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民生发展指数2.0版的指标设计(1 / 1)

原则、思路及结构

(一)指标设计原则

设计一套较为系统、科学,同时又能充分反映各个地区民生发展水平及存在问题的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指标体系构建、指标数据处理、评价指数计算等各个方面。中国民生发展指数指标设计的原则是指构建该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遵守的原则,主要包括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及可量化性五个方面。

1.科学性

一项评价活动是否科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评价指标体系是否科学。民生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从民生本质出发,具备充分理论依据,针对其内涵、理论和实践研究为基础,体现区域民生发展普遍规律与特征。要注意体系中各指标内涵准确、内容完备、体系层次、结构合理以及指标间协调统一。

2.系统性

民生发展水平是相关要素系统发展的集成结果,其评价体系必须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对相关各重要方面都有很强的反映功能。一个科学的中国民生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并不是方方面面指标简单的集合体,指标之间必须相辅相成地从各个不同角度、层面来度量和评价各地区民生发展水平。

3.可操作性

民生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考虑其可操作性。这就要求每个指标具有可采集性,对于无法采集的指标须充分考察其是否可用类似指标代替。指标内容要容易理解,不能产生歧义,使构建的指标体系在实践中能准确、便捷地应用。

4.可比性

各地民生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必须有利于进行区域间横向比较。因此必须尽量采用国际通用或者相对成熟的指标,把握指标内涵和外延,考虑到其差别对评价结果合理性的影响。

5.可量化性

即采取量化方法,使用具有一定信息量宽度和广度的指标,侧重对各地民生发展水平各个方面的数量特点进行评价。对于一些在理论上有较好解释力,但实际统计中无法或暂时尚未统计的指标,如无替代指标则暂不纳入评价体系。

(二)指标设计思路

1.强调从总体上来测量民生发展

从总体上测量民生发展,有助于反映一段时间内民生发展的整体面貌,从深层次上更利于形成关于民生发展成因的假设,并对这些假设进行验证,使得政府或社会各界在保障与不断改善民生的决策与行动中,找到正确的、合适的、可量化的目标。

2.强调民生发展质量与政府服务、管理相结合,即突出水平与进度的比较

民生发展质量主要是衡量现阶段各省(区、市)的民生发展水平,反映当地一定条件下的民生状态;政府在推进民生发展中的作用则体现在其提供公共服务、实施社会管理的实践之中,反映民生状态的改善进度。两者结合,从横向和纵向、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对民生发展进行测度。

3.强调数据来源的公开性与权威性

本报告采用的基础数据全部来源于公开出版的年鉴、统计公报或者相关部门公布的权威指标数据。原始数据来源主要有《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各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统计年鉴,以及2012年各省份、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三)指标结构及各指标权重设置

图1所示,中国民生发展指数测度的中国民生发展指数包括六个二级指标,即民生基础、就业收入、居住出行、文化教育、安全健康、生态环保。对这六个二级指标的解读,可参见《2012中国民生发展报告》第一章第3节。

图1 2014年中国民生发展指数指标二级框架

在民生基础、就业收入、居住出行、文化教育、安全健康、生态环保这六个二级指标下,本报告从民生与群众生活的密切相关性和丰富性出发,多层级、多角度地考察了民生的内涵和外延,经过归类、调整和梳理,构建了三级指标45个,具体详见表1。

表1 2014年中国民生发展指数指标三级框架

续表

鉴于城市的属性与省份之间有所不同,在保持二级框架、指标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城市的三级指标相较省份做了一些微调,具体框架见表2。

表2 2014年中国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民生发展指数指标三级框架

续表

中国民生发展指数2.0版最大的特点就是整体性、平衡性。根据德尔菲法,在征求各方面专家意见基础上,确定了二、三级指标及权重,具体可参见表3。

表3 2014年中国民生发展指数二、三级指标及权重(单位:%)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