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好事不嫌多,坏事不嫌少。这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其实却是不科学。在医学中,有一种生物“波峰型曲线”,它是现实生活和科学中较为常见的曲线。它表示某种事物如果达到了某一“点”,就是理想的状态。而过犹不及说的就是如果超过了这“点”,情况也不会越来越好。简而言之,太少,不会成功;太多,对成功不利,而最关键的就是找出“刚刚好”的那个“点”。
举一个最显而易见的例子——吃饭。如果吃得太少,人会瘦;如果吃得太多,人会胖。而无论是胖还是瘦,都会引发多种健康问题。吃适量的食物才会达到最理想的健康状态,“吃饭八分饱”是传统中医的一种说法。吃药也是如此,药量太多会引发副作用,药量太少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分量刚刚好,才会产生良好的药效。人体内上百种生物分子的运动过程都可以用“波峰型曲线”来解释。
爸爸育儿的波峰曲线在“忧患程度”和“效果”对比上也适用。最适当的忧患意识会使我们对孩子持有正确的态度。而忧患程度不足,会使我们产生没有兴趣、疏离、冷漠的态度,我们会觉得时间还有很多,明天再照顾孩子也来得及。
怎样把握好这个度呢?我觉得彼得·伯尔的建议很有价值:“《圣经》中有我想给爸爸们的最好的意见,即‘别让孩子生气’。假如你为孩子做得少,甚至忽视他们,孩子会生气;假如你为孩子做得多,总想控制孩子或对孩子唠叨,也会使孩子生气。所以,我觉得为了达到平衡,‘别让孩子生气’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