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城市个性彰显,居住文化传承(1 / 1)

6.4.1 住有宜居要求:特色突出,底蕴深厚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住有宜居,应该是每个城市都依据城市优势,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文化、经济条件,建设带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城市特色是城市流淌着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变迁的记忆,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能够被人感知的且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真”,而城市形象则是基于城市特色的外在表现,是城市内在“真”的外在“美”,即城市形象是建立在城市特色的根基上的城市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33]

专栏6-6 青果巷

青果巷地处常州热闹繁华的市中心,始于和平南路琢初桥段,由东向西到南大街弋桥处结束,途经正素巷、天井巷、雪洞巷、交铺巷、胜利巷等以及大小里弄几十条,京杭大运河紧邻常州旧城河,全长800米有余。

现存比较完整的青果巷应是东段和平南路段到晋陵中路段为止,整个巷宽3米~5米不等,全长不足500米,沿市河北岸成东西直线形分布,沿河居民直接傍水而居。西段从晋陵中路段到公园路段则离河3米而居,沿河为现在的胜利巷,青果巷整个北面都为内陆民居,因河形成江南水乡典型的“一字形”街巷格局。

几百年来,青果巷仅长数百米,明清两代居然走出进士近百名,文化名人更是无数。青果巷东起16弄内,是著名语言学家、音乐家、哲学家赵元任祖辈世居。赵元任出生于天津,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随父母在此巷度过少年时代。

原房屋有6进,现存5进,全部5开间大小,穿斗式木构架。其中,二层楼屋2进,上下各10间,东西二层厢楼连接,隔扇门窗围隔,形成江南典型的“转盘楼”。现存楼屋几经风雨,已变得颜灰色黯,修补了少数几处损坏的原有楼屋风貌。

青果巷86号是明嘉靖八年进士唐顺之宅屋。因爱好荆溪山水,所以号荆川,世称荆川先生,散文家,与王慎中、归有光并称“嘉靖三大家”,著有《荆川先生文集》,是明代著名文学流派“唐宋派”的首领之一。晚年又率军抗击倭寇,屡立战功。唐家人丁兴旺,原有贞和、八桂、易书、筠星、四并、复始、松健、礼和八堂散布小巷。现仅存明代建筑贞和堂南木厅一处,面阔3间,进深7檩。

资料来源:张新荣.青果巷传统居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初探[J].山西建筑,2007(7):21-22.

6.4.2 新建城镇千城一面,居住文化断层

在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学也迅速发展,这带来了消费的增加及生活方式的转变。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城市化速度快,往往带来很多问题,高楼林立,所有城市都是一个模样。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避免千城一面。公众对千城一面的广泛关注,是转型时期人地关系紧张的突出表现,从多层次找出千城一面产生的原因,尤其是新兴城市通病产生的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中旬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也指出,将传承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必须把握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要求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不能千城一面、万楼一貌。

千城一面是由中国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中诸多因素共同产生的结果,是中国加速城镇化过程中的被迫选择。

第一,城市加速扩张,用同样的建筑方式和规划方式,可以有效减少成本。在过去30年的时间里,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到2011年年底,城镇化率达到51.27%。然而这种城市化往往只是土地的城市化而非人口的城市化。数据表明,从1990年至2000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大90.5%,城镇人口仅增长52.6%;2000年至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大83.41%,城镇人口仅增长45.12%。如果所有城市的发展都需要彰显城市特色,完全从头进行规划,势必会影响城市化速度,这是各地方政府不愿看到的事情,且会给开发商增加成本,开发商也不愿主动去做,最终导致了千城一面的结局。

第二,城市化水平较低,以解决基本居住面积为主,未能注意到千城一面的危害。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人的城市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一个着力点。“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着重体现了城市化要“以人为本”。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必须提供相应的住房面积。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过程中往往造成“萝卜快了不洗泥”,千城一面就此产生。

城市规划未考虑城市面貌雷同问题。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发展还比较年轻,需要更多的实践和经验。由于我国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时间并不长,国民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在很多方面都有欠缺。规划布局不合理,未预留城市发展空间。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城市规划人才来完成,因此,建设一支层次分明、结构合理、专业精湛的高素质的城市规划人才队伍,对科学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有效、和谐地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4]然而中国城市规划和城市形象设计缺乏专门人才,造成很多新兴城镇极为雷同。

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绩效,导致千城一面。很多地方政府好大喜功,喜欢相信外资咨询机构。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外资咨询机构的规划数据,直接复制其他城市已有规划。外资咨询机构并没有对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只是归纳出世界著名大街共性,让中国城市照单全收。对具体城市的文化和历史缺乏细致的分析比较。对数据的依赖,使得某些国外公司懒于思考。数据库的好处在于可以节省咨询的成本,大量借用世界各地数据库的信息,拿出来组合,极端一点儿的打印出来就粘贴。可是美国的案例、英国的案例在中国不一定适用,并且造成了千城一面。[35]

政府行为失范,领导过度干预。有人将城市化进程中的种种乱象归纳为八大方面: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急功近利的规划调整,寅吃卯粮的圈地运动,脆弱资源的过度开发,盲目布局的基础设施,杂乱无章的城郊用地,任意肢解的城乡规划,屡禁不止的违法建筑。应该说,这些概括比较全面。要找出城建乱象并不难,更需追问的是为什么这些城建乱象大行其道?让我们先来看看一些流传民间的规划用语:“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换一届政府换一张规划”“一个领导一个设想,城市建设成为领导意愿建设”。显然,乱规划的背后,城市的主政者应该负有责任。乱规划、乱克隆,是造成“千城一面”现状的重要原因。邹德慈院士说,中国的城市建设,基本上是“长官意志”,某些地方领导飞扬跋扈,不懂装懂,规划设计人员碰上这样的领导也没办法。[36]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不仅城市建设出现千城一面,居住文化断层的情况也非常严重。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民族聚居、自然、地理等条件,形成了不同的居住文化。加快城市建设,实现城市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城市现代化绝不是千篇一律、千城一面,而应该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与民族特色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相得益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最有民族特色的城市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城市。突出民族特色是改变千城一面,保持城市特色的必要途径。[37]

居住文化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形式是城市中的各种古建筑、古城镇等。然而,中国古建筑和古城镇的保护形势严峻。以北京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北京的胡同以每年600条的速度消失,解放初全市共有3600余条胡同,到2005年保留下来的总数不超过1500条。根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2年2月卫星影像技术提取的信息表明,除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和主要文物建筑外,支撑北京旧城风貌的老胡同、四合院现在只占旧城总面积的14.14%,其中一部分已列入危改项目中。照此速度发展,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除了被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文物建筑以及部分胡同能够保留下来外,其他地区的传统风貌很可能短时期内就会消失。在城镇化、全球化的巨大冲击下,泾州、西安、绍兴、成山卫、荆州、文安等古城镇也遭受着同样的命运。

6.4.3 建设特色城市,传承优秀文化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同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形成的城市具有独特性。城市特色能够作为一种资源是因为其具有资源的共同特点“稀缺性”。不具有“稀缺性”的城市特色也就无所谓“特色”。城市特色的“稀缺性”决定其自身有价值性。“愈是民族的、地方的,愈是世界的”的寓意就在于此。[38]

以无锡市为例,依山滨湖、水网密布、田园风光是无锡城市的自然特色。自然特色为无锡市“森林城市”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文化特色丰富了森林城市的文化内涵,而现代化的城市发展特色为森林城市的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森林城市建设只有尊重自然、彰显地方特色,才能形成自身的特点。

无锡森林城市规划的总目标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建立以林木为主体,布局合理、绿地充足、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形成林水相依,绿树成荫,林网、水网、路网纵横交织,自然与现代人文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风貌各异的湖滨森林城市。规划到2020年,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8%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39]

无锡市充分利用了城市自身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行科学规划,形成了鲜明的城市特色。同样,利用具有特色的文化背景,也能建设出有特色的城市。

台儿庄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运河古道及其古街、古巷、古码头遗址。近年来,该区把“运河古镇”建设作为生态环境建设实验的重点,规划了古运河风景带,向山东省申报了“古运河文化旅游区”项目,并对古运河沿线采取了“一保、二修、三开发、四延伸”的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40]

西安的经验同样值得借鉴。西安古城保存得较为完整,是西安的特色之处。根据西安的最新城市规划,整个城区将会被划分为:汉唐风格区、传统风格区、风貌协调区和现代风格区。规划中将不同的风格进行细分,在保存古代风格过程中兼具现代风格,使得整个城市完整、协调。并且,西安运用不同色调,对城市不同风格区域进行划分,视觉上的融合性更强。同时,在西安的规划过程中,非常注重细节。充分利用城市标志物、文化符号以及文字等,突出城市文化氛围。

改造已有资源,深入挖掘。对于很多大城市来说,可开发用地匮乏,城市扩张速度明显下降,意味着可用于建设特色城市的空间越发狭小。

专栏6-7 老北京四合院:石榴树和海棠花

北京四合院作为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它最有魅力的地方不仅在于古朴典雅的外观,更重要的是它的建筑布局,漫步于北京胡同小巷,一幢幢布局井然有序的四合院,就像一个个古老的故事,娓娓道来那久远的历史。

一般正规的四合院是指住宅的四周用房屋围起来,再用高墙围合,封闭性十分强,这有利于抵抗北京地区风沙的侵袭,像与世隔绝的小天地,适合于一家人居住,中间的小院子种植花木,供家人休息、纳凉、聊天、十分安静。这样的布局防御性强也很实用,施工方便,还体现出礼制制度。用中轴线贯穿,左右对称,房屋的布局主次分明。

中国人对于自然的崇尚自古以来就有,居住形制中也不例外,纵观北京的文化建筑,大到故宫、颐和园等,小到恭王府、私家园林等,无一例外地体现了中轴线布置特点,而这正是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不仅是皇家贵族的宅邸是这样,传统的四合院民居中也很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建筑是按照中轴线的布置来建造的。

北京四合院以其典雅古朴的外表和整齐有序的院落布置,在中国传统民居文化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是我们祖先最理想的建筑形式,同样也值得我们当代人去研究、去体味它那种在整齐中见变化、错落中见幽静的气质,去感受它那种在方方正正的一片天地里演绎出的人生百味。

资料来源:吴陆茵.人居环境“阅读”——北京四合院居住文化[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5):79-81.

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兼容并包。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对这些地域特色的深入挖掘,把现代文明与地方民俗有机结合起来,并赋予传统居住文化以时代特征和内涵,这是创新我国居住文化的有效途径。中国当代居住文化的建设需要根据每个地方的气候、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的地域差异,继续保持我国南北之间、东西之间、各民族之间居住文化的多姿多彩,这是推动中国特色居住文化宝贵遗产发展的根本。随着城市人群的经济能力、文化背景、生活习俗、职业特点等的差异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追求不同的居住空间和文化定位,因而多样化、人性化的居住模式,如两代人住宅模式、丁克家庭住宅模式、SOHO住宅模式、SOLO住宅模式等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能够适合新时代居住文化发展的需要。[41]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应该照顾不同民族的居住习惯。居住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民族特色的居住文化正在逐渐被现代居住形式同一。

市民中阶层分化明显,文化传承问题较为复杂。比如说,同是“农民市民化”问题,因知识文化水平的差异,其市民化的进程其实有天壤之别。无论是中小城市还是国际性大都市,都对农民进城设置了一定高度的门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知识文化水平。对于没有知识文化和专业技能的农民工而言,他们没有更多就业机会,只能从事城里人不愿意干的最脏、最累、最廉价也最没保障的工作,而且大多数农民工缺乏基本的权益保障意识,因此农民工普遍被排斥在市民化进程之外,其在精神文化方面的特点就是与城市性文化的隔膜和对乡村文化的认同。但是对于那些通过高考“跳龙门”或者有一技之长的农民而言,他们通过“先知识化”使自己拥有了“引用人才”的待遇,无论是在户籍管理、就业渠道还是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受到青睐和优待,他们与另外一批城镇或中小城市市民一样,以“城市移民”的方式向大城市集聚。由于其经过了“先知识化”的过程,被城市接纳的难度相对较低,因此其市民化程度最快,市民意识的形成也最容易。由于其自身所承载文化的双重性(既认同乡村文化或中小城市文化,也认同都市文化),虽然不免有文化差异的紧张,但更多的是彼此的并存与兼容。[42]

注释:

[1]新华网.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答记者问.

[2]戴维,W.皮尔斯.现代经济学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3]新华网.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4]辜胜阻,李洪斌.完善租房市场,构建多层次住房体系[J].理论学刊,2013(1).

[5]辜胜阻,李洪斌.完善租房市场,构建多层次住房体系[J].理论学刊,2013(1).

[6]曹宇成,胡振杰.小议现代住区环境与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J].民营科技,2009(1):203.

[7]杨国霞,苗天青.城市住区公共设施配套规划的调整思路研究[J].城市规划,2013(10):71-76.

[8]杨国霞,苗天青.城市住区公共设施配套规划的调整思路研究[J].城市规划,2013(10):71-76.

[9]张沈生.住宅小区配套设施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4(3):64-65.

[10]张沈生.住宅小区配套设施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4(3):64-65.

[11]姜莘.城市型社区配套设施规划类型及规模的确定[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1(4):578-582.

[12]杨震,赵民.论市场经济下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方式[J].城市规划,2002(5).

[13]赵民,陶小马.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经济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4]徐晓燕.城市社区配套设施微区位布局研究[J].规划师,2011(12):62-66.

[15]张沈生,刘晓晰.浅论住宅小区配套设施的建设[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2):113-114.

[16]杨国霞,苗天青.城市住区公共设施配套规划的调整思路研究[J].城市规划,2013(10):71-76.

[17]转引自:张纯,吕斌.合作型和谐社区规划途径——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的实践案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4):101-105.

[18]帕克·伯吉斯,等.城市社会学[M].宋俊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9]James A.Christenson & Jerry W.Robinson.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Perspective[M].Ames: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9.

[20]李未.城市规划管理创新刍议——和谐城市规划的三要素理论分析与实施构想[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53-56.

[21]转引自:张纯,吕斌.合作型和谐社区规划途径——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的实践案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4):101-105.

[22]张纯,吕斌.合作型和谐社区规划途径——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的实践案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4):101-105.

[23]许娟.以和谐社区为主导——推进新熟人社会建设[J].社会主义研究,2009(3):106-109.

[24]范海荣,黄淑萍.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社区体育的基础效应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6(1):205-206.

[25]韩东才.和谐社会的信任文化因素研究[J].学术研究,2006(9):54-59.

[26]龚世俊,李宁.城市新型社区的人际交往与和谐社会构建[J].南京社会科学,2007(9):98-103.

[27]丁元竹.社区与社区建设:理论、实践与方向[J].学习与实践,2007(1):16-27.

[28]夏学銮.中国社区建设的理论架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27-134.

[29]鲍宗豪.对当前中国社区建设四大问题的思考[J].河北学刊,2010(6):148-153.

[30]罗峰.社区志愿活动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2006(1):57-60.

[31]高和荣.论社区志愿组织与志愿服务的完善——以福建三个社区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50-154.

[32]夏学銮.中国社区建设的理论架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27-134.

[33]李广斌,王勇,袁中金.城市特色与城市形象塑造[J].城市规划,2006(2):79-82.

[34]强志源,陈桂芳,赵东.城市规划发展与城市规划人才队伍建设[J].天津经济,2013(1):41-43.

[35]李慧敏.追问中国城市求洋贪大千城一面[N].中国经营报,2014-06-18.

[36]王石川.“千城一面”源于“权力之手”[J].中国报道,2007(3):127.

[37]马冀.拒绝千城一面,坚持民族特色[J].西部大开发,2011(12):65-66.

[38]李广斌,王勇,袁中金.城市特色与城市形象塑造[J].城市规划,2006(2):79-82.

[39]刘滨谊等.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城市森林——以无锡市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08(3):33-36.

[40]刘培道.打造古镇水乡,建设生态城市[J].今日国土,2005(6):14-15.

[41]杨茗.谈我国民族居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问题[J].中华民居,2012(3):80.

[42]曾军.市民化进程与城市文化传承[J].学术界,2007(4):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