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益指标的年度比较(1 / 1)

利用上述计算方法,计算了1993—2011年间中国生态效益指标,并进行了排名,结果见表4-1。总体上来说,1993—2011年间中国生态效益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1993年的生态效益指数值最大,2007年该值最小,对外贸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在2007年达到了顶峰,2007年之后生态效益指数逐渐上升,贸易的生态效益有所改善。这一变化过程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以及发展措施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量吸引外资,推动外贸快速发展,拉动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外贸发展过程中,贸易商品结构不断变化,工业制成品贸易在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不断攀升,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出口的主要产品,由此带来的工业“三废”排放也在不断增加,表现在贸易生态效益方面不断恶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环保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关注绿色增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外贸转型势在必行;尤其是2008年以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倡绿色增长,不断推动外贸结构升级,逐步减少并限制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排放产品的出口,降低了贸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外贸对环境的损害逐渐减轻,生态效益指数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该值仍然较小,未来仍需进一步降低外贸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表4-1 生态效益指标及构成指标值

续表

图4-2 贸易生态效益指数及构成

从二级指标来看(见图4-2),1993—2011年间贸易环境效益指数不断下降,2008年后才有所上升,表明中国的贸易环境效益在不断下降,2008年后有所改善,即长期来,中国贸易“三废”排放不断增加,2008年后开始慢慢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在慢慢减小。贸易资源效益指数则先下降后持续上升,1993—1998年间,中国贸易资源效益指数不断下降,表明中国出口贸易耗费较多的能源,进口的资源相对较少,1999年开始,贸易资源密集度持续平稳上升,表明贸易的资源效益在不断提高和改善,出口能耗不断降低,进口资源逐渐增加,有利于中国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应用。另外,从图形上可以看出,贸易环境效益指数同贸易生态效益指数基本保持一致,这是因为其在生态效益指标中所占比重较大,决定了生态效益指数的走势。

从三级指标来看(见图4-3和图4-4),图4-3所示为贸易环境效益指数的三级指标出口贸易废水排放指标、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指标和出口贸易固体废物排放指标。图中所示为指标值而不是出口贸易“三废”排放的实际值。由于出口贸易“三废”排放是负指标,对其进行了处理,采取的是其倒数,因此值越小代表污染排放越多。从图中可以看出,1993—2008年间“三废”排放指数总体上是下降的,即排放不断增加,但2009年以后“三废”排放指数逐渐增加,表明排放在逐渐减少,其中贸易废水排放指数增加最为明显,废水排放量减少也最为明显,这同贸易环境效益指数的变化趋势相一致。从出口贸易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物排放的具体数值来看(见表4-2),1993年出口贸易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分别为669243.5万吨、28485.2亿标立方米、18815.1万吨,2008年这三个值分别为1742884.1万吨、291284亿标立方米和137127.2万吨,分别增长了1.6倍、10.2倍和7.3倍。从2009年开始,出口贸易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则开始逐渐减少,2009年分别为1347836.2万吨、250758.8亿标立方米和117277.8万吨。

图4-3 贸易环境效益指数分项指标

表4-2 生态效益各三级指标具体数值

图4-4所示为贸易资源效益指数的三级指标贸易能源密集度和初级产品效益度的变化趋势。贸易能源密集度衡量的是对外贸易带来能源净消耗的变化,该值越大表示进口产品所耗能源越多,出口产品所耗能源越少;初级产品效益度衡量的是初级产品进出口的情况,初级产品进口越多,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进口的能源越多,初级产品效益度越大说明净进口资源越多,有利于地区资源生态保护。由图中可以看出贸易能源密集度波动较大,1993—1998年间贸易能源密集度大幅下降,因为随着中国外贸的发展,外贸顺差不断增加,工业制成品出口不断增加,相比于进口而言,出口能耗更多,而且在不断增加,导致了贸易能源密集度不断下降,贸易能源密集度从1993年的0.78下降到了1998年的0.50;而在这一阶段初级产品效益度则呈现出上升的趋势,1993年初级产品效益度为0.75,1998年该值为1.47,1993—1998年间贸易能源密集的大幅下降决定了中国贸易资源效益的不断下降。1999—2004年间贸易能源密集度上升,中间存在小幅波动,2003年,贸易能源密集度上升到0.63,初级产品效益度也不断上升,2003年为2.22,表现在贸易资源效益指标上,1999—2004年间贸易资源效益指标平稳上升。2004—2008年间贸易能源密集度又开始不断下降,2007年能源密集度下降到了0.5以下,为0.48,而初级产品效益度则持续上升,且幅度大于能源密集度下降幅度,2007年初级产品效益度为5.03,贸易资源效益在这段时间表现出平稳上升的趋势。2008年后,贸易能源密集度开始逐渐提高,到2010年,该值重新上升到了0.50以上,为0.53,2011年为0.55,初级产品密集度除在2009年有所下降外,依然保持上升趋势,2010年中国贸易初级产品效益度为6.00,2011年为6.54,贸易资源效益指数也呈现平稳上升的趋势。

图4-4 贸易资源效益指数分项指标

贸易能源密集度和初级产品效益度与中国外贸商品结构有密切联系。1993—1998年间为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阶段,主要注意力集中在经济增长上面,忽视了经济增长的环境影响,再加上环境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以及各地为了吸引外资纷纷放松环境管制,国外大量能源、资源密集型生产环节转移到了中国,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成为了这一阶段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出口消耗的能源和资源不断增加,由此导致贸易能源密集度和初级产品效益度不断下降;1999年后中国意识到“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开始逐渐加强对外资的审批,限制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逐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减少高能耗产品的出口,降低出口能源消耗,同时初级产品进口,尤其是能源类产品进口逐渐增加,初级产品效益度不断增加,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认真反思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种种弊端,更加重视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并采取了切实的措施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转变,明显改善了贸易的能源密集度以及初级产品效益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