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鸿一瞥土耳其(1 / 1)

一、女人味的城市——安塔利亚

经过两个晚上加一个白天的旅行,飞机终于在我们的目的地——安塔利亚降落了。出了机场,一个娇小的城市悄然露出它的俏脸。

天空是那样的蓝,那样的高远,海风清爽拂面,凉凉的,柔柔的,像女人的手。

放下行李就在街上逛,没有高楼,只是三四层的小洋楼,建筑的基调带着暖色,是米黄,也稍带粉红。市中心的广场,一面临海。海平静极了,蓝缎子般地轻柔,阳光下泛着宝石般的光辉。海湾下许多黄色的小屋,就像孩子搭的积木,稚拙中现出古朴。海湾对面,一溜灰色的山脉,雾岚轻纱般地裹在山腰,山下依约可见沙滩,沙滩上边则是一排排整齐的白色楼房,像是一排排飒爽英姿的小青年。

一堵疑是城墙废墟的建筑物不合时宜地耸立在广场的一侧,面向大海,与之相对的,有两座古老建筑,一座是清真寺,有着宝盖式的顶;一座是城堡,峭立孤耸。广场中心是一座骑着高头大马的英雄雕像,从装束上看,应是近代土耳其的某位领袖,有意思的是广场近街道处,有一尊波斯皇帝米流士的雕像,历史记载公元前5世纪这位皇帝带着军队来到过这里。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精美与残缺在这面海湾,在这座广场,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有轨电动小火车开过来了,在广场停下,人们有序地上下。如此袖珍的有轨电动小火车,真像玩具,它丁零零地响着,为这座古老的城市增添着童心与活力。

年轻的妈妈领着小女孩在广场上玩,悠闲,轻松,小女孩漂亮极了。小李——我们伙伴中的一员,情不自禁地走过去,想与孩子合影,妈妈微笑的眼光明白地示意:好的。于是,我们都过去了。小狗过来了,亲热摇着尾巴,擦着我们的裤管,温顺地任由我们抚摸。城市中有专门供它喝水的水龙头,小狗发现了,跑过去,舔着小罐盛的水,幸福地品味着,晃着脑袋。小万特别喜欢狗,这狗也通人性似的,眼睛总是望着她,跟着她。

温馨、亲和,弥漫着这座城市,让人脚步放慢,眼光放亮,心胸放宽,情感放柔。

我们住的是一座家庭旅馆。天蒙蒙亮,传来一种声音,悠长,婉转,亲和,美妙,像是咏歌声,又像是呼唤声,一会,院中的狗也跟着唱起来了。与我同住一室的小李忙将声音录了下来。我们在安塔利亚住了四天,每天早晨都有这样的声音,头一天还有点恐怖,后来就觉得有味道了。这是从教堂宣礼塔上发出的声音。

安塔利亚街上到处是水果摊,特别诱人的是石榴,碗那样大,裂开的石榴露出红色的颗粒,晶莹剔透。这样的水果摊上必有现榨的石榴汁,玻璃缸内的石榴汁红色,透明,透亮。饮上一杯,那种甜、那种酸、那种香、那种爽,叫人说不上来。余香满口,我咂巴着嘴,在品味。水果摊上的女老板望着我笑了,她可能觉得我的表情很滑稽;她穿着粉色的衣服,脸圆圆的,红红的,我忽然觉得她真像石榴。其实,也何止这位女老板像石榴,我觉得这整个城市弥漫的就是这种石榴味——女人味。

安塔利亚是座非常感性的城市,在安塔利亚的几天,可以说每天在享受着感觉的大餐。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触觉的,当然最让人难忘的是味觉的。那天傍晚,从大学开完会回旅店,路过大排档,眼睛为琳琅满目的食品吸引住了,大大小小的鱼,形状各异,裹在冰凌中,银光闪闪;各种青菜,或鲜绿如滴,或脆白胜玉。正是吃饭时分,大家说,就在这吃吧。点上这鲜鱼,点上这蔬菜,再要上几杯啤酒,我们这顿街头盛宴,直吃到华灯初上。侍者问:吃得怎么样?我们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说:wonderful!

安塔利亚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在东罗马帝国时期与奥斯曼帝国时期为东地中海的重要港口。离开此座城市的前一天,安塔利亚大学教授Enver Guner领我们去参观东罗马帝国留下的一处古迹,这是一座宫城的遗迹,举目望去,尽是断残的罗马柱,或纵或横,整整齐齐地支撑着一个个几何形;地面到处是废弃的断石,其中有很好看的爱奥尼亚式柱头;一条约三四米宽的水道在宫殿的一侧,依稀可见当年模样。据说公元前7世纪特洛伊战争后,希腊人最先来到这里建城,随后,波斯人、亚历山大大帝、奥斯曼皇帝相继成为该城的主人。我在想象中复原着当年的生活情景:崇闳华丽的宫殿,精美绝伦的雕塑,罗马贵族出入着宫殿,一个个气宇轩昂,剑佩鲜亮;美丽的女人被侍女搀扶着从浴池出来,娇喘微微,笑容可掬,衣袍曳地,香风袭人……流连忘返,思接千载,Enver Guner说:走吧,还有一处——罗马剧场。

离开安塔利亚的当天清晨,小张、小江说,这城市的海湾太美了,我们再去欣赏一下吧。我说好。浴着爽风,踏着晨月,我们来到了海湾。海特别静谧,特别蓝。一会,天边亮了,露出红霞,远山变成浅灰,进而变得透明,而海水中则闪烁着一道道银色的、金色的光。阳光投射到我们身上,我们全成了金人。欢笑骤然而起,大家举起相机,胡乱地拍,拍人,拍海,拍山,拍港湾,拍教堂,拍城堡,拍街道——全是美景。

再见,安塔利亚,你的甜美,你的精致,你的沧桑!

二、棉花堡——冰清玉洁的世界

我们的旅游开始了。第一站说是去棉花堡。这名字太普通,棉花那是再寻常不过的农村风物了。然而当我们的车接近棉花堡时全惊呆了:一座不高的山,白皑皑地在阳光下闪着银光,而它的四周全是青山。远眺棉花堡,疑似天上的一朵云飘然跌落在地面上。

车停在棉花堡的山脚下。棉花堡下是一面湖,这是从棉花堡上流下的水积聚的一面湖,湖水清亮,将棉花堡银白色的山脊映在水中,上下对称,分外好看。水面上,有好些鸭子在嬉戏,在浮游。

沿着湖,缓缓地走了一圈,细细地俯察这面湖,近岸处能见到水底,水底是白色的。奇怪,碧琉璃似的湖竟然没有一根水草,也未见到鱼。原来,这水含有碳酸钙,碳酸钙沉淀在水底,就形成了白底。这含有碳酸钙的水,自然不适宜于水草与鱼儿生活了。水流下去了,积成一面面的小湖,为水漫过的山头则露了出来,成了这棉花堡。喀斯特地形中有溶洞,溶洞中就有白皑皑、亮晶晶的石棉花,它们形成的原理是一样的,只是露天的石棉花极为罕见。

棉花堡是要多角度欣赏的,远眺、仰望毕,我们的车绕过一个大圈爬上了山,来到棉花堡的山顶。景区与非景区用一条水沟隔开。景区是白皑皑的山坡,非景区就是普通的地面了。一些游客坐在水沟边,任流水摩挲着双脚。有些游客则在白棉花似的坡面小心地行走。

我们脱了鞋,越过水沟,赤脚踩在白色的坡面上,坡面上有些地方有细流漫过,水下清晰地现出波浪形的鳞片,那是细流的痕迹。不扎人的,走在上面,脚痒酥酥的,别有一番滋味。我特别喜欢这细流的创造,别看它外观上柔得就像这细流,然而它坚硬如同钢铁。岂止是以柔克刚,还有这以柔塑刚,以柔造刚。立在水中,我掏出相机,对准焦距,将这景细心地拍下来。

坡面低洼处形成一面面湖,这湖映着蓝天、衬着白坡,显得格外的澄碧,格处的晶亮,仿佛这湖盛的不是水,而是整块的蓝宝石。站在浅浅的湖水中,小心地戏弄着水花,我与小李兴奋地相互拍着照片。那天,我恰好戴顶红色的旅游帽,蓝天、白坡、碧水、红帽,小李按着快门,兴奋地说:色彩美极了!

我们一行人终于在一面坡上聚集了,大家胡乱躺着,请别的旅客为我们拍合影。这也许是我们生平最浪漫的合影了。不知情者肯定讶异:这是冰山啊!冰山上,能打赤脚,能躺着睡着吗?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疯子还是仙人?我们自我感觉做了一回神仙,尽情地陶醉着。

离开棉花堡时,发现一弯月亮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挂在天上。而大地依然光亮,这景色让人感到有几分怪异!我忽然想到广寒宫,广寒宫应该有棉花堡这样的景色吧,冰清而玉洁,当然它也不应该冷。

棉花堡——冰清玉洁的世界。有幸在这世界徜徉一番,也不枉来人世走一遭了。

三、爱琴海——爱神和战神共同谱曲的神话

经过土耳其名城伊兹密尔,然而没有去城区游览,一整天参观的全是古迹。说是古迹,其实就是废墟。

罗马人爱洗澡,到处可见浴场遗址。可不,这里又有一座。浴场大门虽残破却不失雄伟,走进去,仍然能看到宽阔的浴场,还有长廊。罗马人是将浴场看成社交场所的,他们在浴场与朋友见面,与情人相聚,谈政治,论文艺,议时事,什么都可以。

罗马人爱读书。从浴场走过,发现一座门楼保存得比较完好的建筑,导游说,这是图书馆。大概有五六层楼高,罗马式的立柱高高地耸起,宣示着知识至上箴言。特别有意思的是,这图书馆的对面一排低矮的建筑,一间间小屋连成一片,那是妓院。罗马贵族们往往是在图书馆看一阵书后则来妓院寻欢作乐。

罗马人爱看演出,因此剧场很多,我们在安塔利亚参观了一座罗马剧场,在这儿参观的就不止一座了。罗马剧场的风格差不多,均为露天、圆形或扇形,中间为演出场地,场地一面对着后台,为演员或野兽出场和退场休息或准备的场所,一面则为观众席。顺着山坡筑成一层层的看台,与现代的体育场很相似。看台是用大石块垒起来的,年深月久,有些剥蚀了。坐在这看台上,想象着角斗士与野兽的肉搏:殷红的血喷涌而出,看台上响起惊天动地的欢呼声。

正凝想着,看见一对青年男女走进剧场来照婚纱照。新娘披着白色的婚纱,新郎穿着白色的西装。他们在剧场做着种种亲密的动作,拉手,接吻。我们一行人中除我外均是年轻人,他们欣喜地欢呼着,将这对新人拍了下来。我在想,如果不是现在而是罗马时代,这男青年也许是看台上的贵族,也许是场中的角斗士。那场景就完全不同了,祝福你们,新娘与新郎!

罗马人笃信神灵。信各种各样的神,因此也就有供奉各种神灵的庙。其中有供奉特洛伊战争中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的庙。这伊兹密尔据说是荷马史诗的作者荷马生活过的地方,也据说描绘特洛伊战争的史诗《伊利亚特》就创作于此,既然这样,这伊兹密尔想必还应有更多的特洛伊战争英雄的神庙,只是我们没有时间去寻访了。

经过一座又一座凯旋门,全是残破的。立在我面前的这一座只留下拱顶了,拱顶的两侧的支撑墙只是断垣。如此一路,全是在废墟中观光,思考,流连,仿佛回到了荷马的时代,又从荷马时代来到东罗马时代、奥斯曼时代……人整个地有些恍惚,耳旁全是战马嘶鸣,呐喊,而眼前晃动的则是旌旗、剑戟、英雄、美女、鲜血、鲜花……历史驾着战车碾着生命在前进。

晚上,我们住进爱琴海滨的一座五星级酒店。天色还早,放下行李,我与小李就去海滨了。青山碧水映衬着棕榈树下宽阔的海滨大道,爱琴海泛起微澜拍打着长长的海堤,凤尾、银箭等鱼类频频跃出水面,一群群海鸥飞掠于浪花之间,水天相接,景色美不胜收。这不是一般的海呀,是鼎鼎大名的爱琴海。虽然不是夏天,我还是想更多地与爱琴海亲热,于是,用手试试温度,还好,不凉。我兴奋地脱下衣服,与海水全方位地嬉戏了。

海滨有一浮桥伸进海水,小李走到桥尽头,拍起照片来。一会,我们一行人中的其他几位女士也来了,她们的到来,让夜幕将临的爱琴海充满着欢声笑语。照片大家使劲地拍,效果如何,全不管了,因为它是爱琴海。

云较厚,太阳在云层中挣扎,时而露出脸来,时而又被云盖住,海水一会儿明,一会儿暗。过了一会儿,太阳终于沉进了海水,海面变得黑乎乎的,面目有些狰狞可怖了。我早已穿好衣服,坐在海滨的椅子上,望着远方。海的对面,应是希腊了。当年特洛伊国的王子巴里斯拐走了希腊的王后海伦,也许就在这儿上的岸,而希腊从海的对岸组织起联军,开着战船,朝着此方向杀了过来。海风起来,远处涌起了高浪,恍惚中,我似真的发现了希腊联军的战船。

爱琴海,这爱神与战神共同谱曲的神话,你给我最大的感悟则是美的魅力。特洛伊战争引发不就因为海伦的美丽吗?而海伦真的那样美丽、那样有魅力吗?故事的基础到底成不成立?我迷惑了。

四、伊斯坦布尔——横跨欧亚两界的宝地

导游说,汽车就要进入伊斯坦布尔了。我们也就早早地做好了精神准备,眼睛盯着车窗,不愿放过一处景观。汽车进入市区了,一座座清真寺扑面而来,土耳其的清真寺最有特点的是它的尖塔,名为宣礼塔,尖塔在我们的眼前不断地闪过。

进入市区较深了,一会儿,汽车驶上一座凌空高架的桥,桥下是深蓝色的海水,导游说,刚才我们在亚洲,现在我们进入欧洲了。桥下是博斯普鲁斯海峡。我非常想多看一会儿,然而,也是一闪而过。

第二天一早,我们去参观索菲亚大教堂。我们来得并不晚,然而门前已排成了长队。好在等的时间不长。走进教堂的第一感觉,就是厅真大,教堂的圆顶高60米,相当于20层楼高,大厅顶上及四周均有各式各样的图案,其中有两件为伊斯兰文字的书法作品,黑色底板衬托金色的文字,特别夺目。二楼与一楼的连接不是楼梯,而是铺着卵石的甬道,墙面是粗糙的石头,显得特别的古朴。

索菲亚原是基督教教堂,在奥斯曼帝国将东罗马灭掉后,这基督教教堂就给改成伊斯兰教的清真寺了。基督教的装饰基本上都被涂盖,直到后来此教堂改成博物馆,这被涂盖的基督教装饰才露出它的真容。在二楼我们看到一些马赛克装饰画,画的是耶稣、圣母玛利亚。这些就是当年的作品。马赛克镶嵌画是用碎的彩色玻璃镶嵌而成的,在当年的欧洲是一种先进的工艺技术。

建筑如人有它的命运。330年,雄才大略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将罗马帝国的首都从罗马迁到拜占庭,将该地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一世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476年,罗马一分为二,东罗马首都设在君士坦丁堡。532-537年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修建索菲亚大教堂。此时东罗马帝国达到全盛时期,索菲亚教堂经不断修饰,美轮美奂,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美丽、最宏伟的建筑之一。

然而,接下来的岁月,东罗马帝国就不行了,十字军的东征、塞尔柱突厥族、阿拉伯族不断入侵、骚扰,东罗马帝国给弄得风雨飘摇,只剩一口气了。1453年,奥斯曼国王穆罕默德率领20万大军包围君士坦丁堡,他在地中海的战舰上望着索菲亚大教堂的巨大拱顶对臣下说,一定要血战君士坦丁堡,要将教堂变成世界伊斯兰圣殿的中心。公元1453年,穆罕默德终于走进了朝思暮想的大教堂。他下令将豪华的罗马宫殿艺术珍品化为灰烬,将大教堂改为清真寺,并在周围修建了4个高大的清真寺尖塔,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大教堂的面貌。不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并将其更名为伊斯坦布尔。

1935年,土耳其政府决定将索菲亚大教堂变为一座博物馆,直到此时,索菲亚才与宗教脱离了关系。清理索菲亚的历史,作为基督教教堂916年,作为清真寺481年,合起来长达1397年。在世界上,一寺而先后成为两大宗教的传教场所,似乎并不多。悠悠岁月,岁月悠悠。当年首建教堂的查士丁尼一世、改教堂为清真寺的穆罕默德二世早已灰飞烟灭,然而索菲亚依然还在。我们庆幸索菲亚没有在战火中毁灭,感叹历史的沧海桑田。抚今追昔,睹物思人,心潮澎湃。寺犹如此,人何以堪!

索菲亚是一部厚厚的历史书,一部厚厚的哲学书,也是一部厚厚的艺术大典。它值得所有的人去读。伊斯坦布尔可看的东西太多了,唯一不能不看的名胜只有索菲亚大教堂。

索菲亚大教堂对面也有一座教堂,规模较索菲亚要小,但外观要较索菲亚漂亮,它就是蓝色清真寺。蓝色清真寺是回教世界最优秀的建筑师锡南的得意弟子Mehmet Aga的作品,也是伊斯坦布尔最重要的建筑之一。蓝色清真寺(Blue Mosque)其实是通称,得名于伊兹尼蓝磁砖的光彩,它真正的名称应该是素檀何密清真寺(Sultanahmet Camii)。

蓝色清真寺大圆顶直径达27.5米,另外还有四个较小的圆顶、三十个更小的圆顶,大圆小圆煞是好看。清真寺不可或缺的尖塔即宣礼塔,蓝色清真寺当然也有,高43米,而且有六根。据说最高规格的清真寺也只能拥有四根,麦加的清真寺就是如此。蓝色清真寺兴建时,建筑师听到素檀何密一世“黄金的”的命令,没想到“黄金的”和“六根的”音很近,结果蓝色清真寺就逾矩有了六根尖塔。这下算是惹祸了,麦加提出激烈批评。土耳其政府为了息事宁人,出钱给麦加的清真寺加了两根尖塔。

参观蓝色清真寺,我们算是领教了伊斯兰教的奢华。进入教堂大厅,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参观,因为核心地方摆放着珍贵的宝石。大红的地毯将地板铺得严严实实。向上仰望,触目处皆是美丽的装饰,璀璨光华。也许因为刚参观过了索菲亚,较之索菲亚教堂,蓝色清真寺的历史文化要浅得多,我们的兴趣也就不太大,匆匆浏览一番,就离开了。看来,对于历史名胜,外观漂亮与否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的是它的历史是否悠久,意蕴是否丰富,关系的历史事件是否重大。所有这一切,不要说蓝色清真寺,全世界所有的宗教性建筑也少有能与索菲亚大教堂竞争的。

下一个节目就是购物了。土耳其是购物的天堂,不能空手而归啊。我们先去超市,购了著名的土耳其咖啡、红茶、小毛毯,等等,然后去著名的“大巴扎”寻找各自的宝物。我的目的很明确:购一条土耳其地毯。啊,巴扎的地毯店真不少,门口悬着一条条地毯,色彩绚丽,是很好的广告。走了第一家店,地毯质量真不错,但价钱还不下来,有些遗憾地离开了。接着走了第二家、第三家,均没有看见中意的,最后拐进一个小巷,在一个地下室发现了一家地毯店,店主是一位青年,他的地毯全是自家织的。不算贵,也能砍价,原价八百土耳其元的地毯我给四百土耳其元硬砍下来了。交易成了,我高兴,店主也高兴,我们一起合影留念,这个时候我们谈起中国与土耳其的友谊来了。

在伊斯坦布尔最后一天下午,我们这一行人兵分两路,小张他们去参观王宫,我与小李则决定去参观博斯普鲁斯海峡。那天傍晚车进伊斯坦布尔过海峡的情景太震撼了。在王宫附近坐上有轨电车,十几分钟,我们就来到了博斯普鲁斯,这天天气不是太好,雾气很大,海峡对岸看得不是很清楚,但那座跨越海峡的悬索桥却很清晰。有风,海浪在汹涌着,有轮船在海峡行驶着。海峡是欧亚大陆的分界线,我们现在这边是亚洲,对岸是欧洲,前几日我们正是从海峡对岸过来的,不知道过的是不是这座博斯普鲁斯大桥。海峡两端一端连着黑海,一端连着马尔马拉海。当年东罗马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做最后的较量,东罗马海峡的此方筑了一座城堡,而奥斯曼则在对岸也筑了一座城堡,敌对两国隔峡对峙,历经了多少风雨,而今古堡遗迹尚存,但完全是另一番风味了。鳞次栉比的新式楼房与旧建筑、古城堡编织在一起,交相辉映,既见历史悠久,又见现实繁荣。

晚上,我们离开伊斯坦布尔,在飞机上,下望伊斯坦布尔,一大片灯光,不见边际。再见了,伊斯坦布尔;再见了,土耳其!虽然只是惊鸿一瞥,却是心动神移。希望有机会再来拜访你,细细地品味你,不是惊鸿一瞥,而是沉潜涵咏。

2012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