈代的难题也是工作和婚姻。出版商预先支付他 200 镑 的稿费,使他第一次有了经济基础。另外,他在建筑方面已 经努力工作了一年,使他的经济状况比霍维斯还要好,更有 资格谈到婚姻问题。但是他的家庭还不知道他跟爱玛的事, 更不会知道他已经想跟爱玛结婚了,家庭方面会不会同意这 件婚事还是未知数。最主要的是,哈代还没有向爱玛的父亲 拉文纳先生提亲,为了要给拉文纳先生一个好印象,他把登 在 9 月份的连载小说的校样先寄给了拉文纳先生。哈代这时 与翠菲娜彻底结束了关系,拿回了他的戒指。

哈代前往拉文纳先生家,首先要回《一双湛蓝的眼睛》 的校样。至于其他的事情,哈代在他自己所写的回忆中只以 一小段文字带过,没有提到拉文纳先生,甚至也没有提到爱 玛。他没有说到他住在什么地方,只含糊地说乘马车到圣米 里昂,还拜访了爱玛的一些朋友。由于哈代对这次行程交代 得不清楚,因此很多传记作家就说拉文纳先生认为哈代出身 低微,而拒绝他的求婚。但是,当哈代和爱玛结婚以后,拉 文纳先生曾去拜访了哈代的父母,因此拉文纳先生并没有因 为哈代出身低微而拒绝他的提亲。

不过,这次哈代去看爱玛,确实并不顺畅。这要从哈代所写的几首诗中去寻找蛛丝马迹。可能爱玛已经听闻了一些风声,因而质问哈代,也可能哈代出于自己的意思,而把他过去曾经和几个女人发生过感情的事,告诉了爱玛,因而引 起了爱玛的不快。

哈代在圣米里昂停留的时间很短,却对那里悬岩的景象 写下了一段很长的描述文字。他后来又把这些文字充实起来, 写进他的连载小说里去,效果非常好。他和爱玛之间不管发 生了什么问题,一切都已过去,两个人又恢复了感情。但是 这次情感上的危机以及必须赶写连载小说,带给哈代的压力 确实相当大。他的这种情形,都反映在《一双湛蓝的眼睛》 的前八章里。

在压力之下,哈代又犯了以前的毛病,把他过去的小说 拼凑在这部新小说里,甚至里面人物的姓名和地名都只改动 了一点点。但是哈代杰出的地方是能够把真实生活的情景运 用得很好。开头的几章,说的就是他第一次到圣米里昂教堂 牧师住宅所见的事物,只不过是把建筑师的年龄说得小一 点,把实际生活中女主角的姐夫在小说中变成女主角的父亲 而已。

哈代承认书中的女主角是根据爱玛写的,只是在外貌和 女主角的爱情方面的事不是。另外,书中的次要人物和许多 事情也是根据真实生活中哈代所见的写出来的,都可以找到 事实根据。

至于小说中的两位情敌,有人认为是代表着哈代和霍维斯。可能是像在《计出无奈》里一样,是以两个建筑师来代表哈代自己。《一双湛蓝的眼睛》中年轻的史密斯,情感不成熟,还带着大男孩的味道,这就是年轻的哈代。而年龄较 大的莱特,知识程度较高,但是他在情感上也不稳定,“虽 然智慧很高,但很晚才长得健壮”,正是当时的哈代。

虽然这本小说前几章,在匆忙赶写之中变成是哈代所 见、所闻、所想的事情的拼凑,但还是使人印象深刻,并 且越写到后面,越逐渐形成一种体裁,对人物的描写也越 来越有深度。

9 月 11 日,哈代回到伦敦,他发现在那里他没有办法 写作。哈代下定决心全心写作,只好离开伦敦了。霍维斯为《绿 林荫下》所写的评论登载出来了,写得很好,他认为哈代对 乡村生活散文式的描写,是文坛上许多年来所难得一见的佳 作,还称赞哈代对社会层面的批评。

霍维斯的评论对哈代是一种适时的鼓励,而且就是在这 篇评论登载出来的那一天,哈代离开了伦敦,回到上博克汉 普顿。他在家里住了下来,没有令他分心的事,没有其他工 作,也没有个人问题,一直到他把小说完成,而且还提前完 成了。

就像哈代所有的小说一样,在小说中途以惊人的自然事 件作为转折点,使得他的小说转变得更为严肃、更为成熟, 在这本小说中,莱特从悬岩上掉落下去,女主角以内衣做成 绳子,把他救了起来,两个人自然地拥抱在一起,成为他们爱情也是悲剧的起点。这种把自然场景和感情的转变合而为一,哈代在他的诗中早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在这本小说的末尾,也有这种情形出现。当女主角向莱特承认她和史密斯也 有一段情的时候,两人正在残秋田野间散步,一片枯萎的景 象,正象征着他们爱情的不欢而散。哈代以前在《中性色调》 这首诗中,就曾以冰冻的池塘和落叶,象征着情人之间爱情 的幻灭以及冷淡无情的分离。

书中女主角用直觉、忙碌,甚至于荒谬的回避、支吾之 词,来应付她的两个爱人,似乎是哈代应付翠菲娜和爱玛的 写照。女主角之所以最后结局悲惨,是因为哈代运用了中篇 小说的手法,那就是由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女人说出一些情 形,使她看起来好像不贞,然后故意不再多言,直到最后真 相显露,她原来是清白的。在这本小说中,女主角承认单独 和史密斯相处过一夜,让莱特心中认为他们有什么不轨的行 为,但是实际上他们那一夜是在火车上,而且在他们那一间 房里还有另外两个人。最后两个情敌也是在火车上,史密斯 把那一夜实际的情形告诉了莱特,但是一切太晚了,他们发 现在他们所乘火车后面的一节特别车厢里,装的正是女主角 的棺材。

虽然《一双湛蓝的眼睛》有些地方写得还不够好,但已 经显示出哈代善于掌握素材,这增加了哈代的信心。他已经 克服了连载小说的压迫感,甚至还把这一点转变成有益于他 的条件,他也了解到不能让水平下降,越写到后面越需加强力量。虽然这本小说在结尾的时候有些败笔,但是这不表示哈代已经才尽,而是因为他的心思已经转移到另一本小说的构想,并且他还得到了一个重要的机会,可以把他的新构想 写成小说,发表出来。

霍维斯的评论虽然无助于这本书的销路,但却引起文坛 对这本小说的注意。11 月初,《观察杂志》也对《绿林荫下》 提出好评。这两篇评论虽然都出现得太迟,但是大为影响了 哈代的写作前途,因为这两篇书评引起了当时文坛一位领袖 人物的注意,这个人就是斯蒂芬。

斯蒂芬是英国体育界、登山界以及文学界的顶尖人物。

1872 年,斯蒂芬还是《康希尔杂志》的编辑,这本杂志以 连载高质量小说和论文出名,而斯蒂芬已在寻找新的有才气 的青年。他看了《绿林荫下》,而且非常喜欢。斯蒂芬对于 哈代散文式的描写乡村情景的文笔,极为中意,他从霍维斯 处得知哈代的名字,写了一封令任何新作家都会觉得高兴的 信给哈代:“如果你还在写小说,我极愿意在我们的杂志上 刊载。”他暗示如果哈代同意,稿酬一定从优。

斯蒂芬的信在 12 月初到达上博克汉普顿,哈代正好寄 出《一双湛蓝的眼睛》连载稿,这本书差不多已经写到一半 了。哈代收到这样一位杰出人物的来信,因而受到鼓励,更 有信心了。哈代现在的问题是要立刻回信,但是又要让斯蒂 芬继续对他感兴趣,所以回信中说他现在正在专心写一篇连 载小说,因此不能马上开始写其他小说,但是下一部小说一定交给《康希尔杂志》连载。还在信中说下一部将是有关乡间田舍的故事,并且定名为《远离尘嚣》,主要角色可能是一个年轻妇女、一个牧羊人及一名骑兵士官。 这个小说的构想是怎么产生的,已经没有办法知道,但是哈代回到家里,在故乡温情的抚慰下,他恢复了宁静。在 多雾的 10 月,他从多切斯特走路回家,在半路上从山上回 头看多切斯特上空的云雾中有一层光晕,看起来像他童年时 候所得到的印象,可怕而又熟悉的神秘。而他在拂晓晨曦中 走路,所见到的一切事物似乎都是那么宁静而遥远。

11 月中旬,哈代看到乡村菜园中的菜叶都低垂了下来。

12 月的寒冷使得一家人都留在家里,在温暖的炉边做长夜 之谈。他像以前一样,处在母亲杰迈玛强烈的关爱之中。 杰迈玛晚间谈论的,主要是她童年的奇特经历。哈代的外 婆从小被抛弃,住在破旧的茅屋里,而外婆有钱的父亲却 住在村子的另一端。杰迈玛还给他们说一些迷信的传奇故 事。一个算命的经过杰迈玛童年所住的村子,他们的姨妈 玛利亚就把出生的时间告诉那人,那人就预言玛利亚会生 很多孩子,并随着她当过骑兵的丈夫移民到加拿大去,而 且将会死在加拿大。

1873 年 6 月 3 日,哈代前往伦敦。他本来要去见斯蒂芬, 可能是因为他害怕这位巨人会像梅瑞狄斯一样批评他,也可 能是斯蒂芬出国去了,结果他们并没有见到。不过,他拟定 的新书章节纲要,已经送到斯蒂芬面前,斯蒂芬同意了,但正式接受哈代这本新书是在秋天。在这个时候,《一双湛蓝的眼睛》第一次让大众知道哈代这个名字。《一双湛蓝的眼睛》的书评出来了,一致称好。《观察杂志》特别称赞哈代对事 物观察的幽默以及具有艺术手法的描写,对人物的分析,甚 至于还称赞小说悲剧性的结尾。

哈代这次到伦敦,使他在长期写作之后获得短时间的休 息,也使他有机会领着他在乡下长大的弟弟亨利在伦敦到处 逛逛。他在伦敦第一个去看望的是老朋友霍维斯。霍维斯的 忧郁症更加严重了,他认为自己没有把助理检察官的职务做 好。跟他订婚的小姐也取消了婚约。

霍维斯和哈代在剑桥大学见面了,这是哈代第一次到剑 桥大学,并且在剑桥住了一晚。晚饭后,他们在极为美丽的 日落暮色中散步。第二天,霍维斯带哈代在剑桥大学到处看 了看,然后送哈代出来,热情话别以后,哈代前往伦敦。

下一个旅程是一次热情之旅。爱玛到贝斯的朋友家里去 了。哈代当晚就赶到贝斯,在那里和爱玛度过了快乐的 10 天, 到处游览,并且朗读着华兹华斯的诗。后来,爱玛说,哈代 以一首温柔的诗来回忆他们的爱情,她已经选定了他。斯蒂 芬请哈代写小说连载,哈代充满信心,写出初稿寄给斯蒂芬。

哈代知道母亲的家是写作最好的地方,因此急着回到上 博克汉普顿,开始写《远离尘嚣》,并且把这部小说故事发 生的背景设在家乡的附近。哈代写得很快,到 9 月底已经完 成了十二章。

8 月 2 日,霍维斯打破了他不久前所说的不给朋友写书评的话,又在《星期六评论》中替哈代的《一双湛蓝的眼睛》写了书评。这一次,是他为哈代在文坛发表的最后一次书评。 他认为哈代的这部小说虽然写得很快,但是全书都显得成熟 而有深度,“以简单的素材写出那么扣人心弦的悲剧”。他认 为这本书真正能够指出当时社会上破坏性的障碍。他承认哈 代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许多缺失需要避免”。

霍维斯的书评是他最后一次写给哈代的话。霍维斯度完 了暑假回到剑桥大学,学校里空无一人,连他的弟弟查尔斯 也没有回到他所住的地方。秋天即将来临,这是一个令人忧 郁不快的时刻,浓雾常常笼罩着大地,花园中的雏菊低垂着 头。一阵对生活和工作不快、不安的痛苦占据着霍维斯的心, 使得他的医生立刻提高警觉。医生给他找来一名护士,并且 在星期六发了一封电报给查尔斯。查尔斯在星期天赶来,跟 哥哥做了一次长谈。霍维斯认为靠喝酒来对付沮丧已经威胁 到他的工作。他起先很兴奋,不久,情绪就低了下来,三个 小时以后,霍维斯说他不舒服,要进入卧房休息。查尔斯在 外面房间写东西,一会儿他听到一种起先不知道是什么的声 音,他进入卧房,发现霍维斯躺在流满了鲜血的**。他立 刻奔出去派人找医生,又立刻回到卧房。霍维斯躺在**, 血继续流着,但是他还可以说话,他说:“死比活着要好, 把我的敬爱献给母亲。”这时候,查尔斯才明白霍维斯做了 早就想做的事——自杀。医生赶到,证实霍维斯用剃刀割断了自己的喉咙。霍维斯死了。第二天经过调查询问以后,陪审团裁定为“因一时的精神错乱而自杀死亡”。

哈代的这位良师益友在星期天去世,而他在这一天走路 去一个地方赶秋天的市场大集会。这个集会也写进了《远离 尘嚣》里面。两天后,他才获悉霍维斯去世的噩耗。哈代并 没有参加葬礼,而是在葬礼后到霍维斯的墓前默哀沉思。

哈代回想起之前到剑桥大学去看霍维斯的情形,使他内 心更为哀恸不已,他在叙述这次相聚情形的记事上面,加上 了“他最后的微笑”这几个字。

除掉上面这几点之外,哈代几乎再也没有提到霍维斯, 其他有关霍维斯的一切,都深埋在他内心里,他永远不会忘 记他的这位益友兼良师。

霍维斯的死,对哈代的作品很有影响。到这个时候为止《,远 离尘嚣》虽然已经比以前的小说更有深度,但也只是斯蒂芬暗 示所要的东西的混合,书中前面部分芭丝谢芭和奥克求爱的情 形,都是哈代以前小说中男女主角关系的翻版,只是写得比较 成熟而已,也是以传统喜剧的手法来处理鲁钝、单纯的求爱者 和任性多变的女主角之间的情形。

霍维斯的死对于哈代的影响还不止于《远离尘嚣》这部 小说。虽然这部小说因霍维斯的死而增加了悲剧的味道,但 是结尾还是快乐的,可是在哈代以后的小说里,结尾就没有 这么好了。小说中的男主角都一再地遭受挫败和痛苦,而以 悲剧收场,甚至责备上帝不该让他到这个世界上来。这些男主角的死亡,虽然不像霍维斯那样明显的是自杀,但都是一种自我毁灭。

哈代在暗示真实的生活中命运更会捉弄人。这可以从霍 维斯的悲剧命运得到证明。总而言之,自霍维斯死后,哈代 在小说中所写的男人,没有一个不受到命运的伤害。在每一 个转折点上,哈代总是毫不犹豫地让命运和男主角作对。即 使有时候男主角的挫败可以归结于他们的贫乏、愚蠢或选择 的轻率,但是哈代一定会再弄些巧合、出乎意料的事以及无 法抵抗命运的情况,使得结局只有悲惨可怕,而无欢乐可言。 他之所以要这样写,是因为他现在深信在真实生活中确实会 发生这样的事情,而且是极度悲惨的。不论是不是因为他那 忧郁的本性使他容易产生这种倾向,但是可以说自从霍维斯 去世以后,哈代就变成一位能够写出程度极深的悲剧作品的 作家,一位人类的真实不幸的叙述者。

在霍维斯下葬以后没几天,就有这么一件事降临在哈代 的身上,他接到了斯蒂芬寄来的第二封信。在哈代成为作家 的进步方面,斯蒂芬比任何人的帮助都大。而更为巧合与讽 刺的是斯蒂芬和霍维斯是同年,霍维斯想做的任何事情都告 失败,而他都成功了;霍维斯没有得到剑桥大学的数学学位, 而他得到了。斯蒂芬很快就成为《星期六评论》的高级撰稿 人之一,论述各式各样的题目,从大学划船比赛到现代的形 而上学。他娶了大作家萨克雷的幼女为妻。他是伦敦前进思 想的著名领袖。他的一切都极为成功。在他的光辉之下,霍维斯就好像是一支黯淡的蜡烛,而现在这支蜡烛已经熄掉了。

哈代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和斯蒂芬见过面,但已经深为斯蒂芬的思想所吸引。 后来哈代写了一首十四行诗,把斯蒂芬的为人和斯蒂芬所攀登过的著名的阿尔卑斯山相比较,形容斯蒂芬像那座山 一样,外表峻峭、崎岖、不讨人喜欢,但是在古怪而有趣的 幽暗之中,却发出深入人心的热烈光芒。斯蒂芬的女儿伍尔 芙在文章中指出哈代的这首诗是对她父亲最真实而最具有想 象力的描写。

斯蒂芬这位具有多方面才华而又常常互相矛盾的人,对 哈代产生了最大的影响。斯蒂芬对编辑的责任持有与哈代所 遇到的人不同的看法。他不是提出一些概略的意见就算了, 他看一份稿子,都是从头到尾看下去,在稿子的边缘,写下 哪句应该怎样修改;尤其会从全书的架构来看,指出哪一段 文章应该改短或完全删除。他和作者打交道非常干脆,使作 者能够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在接到了哈代《远离尘嚣》的 前一部分稿子后,就立刻回信给哈代,确定了这篇小说连载 的合约。哈代因此能够充满信心的继续写下去。

乡间的环境几乎影响到这本小说的每一个句子,甚至影 响到遣词用字。哈代对自然情况观察入微,并且以特殊的字 眼把他对日落、暴风雨等的感受记了下来,然后转用在他的 小说里。因此,哈代这本小说最特殊、杰出的地方就是充满 了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每描写一段,都比前面一段更精彩。

在哈代以前的书中,常常以人和自然的关系,形成故事的转折点,透露出人物的性格,而在这本书中,他更以人和自然的关系,显示出书中人物之间情感的转移。 哈代这种描写,使得他自童年就熟悉的人和地方,在他的笔下都栩栩如生,因此也就需要一位强有力的编辑,给他 注意有没有描写得太过分的地方,而斯蒂芬正是合适的人选。 斯蒂芬不但有这种才能,可以看出哪些地方应该紧缩,而且 可以指出某些地方虽然写得很好,但是为了全书的进展,而 不能不有所删减。

跟哈代以前的小说相比,这本小说显出惊人的成熟,结 构坚实,发展流畅而稳定,这可能是斯蒂芬指导之功。他把 哈代交给他的丰富而有诗意的材料加以调理,却不失原来的 完整和力量。

《远离尘嚣》的写作,显示哈代需要一个有训练而又了 解他的人的指导,以补助他自我教育的不足。此外,正如他 以后写信告诉斯蒂芬的,他也需要住在接近他所要写的事物 的附近。由于在真实生活中他太接近他所要写的事物,他不 需要任何文学上的典范,他所需要的材料,除了他以前听到 的故事,就是在现实生活中自己仔细观察、研究而得来的。

12 月,哈代终于和斯蒂芬见了面,并且被引介到一个 他以前没有接触过的知识分子的世界里。

圣诞节的前几天,哈代到斯蒂芬的新居去拜访,斯蒂芬 在门口迎接他,并且用力拉住一只狂吠的大狗。斯蒂芬高高瘦瘦的身形以及发光的红头发,会让许多初见到他的人大吃一惊。当斯蒂芬喝叫那条大狗的时候,哈代发现这条狗的名字居然是叫特洛伊,不禁脱口说道:“这不就是我书中主角 的名字吗?”

斯蒂芬幽默地回答说:“我不认为我的特洛伊会因为名 字的巧合而觉得不高兴。”

斯蒂芬告诉哈代他之所以选择这幢附近道路还没有铺好 的房子,是因为这幢房子接近他童年游玩的田野。这一点很 令哈代感动。两个人都喜欢沉湎于往事,很明显这是使他们 两个人关系接近的一项因素。

在斯蒂芬的邀请之下,哈代在第二天又去与他共进晚餐, 并且会见了斯蒂芬夫人和她的姐姐安·萨克雷。前不久,另 外两位年轻作家戈斯和史蒂文森,曾经在同样的情形下遭遇 到不知如何是好的窘境,因为整个晚上,斯蒂芬夫妇都一言 不发,只有健谈的安高谈阔论,使斯蒂芬偶尔发出不满的哼 声,两位年轻客人忍不住地傻笑。斯蒂芬这次并没有这样对 待哈代,哈代虽然和两位女士谈论戴维和所罗王的故事,并 且自然而然地赞扬他小时候所接受的《圣经》的观点,斯蒂 芬却温和地加入了谈话。

有关这本新小说的每一件事情,似乎都使哈代进入到另 一个世界。《康希尔杂志》上面主要的开头部分,就印着《远 离尘嚣》的第一期连载,而且插图绘得很好。生长在乡下环 境里的女孩子能够像翠菲娜一样逃出残酷的劳苦就已经很不错了,哈代当然认为伦敦的这位插画家必定是男人,结果却发现给他小说绘插图的竟然是一名妇女,而且绘得极富有他家乡的味道。在一个社会中,妇女能够以同等地位和男人竞 争,对哈代来说真是一件新鲜事情。

不出几天,哈代又碰到一件令他惊奇的事。1874 年年初,《观察杂志》的评论竟然认为《远离尘嚣》是女作家爱莉奥 特写的。“其中一段描写以星为伴的情形,是那么深入而富 有诗意,毫无疑问是这位女作家写的。”这样的说法,使得 哈代既觉得是一项赞誉,但也感到不满。哈代这本小说不但 在英国获得成功,而且畅销美国。

《远离尘嚣》的大概内容是:威斯伯里是个被时间遗忘 的村落。住茅屋、以牧羊为生的村民们,外表上和他们四个 世纪前的祖先没什么两样。任何小事都会闹得沸沸扬扬,拆 一间棚子就算是了不得的事儿,把水井改成水泵在威斯伯里 简直就是一场大革命。但自从芭丝谢芭·埃弗登来到这儿, 还成了庄主,这种平静的日子便一去不复返了……“远离尘嚣”这个书名出自托马斯·格雷的诗作《墓园 挽歌》,表达了哈代想远离工业文明的理想,而小说中的主 人公们的爱恨情仇和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实在不是一个远离 尘嚣的穷乡僻壤中应该发生的事情。在工业文明的侵蚀之下 没有人可以真正远离尘嚣。从这部小说中可以看到哈代的悲观主义宿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