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促进经济发展,夯实梦想根基(1 / 1)

9.3.1 抓住机遇促进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年均增长10%以上的快速稳定发展,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正是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我国各项改革事业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财政保障。

要实现民生中国梦,同样离不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可以为民生建设提供可靠的财政投入保障,可以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可以提供有效的竞争机制和服务。只有在当前的经济基础之上,大力促进经济发展,才能夯实民生中国梦的物质根基。

促进经济发展,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当下,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中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使我国的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充满了各种挑战。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坚强自信地应对各种挑战,切实推动经济改革,努力促进经济增长。就世界经济形势而言,目前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已经由美国单核驱动变为中美两国双核驱动,亚太地区正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我们要充分利用这样的机遇,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准确适时地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定位,抢占经济发展的先机,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9.3.2 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相辅相成

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改变片面追求GDP,改变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可循环”的产业。需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金融业等第三产业,使我国不再成为世界的“加工车间”,促进产业升级,努力占据国际分工中的高端产业链。

专栏9-3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突飞猛进,令全球其他国家望尘莫及。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1986年,日本的黄金储备位居世界第二;1987年,日本的外汇储备居世界首位;1988年,日本的人均收入超过美国。日本经济之所以如此高速增长与其制定的外向型的产业策略紧密相关,它先后经历了“重工业—轻工业—高科技产业”这一链条。而今日本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债权国,其大公司的足迹也遍布全球各地,其经济发展在全球格局中占据着强势地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日本大力促进教育发展,改善民生。1950年,日本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就已经达到99%。反思中国,在产业策略方面,“市场换技术”最终成了“牺牲了市场却换不来技术”的结果,至今在生产制造方面仍处于全球制造链的下游环节,虽有“世界工厂”之名,产品的附加值却低得可怜,综合竞争力和日本根本无法相比。教育方面,中国义务教育普及率直到2008年才达到日本1950年的水平。当下,我国要实现民生梦,更当清醒认识与世界的差距,采取可行的措施,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唯有如此,才能为民生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以科技进步和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我们要加大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重要领域的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投入,实行优惠的奖励和补贴政策,着重强调通过科技创新来优化产业结构,使科技创新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占据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前沿领先地位,提升国际竞争力。

要进一步促进经济平衡发展。进一步实施沿海带动内陆、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沿海和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促进人口有序地向发达地区流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地区在医疗、教育、就业、交通、环境保护等领域的资金投入,探索新型的城乡合作和互助形式,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经济发展要立足本国,扩大内需。依靠内需的拉动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我国不仅拥有着广大的农村市场,而且众多的中小城市,远没有达到需求饱和的程度,其经济结构同样具有大量的调整和升级空间。我国的经济发展蕴含着巨大的潜力,我国当下已进入全面的民生发展时代,实现民生梦的使命不仅需要经济为其提供支持,而且它反过来还会进一步带动经济的发展,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注入新鲜而强大的活力。民生中国梦的实现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同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