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路演,是项目方就整体项目运作与投资人进行有效沟通的互动过程。目前从形式上一般分为线下和线上两种类型。

(一)线下路演

线下路演,目前主要有四种模式。

一是精准度私密度最高的一对一模式。从投递创业计划书,到被投资机构代表约谈,至投资人受邀参观企业深度沟通,到投资机构邀约创始人至投资办公室拷问,这种模式以一对一、私密性、节奏强为代表,尤其是优质项目,更是快马加鞭、三步合一步快速促成项目的成交。

二是精准度私密度较高的私董会模式。三五联投的基金或偏好一致的垂直细分行业的机构,将精挑细选的项目组织起来,类似于私董会一般,结合不同的基金投向侧重点,由合伙人、投资总监级发问,问题往往非常尖锐,从业务进展、市场开拓方式、成本结构、资本结构到配偶是否支持创业,不一而同。当然,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一般有机会上会的案子,质量都非常的高,被投的概率非常大。这种圈子,非圈内浸**多年的投资人和创业者不得而入。而这种形式也往往以桥牌俱乐部、高尔夫俱乐部、户外俱乐部、投资俱乐部的形式呈现,私密而高端。

三是由政府部门、知名机构或平台线下组织的项目路演会或专场路演会。随着各地招商热情一路高涨和孵化器的密集涌现,当地政府或科技部门、当地机构也会定期组织一系列的项目路演,有的孵化器也冠之为毕业季。这种情形下的项目演示,相较而言,有机构背景或机构托管运营的孵化器承办的更有优势,因为大家都在同一个圈子里,硬伤太过明显的一般也不会拿出来,所以相当于提前过了一遍筛子。而在路演准备、路演形式方面大多也会做一些辅导,所以,创业者在演示项目过程中比较专业,创投双方对频非常的容易,减少了很多沟通成本。

四是带有大赛和推广性质的创业大赛或创业TV秀模式。因为组织的目的不同,所以参会的企业往往目标有三:求名次,有奖金或奖励;求名声,免费的品牌传播;求资金,遇到对路的资金方。这种往往会历经海选和优选环节,所以登台的项目普遍质量较高。例如,一档全媒体创投节目《跃龙门 创客赢》就是对项目层层过筛子并对项目进行辅导和优化,到项目登台亮相时基本都有机构锁定了,创投双方都有极大的收获,所以马太效应显现,越来越多的优质项目和顶级的投资机构聚拢过来。在这种平台上,对创业者而言,名利双收。

(二)线上路演

随着视频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这两年许多项目路演也搬到了线上,之前的QQ群、YY群、电话会议、远程视频路演,现在的微信群路演,但谈到体验和互动还是目前的微信群路演更佳。线上路演时,创业计划书都会被提前发布,在互动时候的语音根本不给创业者以组织、修饰的时间。投资人通过这种直接的干货对撞类似于头脑风暴般,判断出是否跟进这个项目。毕竟创业计划糟糕的项目,群内是万籁俱寂的,只有好的项目才会触动投资人。这时,创业者要学会判断对你感兴趣的投资人,以期转移到线下,继续沟通。这种线上路演还有一对一的模式,比如领路、聚份子;有些还打通了线上线下环节,比如时间拍卖、中国投资人中心等。创业者有机会借用这些知识和问答平台来约见投资人,畅聊项目和答疑解惑。

以上的线下线上两种类型的路演形式都随着跨界、技术、共享等领域的发展而不断的进化更迭,呈现不同的模式。但这些变体最终还是服务于创投双方的高效对接,实现彼此的期望:投融资对接成功!

不管是线下路演还是线上路演,创业者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选择合适的路演平台。是为了推广产品做品牌推广,还是参加创业大赛,或者是参加科技评审,还是针对投资人路演,不要不做区分和筛选的去盲目参加,要结合项目发展的不同阶段来针对性地选择。同时,如果在一些平台上见到了对项目感兴趣的投资机构或投资人,切记不要再在其他的类似平台上多出现和碰面。不同于投资机构的赶会模式(投资机构的项目源渠道之一),创业者如果频繁参加项目路演,会打上跑会不专注主业的标签。

第二,准备好路演创业计划书。一般是准备PPT、PDF版的创业计划书和纸板打印的创业计划书(内附名片),这时团队(过往经历、合作分工、股权结构、期权池),商业模式,业务进展,成本结构,融资规划,资金使用计划结合接下来的业务进展、未来三年经营预测、上市计划或退出计划等就要相对细化,坚决摒弃简版、大字、需要人充分联想展开的创业计划书。

第三,做足功课,内部演练。请懂行的投资人或孵化器给予指导,框架和重点要突出;在公司内部进行演练,毕竟在踏入资本市场后,路演就成了创业者的基本功。对于项目路演多与举办方沟通,了解参会投资人的背景和投向,识别真假投资人,选择靠谱投资机构(投资逻辑清晰专业,有投资或孵化案例,有退出案例,业内名声靠谱)。

第四,一把手工程。项目主讲人最好是企业创始人或联合创始人,如果参加创业大赛则可安排形象代言人。但现在大赛的评审创投机构比例增大,还是建议创始人参加,毕竟投资就是投人,投的是以创始人为核心的运营团队。

第五,异议处理。嫌货才是买货人,不要把问题当成挑战,投资人发问或质疑说明投资人对这一部分不是很了解,正是符合好项目的标准之一。大赛评审过程中,许多参赛者把投资人的评审意见当成是质疑和否定,下场之后就走掉了,更是不可取。应该利用信息不对称和误解,拉近与投资人的距离,促进双方的深度了解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