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有病即治,破解“看病难”症结,健康(1 / 1)

中国梦的前提 在生病时需要解决“看病难”问题,实现有病即可治疗目标。这需要推进医疗资源结构布局调整,使患者能够就近便捷地抵达医院进行治疗,不能让普通的病都到三甲医院或到大城市治疗;同时需要进行公共医院改革特别是离普通群众最近的县级医院改革事关医疗改革的成败;构建政府办医和社会办医相结合,有序引进民间资本进入医疗行业,扩大医疗服务的供给,是缓解“看病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多一分理解和关怀,建设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实现患者和医生双赢的有效举措。

4.2.1 推进医疗资源结构布局调整

城市医疗服务集中区域需要建立合理的就诊分流布局。中国医疗市场存在大量分散性自费病人,他们面对处于垄断地位的医疗机构时显得无能为力。基层医疗机构数和床位数逐年增多,尤其是床位数增长显著,基层医疗卫生状况正在得到改善。

表4-2 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数和床位数

注:#其中数。

数据来源:各年度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失业发展统计公报。

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突出表现在基层医疗机构问题严峻上。第一,基层医疗资源匮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由于经济状况制约,基层医疗资源缺乏,配套的基础设施、激励机制不健全,难以吸引优秀的医务工作人员到基层就业,基层工作者数量不足、能力欠缺,导致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较低,现有的资源状况和服务能力无法满足公共卫生服务的要求,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普遍存在。第二,基层医疗机构“以药养医”现象严重。群众对医疗健康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和对医疗服务的质量要求与基层医疗资源匮乏、财政资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基层群众医疗负担沉重。

医疗资源布局与结构改革需要同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密切配合。第一,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费来源,地方政府要将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项补助以及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纳入财政预算并及时、足额落实到位,中央财政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后对地方的经常性补助机制纳入预算。第二,改进基层医务工作人员的人事制度和激励机制,招募合格的公共卫生服务技术人员并对其进行监管,以保证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及时对基层医务工作者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质量,完善基层群众的健康档案建设。

提高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重要的公共需求,在2008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提出必须把发展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作为长期的战略重点,努力实现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新的方案明晰新医改远期目标即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明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医改重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实现基本卫生医疗服务均等化是保障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引入市场机制与政府责任到位,可以逐步解决医疗服务均等化问题。通过引入民营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形成良性竞争,以竞争推动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和降低医疗费用。创新中国医疗体系,提供平等医疗服务。中国医疗体系具有很大的创新潜力,创新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医疗服务均等化问题。创新模型综合成为一个全新的医疗体系,推进医疗融资、医务人员人力资源发展等多方面的改革。[11]

努力推进全科医生制度建设是解决个性化医疗的重要渠道。全科医生多点执业的许可使社区的全科医生还可以为群众进行上门诊疗服务,为老百姓建立私人健康档案,即老百姓可以享受到“家庭医生”“私人医生”的服务。全科医生首诊制度的推行,将改变中国居民的就医方式,全科医生为居民建立的健康档案以及对居民健康的长期持续关注,有利于对疾病的预防,提升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根据卫生部2011年提供的数据表明,中国注册全科医生仅有7.8万名,占执业医师总数的4.3%。[12]目前全国大部分全科医生基本都是在岗简单培训,而且普遍起始学历较低,以中专、大专学历居多,水平较低的医务人员进入社区后无法满足社区群众的健康需求,难以对大部分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救治。[13]顺利推行全科医生制度的关键是改进对优秀全科医生的激励方式,对全科医生进行培训提高其素质的同时,应转变社会对全科医生的认知,使全科医生受到重视。

专栏4-3 北京成为“全国看病中心”

北京作为全国的医疗中心和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高度聚集地,长期以来对外地病患有强劲的吸引力,这也导致北京三级医院不堪重负,同时加剧了城市人口和交通负担。2013年北京市总就医人数达2.2亿人次,三级(医疗等级最高)医院2013年的外来患者多达3 036万人次,每天平均有70万外地病患进京就医。北京三级医院基本是“满场”状态,其中外来病人大约占1/3,天坛医院、肿瘤医院的外地病人比例更高。

与北京毗邻的河北省因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大量病患涌入北京。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研究报告,北京外来就医人员中数量最多的是河北省,约占23%。河北省环北京的市、县卫生资源配置水平显著偏低,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较低,2011年至2013年,河北省三级医院和环北京的市、县二级医院,每年转诊数量达一万人次以上,几乎全部流向京津。京冀地区医疗资源布局严重不均衡,医疗秩序不够合理。一方面,北京、河北医疗资源差距较大,导致大量河北病人到北京就医;另一方面,由于医疗体系不够完善,医疗资源紧张与资源浪费现象并存。

目前北京看病难的主要是三级医院,同时二级医院等基层卫生机构病人少。在三级医院就诊的病人中,起码有30%~40%并非疑难杂症,在基层医院就可以解决问题。医保异地报销系统不完善,包括报销手续烦琐和报销周期长,也成为京津冀地区就医的一大难题。距离北京市中心仅约30公里的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即使拥有三级医院里标准最高的三甲医院,空床率也高达70%。业内人士建议,应在明确北京医疗功能定位基础上,推进首都医疗资源向周边省市疏解,以提升河北及周边省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通过推进分级诊疗、医保跨省转移等措施,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标本兼治缓解北京就医难。

资料来源:联合早报,2014-05-20.

4.2.2 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公立医院改革是中国医改的核心和难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落实政府责任。当前,中国公立医院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是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明确政府职责,管办分开;改革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院长任职资格和院长激励约束机制;改革内部运行机制,深化人事改革,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合理调控公立大医院规模,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完善分级诊疗、双向诊疗,为患者就近就医创造条件。这是实现健康中国梦的难点。2014年中国在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同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到1000个县,覆盖农村5亿人口。

公立医院是体现公益性医疗服务的主体,提供了绝大部分医疗服务。根据2012年数据,公立医院占医院总数的57.76%,公立医院床位占医院总床位数的86.01%,公立医院卫生技术人员数355.5万人,占医院总卫生技术人员数405.8万人的87.6%。公立医院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占绝对数量,公立医院2012年诊疗人次22.9亿人次,占医院总诊疗人次25.4亿人次的90.2%,承担了中国大部分医疗服务的任务量。尽管公立医院营业收入额占比逐年小幅下降,但2010年公立医院营业收入仍占全国所有医疗机构的87.6%,床位和卫生人员占比仍保持不变;其中卫生部所属医院的市场占有率近年来一直稳定在80%以上的水平;民营医院总体呈现规模小、人才不足、收入偏低、发展不顺利的状况。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进展如下:改革措施不断细化,针对公立医院存在的问题,自2009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试点方案,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见表4-3)。一是在路径选择方面,试点范围不断扩大。2010年国家选择17个城市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2012年又选择18个省311个县(市)开展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2014年县级试点增加到1000个,2015年全覆盖。二是在城市试点工作方面,围绕“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惠及老百姓”改革目标,推进“管办分开”,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推进“政事分开”,改革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制;推进“医药分开”,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推进“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三是在县级试点工作方面力争实现大病不出县。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以改革补偿机制和落实医院自主经营管理权为切入点,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县级医院运行机制,力争使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表4-3 医改以来我国医院的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3年中国卫生计生统计年鉴.

公立医院改革是中国医改的重点和难点。公立医院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如下:第一,公立医院医疗资源过于集中,导致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公立医院在地区、城乡分布不均衡。调整医疗资源分布、促进医疗服务公平性、提高医疗服务绩效,真正让老百姓感受到看病方便,看病便宜,主要依靠公立医院的改革。优质公立医院多集中在东部发达城市,欠发达地区以及城镇、农村优质医疗资源匮乏,包括医务人员不足以及医疗技术落后,不仅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依然存在,而且造成某些知名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任务量大压力大。

第二,公立医院“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特征弱化。国际上公立医院一般指政府举办、实现特定目标的非营利性医院,是确保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公平性、保障国民健康的公共政策或制度安排的产物。在中国公立医院是按所有制形式来定义的,凡由政府、国有或集体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医院统称为公立医院(见表4-4)。

表4-4 中国医院分类和机构数(单位:个)

资料来源:2013年中国卫生计生统计年鉴.表中数据截至2012年年底.

中国公立医院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度安排存在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医疗资源配置失衡,过度集中在城市和大医院,医疗机构之间缺乏衔接和协调,没有建立起规范的就医流程和转诊制度,病人越来越集中到三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萎缩,合格医务人员缺乏;二是政府财政投入过低、补偿不到位、补助政策不落实,导致医院生存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患者缴费,偏离非营利性轨道和社会公益目标;三是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格扭曲、药品价格严重虚高、过度医疗等问题,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第三,公立医院体制效率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药品占收入比例过高的“以药养医”现象和给医生薪酬过低,造成医生靠药品回扣来赚取灰色收入,造成“看病贵”问题。公立医院收入中药品加成占比过高,整个体制缺乏效率。中国公立医院收入构成中,药品收入占42%,住院收入占33%,门诊收入占16%,国家财政补贴占7%(见图4-2)。

图4-2 2003~2008年我国医院收入比重

资料来源: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公立医院给医生的薪酬过低,缺乏良好的激励机制。在公立医院的支出中,中国给临床医务人员的薪酬支出占医院总支出的27%,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一数字都在60%以上(见图4-3)。医院给医务人员的薪酬过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很多医生收取药品、医疗器械的“回扣”赚取灰色收入。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无论是非营利性医院还是营利性医院,给医生的薪酬非常高,加上监管和处罚措施严厉,使得大多数医生不会铤而走险。中国近年来加强了对于医生收取商业贿赂的监管,由于没有解决医生薪酬的本质,收取回扣现象仍然存在。

图4-3 各国医务人员收入占医院支出的比重

资料来源:麦肯锡季刊,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民营医院治疗费用相对低廉(见表4-5)。鼓励大量设立民营医院和多元化办医可以降低国家整体的医疗卫生费用,民营医院作为公立医院的有效补充,可以盘活整个医疗市场机制。

表4-5 营利和非营利医院主要病种治疗费用

资料来源:浙江省温州市卫生经济学课题组.

中国医改最大的阻力来自卫生部门和三甲医院。医改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因为医改牵涉所有人利益,美国等国家正努力设法解决这一问题。[14]三甲医院享有计划经济下行政管理和市场体制的好处。卫生部门从最初的“卫生行政部门不干预医院的具体管理事务”,到后来“把分散在其他部门的医院管理职能集中起来”,管办分离是在卫生行政部门内再设一个部门分管医院。公立医院改革重点在管理体制、与政府关系、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内部运行机制等,如何深化人事改革、完善分配机制与激励机制,更好地体现公益性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难点,以进一步促进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15]

公立医院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公立医院改革方向、政府管制力度、医院对市场的灵敏程度、政府投入力度和公益性程度等可以参见表4-6。

表4-6 公立医院分类改革策略

第一,创新体制机制,建立有序的医疗服务体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多元化办医的格局,按照“社会共有、专业管理、政府监管”的策略创新体制机制,形成不同属性公立医院分类改革的思路,探索“国有政办”“国有公营”“国有民营”和“民有民营”等多种实现形式。建立联合联动、分工协作的运行机制和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

第二,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建立可持续的补偿机制。可持续的补偿机制是公立医院实现公益性目标的关键。破除“以药补医”机制要与完善政府补助政策、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医务人员劳动价格有机统一、配套推进。政府是公立医院的举办主体和公益性的责任主体。合理界定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适当比例,真正体现政府责任。

第三,改革支付方式,建立科学的医疗支付制度。公立医院改革要与医保体系有效衔接和协同发展。支付制度是推动分级诊疗,影响医院和个人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在实现医保付费总额控制的同时,加快推进以按人头、按病种付费等为主要内涵的支付方式改革,科学确定付费标准,建立医保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谈判协商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加强医保机构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第四,加强依法行政,建立规范的医疗监管体系。政府对公立医院监管的目的,一是实现政策目标,确保公立医院公益性;二是强化管理机制,确保医疗服务中的质量、安全和绩效。要加快医疗卫生和基本健康权益立法。

第五,完善法人治理机制,建立现代医院管理体制。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制,科学界定政府和公立医院在人事、资产、财务等方面的责权关系,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公立医院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度,探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完善院长选拔任用制度;建立任期目标管理和问责机制;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建立现代医院质量管理模式,重点规范医疗行为。[16]

专栏4-4 北京探索公立医院治理新框架

北京公立医院改革包含三条脉络:以法人治理、医药分开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主的存量改革,以管办分开、引进社会资本和促进人才流动为主的增量改革,以及总额预付和按病种付费为主的支付制度改革。管办分开和法人治理的目的,一是要形成有利于多元办医的局面,二是要将市属公立医院改造成独立法人实体,与其他产权归属的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公平竞争。目前的管办分开和法人治理仍带有较多过渡性的色彩,在机构设置、职能划分、机制运行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作为管理体制改革的第二步,首医委成立后,管办分开的实施提上了日程。卫生部门身兼管理和举办职能,这是适应计划经济时期的需要。而现在要构建多元办医新格局,管办不分对其他产权归属的公立医院、对于社会办医就不很公平。北京设立医管局并隶属于卫生局,是出于平稳过渡和在实践中摸索治理规律的考虑。如果说管办分开是实现监管和举办分离的话,法人治理则是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实行法人治理的目的是确保医院运行更有效率,同时要防范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确保医院的公有属性。在法人治理改革中,试点医院逐步建立完善公立医院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用人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使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工制衡机制有利于加快医院管理专业化、职业化进程。第三方评估报告指出,理事会与医管局的职责存在交叉,理事会的人权和事权较小,医管局的管理方式以直接管理为主,对医院运营参与较多,外部理事的作用有待发挥,参与决策的方式尚待完善。

资料来源:刘涌.北京探索公立医院治理新框架.21世纪经济报道,2014-01-17.

4.2.3 政府办医和社会办医相结合

公立医院是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它们承担着解决基本医疗、缓解群众看病就医困难的重要责任,体现公益性是公立医院的重要特征,但如何化解政府办医公益性与维持医院收支平衡的矛盾,加强公立医院公益性,落实政府办医责任,使公立医院成为治疗大病、难病、重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平台。

政府在履行公办医疗机构方面责任逐步加大。自2003年以来,中国卫生总费用呈上升趋势,其中政府卫生支出增长显著,政府在履行办医责任的效果方面有了较大提高。公立医院承担了中国主要医疗服务职能,但政府办医责任依然重大。[17]

表4-7 2003~2012年中国政府卫生总支出与政府卫生总费用的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公布的各年度卫生总费用.

图4-4 2003~2012年中国政府卫生支出占总卫生费用的比例

公立医院普遍存在保持公益性与维持医院财政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突出表现是“以药养医”现象,该现象的根源在于公立医院的体制机制。中国医生多在公立医院就职,而公立医院属于事业单位,收入水平较低,且医疗服务价格偏低,医生无法通过提供医疗服务获得额外补偿。医生处方权可以决定患者用哪些药、用多少药,这些权利给了医生获得药品回扣的机会。落实政府责任,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是今后政府努力的方向。

落实公立医院改革中的政府责任要做到:第一,需要落实政府的管理责任,明确公立医院的基本职责和改革的政策、措施、步骤、方法,并积极加以推进;负责完善公立医院的各项管理制度;负责制定城乡一体化、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第二,落实政府的保障责任。政府的保障责任主要集中在建立公立医院的经费保障机制;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经费由政府核定拨付;医院来自患者自费的医药收入,不能再由医院自收自支,由政府统筹用于对医院的经费保障或奖励。第三,落实政府的监督责任和引导责任。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资金可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如何优化医疗费用结构,避免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保障医保制度的平稳运行成为政府面临的新课题。民营医院是提供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力量。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3月末,全国民营医院已经发展到10 166所,比2012年同期增加1302所,增长了14.69%,不过,其诊疗人次和入出院人数仅达到全国医院的1/10,未来民营医院诊疗服务能力仍有较大发展潜力。2014年1月9日的《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明确表示,卫生规划要为社会办医留足空间,允许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经过前期医改,医疗服务发展将进入黄金发展期。

目前非公立医疗机构占比低,未来可望快速发展。“十二五”卫生事业规则指出,2015年非公立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均达总数的20%,2014年初非公立机构床位占比约11%。医疗对民营资本开放相应市场,有助于推动医疗服务市场化,让医疗服务回归市场应有的本质,而不是依赖于药品高价获利,医药分开将成为必然。

建立健全支持民营医院的相关政策。目前政府对营利性医院缺乏政策支持。营利性医院与非营利性医院相比,在开办过程中会遇到非常大的阻力,在被核定为医保定点医院的过程中,非营利医院几乎都可以成为医保定点医院,营利性医院却只有60%被核定为医保定点医院。而在提供计划免疫服务,提供妇幼保健服务,参加当地急救等公益性质的医疗业务中,非营利性医院占有较高的比例。

需要充分调整并发挥已有医疗政策的功效。现有的政策既没有发挥营利性的灵活的市场化优势,也没有很好发挥非营利医院的公益性,目前中国医疗市场从高端人群到低端人群都没有获得良好的医疗服务,需要通过发挥相应作用进一步释放医改政策红利。

表4-8 世界各营利和非营利医院占比情况

第一,有序放宽社会力量办医准入标准。引入民营医院,激活医疗市场,促进公立医院的效率提升。民营医院还将满足高端医疗需求,对现有医疗资源起到补充作用。社会办医需要创新机制,在医保定点、职称评定、等级评审等方面给予同等待遇。社会资本办医的创新机制,突破重点是非政府办公立医院主要是国企下属医院的改制,这些医院数量庞大而效率低下,社会资本参与改制,通过企业化改造等一系列措施提升效率,有望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落实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医生多点执业利于优质医生资源向民营医院流动。社会办医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是优质医生资源被公立医院垄断。

第二,加快公立医院改革为民营医院进入打开更多空间。长期以来中国公立医院占据主导地位,随着老龄化等原因影响,医疗需求快速提升,公立医院的扩张速度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增加,医院病床使用率高企,医生工作负担加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可以提供个性化服务和高端病房的需求提升,给营利性医院提供了生存土壤。

第三,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院产业和多元化办医。国家提出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院。落实非营利性医院税收优惠政策,完善营利性医院税收优惠。这将逐渐改变公立医院一统天下的格局,非公立医院的比例不断提高可以降低整个社会的医疗卫生费用。由于中国医疗产业高速增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各种社会资本会以多种方式进入这个产业。医改政策明确中对于非公立医院的优惠支持政策将激发各种社会资本进入医院产业热情,激活医疗市场。

4.2.4 全方位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紧张成为医疗改革难点和矛盾的集中体现。中国医院协会的有关调研报告显示,近几年来,暴力伤医事件逐年递增,发生过暴力伤医事件的医院比例从2008年的47.7%上升至2012年的63.7%,医务人员遭到谩骂威胁的事件,每年每所医院发生的平均数从2008年的20.6次上升至2012年的27.3次。三甲医院成为医患纠纷和伤医事件的多发地,因为中国医疗资源多集中在大城市特别是集中在三甲医院,而这些医院普遍人满为患,挂号难、诊疗难、缴费难、取药难,患者情绪烦躁。

坚持医疗公益性和市场性特征,提高医生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提高医生收入水平是缓解医患矛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为要保证医疗服务可及和公平,医疗卫生服务必须坚持公益性;另一方面医疗卫生服务所有资源都必须从市场上获取,市场经济环境下医疗服务具备市场属性。

医疗服务的市场性体现了医疗服务所需的人、财、物等资源必须按照市场原则进行配置。例如,医生和护士的收入过低职场风险高,就会有大量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不去医院工作而转向其他行业就职,据统计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毕业生只有30%选择去医院就职。即使在医院工作多年的医生也有由于工作强度高、待遇低、风险高而离开医疗第一线。[18]

由于中国医疗费用的组成以及付费方式等存在不足,导致医疗费用大幅增加。表4-9是世界各国医生收入的主要来源,中国大部分医院实行事业编制,医生收入分配机制僵化,缺乏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致使某些医院为了创收给患者开大量不必要的昂贵药品以及高额检查项目,医疗费用居高不下。

表4-9 世界各国医生的收入来源

专栏4-5 我们救死扶伤,谁来保护我们

“体制沉疴,需抽丝剥茧,非一朝一夕。当务之急,是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立即阻止医院暴力事件的发生。”“我想说一句,医生也是人,有血有肉,也有尊严,谁来维护我们的人权?我们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齐齐哈尔医生被杀,河北易县医生被割喉,南京护士被官员夫妇殴打致双下肢瘫痪,潮州医生被患者家属找的100多人押着游行,边走边哭……近期,暴力伤医事件接连发生,全国政协医卫界、农工民主党,均以界别、党派提案的形式,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尽快阻止医院暴力事件再发生,维护医疗秩序,维护医生的尊严和生命。前天下午,全国政协医卫界别90位委员联名向大会递交“紧急提案”,建议将医疗机构列为公共场所进行安保,并由国务院法制办牵头,尽快制定出台《医疗机构治安管理条例》。

提案牵头人、全国政协委员、神经外科医学权威凌峰介绍,这份紧急提案的核心就是坚决要求国务院法制办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第23条,将医疗机构明确列入公共场所范畴进行管理,而不再是内保单位。“只有公安成为医院治安的主体,才能有效遏制、弹压日益频发的恶性伤医案件。”

近期的“医闹”事件:

潮州患者亲友押医生游行。2014年3月5日中午,广东潮州市中心医院发生了一起医患纠纷事件,潮州市潮安区一患者酒精中毒抢救无效死亡,死者亲友纠集了百余人到潮州市中心医院“讨说法”,甚至发生了过激行为,押住一位医生在医院内游行。

宁波患者家属掌掴医生。2014年3月6日,有网民在微博发帖称:“请严惩‘医闹’打人凶手,宁波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五官科医生被病人连打3个巴掌,被掴出血”……象山县卫生局发布初步调查结果称,事件起因是医生出于病情考虑,没有给患中耳炎的患儿开止痛药,遂遭到患儿父亲殴打。

北京医生被患者用锤子打破头。据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官博——@北大六院透露,2014年3月7日上午,一位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候诊的患者突然闯入诊室,用锤子将正在给患者看病的医生打伤。

资料来源:我们救死扶伤,谁来保护我们.春城晚报,2014-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