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人的收留(1 / 1)

奥地利女王玛丽娅·特蕾莎继承了哈布斯堡的家族传统,很有音乐和戏剧天分。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她却也要为奥地利的生存而努力。奥地利周围的列强,一个个都虎视眈眈,随时准备挑起事端,发动战争。因此,特蕾莎唯有以百倍的勤奋、坚定的信念去迎接挑战。因此,她不能像以前的君王一样花许多钱在音乐上,但她却极力邀请一流的艺术家到维也纳,在音乐学院教书,并在宫廷演出。

奥地利的贵族和显要都以王室为榜样,竞相成立乐队,而且乐队都具有非常高的水平。

从1750年起,奥地利的中产阶级也开始对音乐感兴趣,他们效法“巴黎音乐会风潮”的模式,成立了公众音乐会,不久就风靡全国。

海顿虽然在维也纳生活了十年,但他的生活圈子非常狭窄。昔日他那美妙的歌喉也已经失去了,他所接受的教育又不足以担任任何一种乐师职位。他衣衫褴褛,外表不吸引人,因为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不太适应外面的世界,举止害羞而笨拙。

这样一个穷困的年轻人能做什么?他不敢妄想他的父母能帮他。或许他应该遵从母亲的期望,去担任天主教的圣职。尽管海顿天生就有虔诚的信仰,他却从未考虑过成为一个教士。

海顿希望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真正的作曲家,而不是一个普通的乐手——一个在豪门里听候主人使唤、演奏主人喜欢的室内乐的乐手。那只会浪费他的时间,使他无法达到他渴望的艺术成就。但是,海顿也非常明白,对于他要走的音乐之路而言,他现在的基础是多么不牢固。他需要一位好的乐理老师,或者至少要有充足的时间去练习。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条路:以零星的音乐工作来养活自己,然后用剩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积累音乐知识。这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路,一条穷困的路,但却能引导他达到最终的目的。

这位年轻的音乐家在离开圣史蒂芬教堂的那天晚上,甚至不知道晚上要去哪里过夜。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些好心人,尽管这些人的境况也不比海顿好多少。

海顿在寒冷的街头徘徊时,意外地碰到了约翰·斯班格勒,他是教堂的歌手兼音乐教师,靠着一份微薄的薪俸生活。虽然斯班格勒和海顿并不很熟悉,当他知道海顿的遭遇后,还是立即邀请海顿到他家去住。斯班格勒在维也纳的集市租了一处小阁楼,和他的太太及一个九个月大的男孩住在那里。

幸亏有了斯班格勒的收留,海顿才不至于流落街头。

整个冬天,海顿都寄居在斯班格勒的家里。为了生活,海顿逐渐和社会有了接触,他在舞会上演奏,为各种乐器谱曲,他以极低廉的学费收学生。他也参加小夜曲的演奏。

像意大利人一样,奥地利人非常喜欢晚上的露天音乐会,所以海顿抓住了这个大好机会,不但赚了一些钱,也吸取了很多民俗音乐的养分。这种音乐也是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等人的灵感来源。

在这种情形下,海顿熬过了冬天。到了春天,海顿知道,是离开的时候了。在斯班格勒狭小的阁楼里,他无法专注地进行练习。还有,斯班格勒的太太又怀孕了,等小孩出生以后,这里就会更拥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