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业资源整合的战略选择
创业者整合资源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经济租金。因此,租金创造机制将会影响资源整合战略的选择。
通常认为,有两种机制会影响企业创造经济租金:一种是资源获取机制,另一种是能力构建机制。
在创业者整合资源的过程中,资源获取机制和能力构建机制同样发挥作用,反映了资源整合活动中的开发性和探索性。创业者在创业之初并非一无所有,他可以以能力构建机制为导向,在资源整合过程中采用开发现有资源的战略;另一方面,随着创业的推进,现有的资源难以满足创业者需要,因此创业者需要做出资源选择判断,获取新的资源,即以资源获取机制为主导,在资源整合过程中采用探索潜在资源的战略。
根据经济租金创造机制可以归结两种不同的创业资源整合战略。
一是资源开发战略。开发战略是在能力构建机制的指导下,对现有资源的利用。
二是资源探索战略。探索战略是在资源获取机制的指导下,对潜在资源的利用。
(二)整合资源战略的具体实现手段
1.资源开发战略:创造性拼凑
创造性拼凑指为解决新问题或利用新机会,整合手头现有的资源行事。
创造性拼凑是通过创新进行价值创造的活动。新的整合需要将资源从原有用途中撤出,整合带来的损失可能多于潜在价值。
但事实上,创作者拼凑的资源通常是被认为没有价值而闲置的冗余资源,或者是用于单一用途没有充分利用的资源,不会带来损失。不仅如此,合理利用创造性拼凑还会促进企业的成长。
研究表明: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创业者可以通过创造性拼凑开发现有资源或者获取新的资源,创造性拼凑体现在物质、人力、技术(即创业投入)、制度规范和顾客五个领域,创业者可以采用平行拼凑和选择拼凑两种方式。平行拼凑是指创业者在每个领域都采用拼凑手段,久而久之容易被定位成标准低、质量次的“拼凑型企业”,丧失了广泛的顾客群,进而阻碍了企业成长。而采用选择拼凑方式的创业者只选择部分领域进行拼凑,随着企业的发展逐渐减少,最后放弃拼凑方式,使企业逐渐走向正规化,满足更广泛的市场需求,因而选择拼凑方式可以促进企业成长。
2.资源探索战略:杠杆作用
杠杆资源是指创业者个人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而人力资本由一般人力资本与特殊人力资本构成。一般人力资本包括个体受教育背景、以往的工作经验及个性品质特征。特殊人力资本包括产业人力资本(与特定产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与创业人力资本(先前的创业经验或创业背景)。发挥资源杠杆效应,创业者能比别人更加延长资源使用时间,更充分地利用别人没有意识到的资源。利用他人或者别的企业的资源来完成自己创业的目的,将一种资源补足另一种资源产生更高的复合价值,利用一种资源获得其他资源。
创业资源整合战略的对比见表4-1。
表4-1 创业资源整合战略对比
案例启示
徐静蕾式的“杜拉拉升职记”
由徐静蕾担任导演的第一部商业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于2010年4月15日在全国正式上映,影片的制作成本仅不到2000万人民币,但之前就已经通过各类商务合作,收回了超过2/3的制作成本,也为徐静蕾创造了自拿起导筒以来最大的商业成功。几年来从商的经历改变了徐静蕾,做杂志积累的广告资源和人脉,帮助《杜拉拉升职记》找到了大量商务合作伙伴,并且她还引入了国外最流行的制作投资方参与票房分红的商业模式,所以徐静蕾才会自信地说,“这是一部不怕商业的电影”。
其实自从2007年以来,徐静蕾每年只出演一部影片,她将大部分时间投入自己创办的电子杂志《开啦》上。但是,渐渐远离大银幕却并没有降低徐静蕾在其追随者中的影响力。相反,在企业界,尤其是互联网行业,徐静蕾拥有大量拥护者。《杜拉拉升职记》的商业成功,徐静蕾在企业界的影响力功不可没。
《杜拉拉升职记》最初的投资人只有徐静蕾和张一白,虽然徐静蕾过去执导的三部电影全部是自己投资,但那都是小成本影片,而现在徐静蕾想将《杜拉拉升职记》打造成一部时尚大片,“这不是几百万元的投资就能做到的”。为了“融资”,徐静蕾和张一白像做创业公司一样,开始为《杜拉拉升职记》寻找投资人。
为了让《杜拉拉升职记》增值,徐静蕾和张一白做了不少营销。首先,徐静蕾和张一白请来了13位世界500强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和高管,作为《杜拉拉升职记》的荣誉编辑,让企业圈开始关注这部电影。之后,徐静蕾又请来了《欲望都市》的造型师派翠西亚·菲尔德(Patricia Field)加盟《杜拉拉升职记》,在时尚圈又进行了一轮营销。
两轮营销下来,徐静蕾和张一白发现,已经有投资人开始找上门来。更重要的是,他们引来了一个重量级的合作伙伴——中影集团,作为《杜拉拉升职记》的投资方之一。中影集团的加入,让《杜拉拉升职记》最终融资成功。
徐静蕾想通过《杜拉拉升职记》尝试这样一种全新的电影制作模式:导演能够在自己拍摄的影片中通过拥有一定的“版权”,以此作为投资,在影片中占有一定比例“股权”,“电影也有知识产权,要保护创作者的知识产权”。
当年创办《开啦》电子杂志,徐静蕾就怀有这样的心思,希望能够通过杂志打通和企业的通道。《开啦》积累的广告资源和人脉,确实帮助《杜拉拉升职记》找到了大量的商务合作伙伴。她说:“因为过去无论做演员还是导演,没有这样的通道,而作杂志却可以接触到大量的广告客户。”
但管理一家真正的公司,这个经历让徐静蕾“迅速成长”。最初创办公司时,徐静蕾发现自己管理剧组的经验完全不能管理公司。“因为剧组是个临时团队,几个月就解散了,大家在那种临时团队里,都会表现出自己的优点。但一个长期的剧组就完全不一样了。”在挑战了自己的极限后,徐静蕾最大的收获是,知道自己到底干不了什么,比如管理公司,“还是交给合适的人去管理吧”,比如看报表,“打死我也看不懂”。
而与“商人”打交道的经验,也让“文艺青年”徐静蕾正在变成一个真正对商业有理解的人。从最初听到一个商业合作机会就觉得特别兴奋,到现在徐静蕾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力,可以分辨出哪个是应该合作的,哪个是不要合作的。徐静蕾甚至一个个分析那些没有谈成的合作,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专业还是人?对于投资,徐静蕾也变得更加审慎,“我需要弄清楚到底要的是什么,是钱还是资源?甚至包括合作伙伴的性格合适不合适”。
徐静蕾被她的商业经历所改变,现在她或许可以尝试用商业去改变电影。你可以把《开啦》电子杂志的经历看作徐静蕾的一次商业课程,而《杜拉拉升职记》是她对此课程的一次“毕业设计”。
在这次商业冒险中,以“创业的精神和创业的模式去拍电影”是对电影行业旧规则的一次创新,虽然未来这种模式能否持续还有待验证,但是徐静蕾至少又在自己的商业课程中增加了一个新的体验。
徐静蕾现在可以随口说出互联网的多种商业模式,用世界500强举例,像企业家一样思考如何用股权激励留住员工,或者怎样与精明的投资人斗智斗勇。虽然徐静蕾仍然说自己是个“没谱的人”,对未来也没什么长远规划,但那个曾经的“文艺青年”正在被“创业者”徐静蕾所取代。
从半路出家开始做演员,到半路出家开始做导演,再到做电子杂志,甚至是用《杜拉拉升职记》创新电影商业模式,徐静蕾堪称是演艺圈和文化圈中跳跃跨度最大的一位艺人。她说自己之所以有这种经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没有太大的野心,所以也就从不惧怕失败。“做不好但也做不坏嘛。”她老是笑呵呵地说出这句口头禅。
但实际上,徐静蕾并不是那么无所谓的超脱,她也承认自己“很事儿”,说“虽然自己写的不怎么地”,但是她从不愿意别人帮她更新博客,只要是她写的东西,哪怕改一个字,她都会特别生气。在文艺圈,徐静蕾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她似乎从未作为演员在这个圈子找到过归属感,相反,她总在这个圈子之外,不断延展自己能力的边界。
资料来源:
才女徐静蕾的创业人生故事![EB/OL].(2010-05-05)[2018-10-19]http://www.qncye.com/2010/0505/50811.html.(节选)
思考与讨论:
1.徐静蕾自身有哪些创业资源?
2.她是怎么获取自身所缺资源的?
3.她的成功有哪些借鉴意义?
拓展活动
头脑风暴
如何利用资源,用别针换别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