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光绪二十二年十月十一日精忠庙带戏官员回禀折附戏单(1 / 1)

府 喜洽祥和

一刻

伐子都

三刻

本十面

三刻

杀狗

三刻

分荷珠配

三刻

芭蕉扇

四刻

分海朝珠

三刻

府夺秋魁

五刻

鱼家乐

二刻

柴桑口

四刻

打昌

四刻

本青石山

四刻

前面是十月十一日精忠庙带戏官员回禀折的附件,是当日所演戏目单,此档高二十二厘米,宽八厘米,折装。

按:《国朝宫史续编》中有一条说明诸臣来看戏时入场的情形:『岁正月吉日,皇帝召诸王、大学士、内廷翰林等于重华宫茶宴联句。奏事太监豫进名签。既承旨,按名交奏事官宣召入宫祗竣,届时引入。宫殿监豫饬所司具茶果,承应宴戏。』

《啸亭续录》载:『乾隆中,元旦后三日,钦点王大臣之能诗者宴于重华宫,演戏赐茶,仿柏梁体联句,以纪其盛。』年节庆典或赏风花雪月时,演相关戏剧,品茶赋诗,清帝和臣僚以此为风雅,炫耀盛世太平。这是盛世三朝臣属蒙皇帝赏戏的情景,到了同治、光绪两朝,情势大变,太后赏看戏,大家还要自掏银两,大有强卖之嫌。

图8-9

这年精忠庙带戏档里出现办买戏本、上传戏本、承做书等项支出,这些费用在光绪十九年(1893)以前是统归昇平署列支的,这时全部列入精忠庙管理衙门的账上,精忠庙与乾隆时期的外学钱粮处的功能等同了。

光绪朝之前,民间艺人在宫中演戏并不带剧本,但由于不同艺人在演唱同一出戏时,其唱腔、曲调、剧词或有不同,于是昇平署通过精忠庙管理衙门开始向戏班及艺人索要剧本。如光绪二十二年(1896)十一月,有一份交本的记载:初九日交《樊江关》《孝感天》《洒金桥》,初十日交《双包案》《御林郡》,十一日交《翠屏山》《御林郡》《虎斗》,十二日交《捉放曹》《摘缨会》《拾镯》,十三日交《捉放曹》《定军山》《战太平》,十四日交《采石矶》《双包案》《鱼肠剑》,十五日交《乌龙院》《失街亭》,十七日交《虹霓关》《盗魂铃》,十八日交《青石山》《马上缘》《回龙阁》,十九日交《樊城昭关》《天齐庙》《雪杯圆》,二十日交《荷珠配》《审头刺汤》,二十一日交《翠屏山》《取荥阳》,二十二日交《铡包勉》《卖马》,二十三日交《取洛阳》《铡美案》。其中《双包案》《御林郡》《翠屏山》《捉放曹》等是重复的剧目,应为不同的民间艺人或班社上交的剧本。从上面记载可清楚地看到民籍学生和外班将皮黄、梆子等剧种带进宫廷,极大地丰富了宫廷演出的剧目。

其后,宫廷索要剧本的针对性有所加强。如光绪二十二年(1896)十二月初六日,传旨着昇平署向外班索要的剧本有福寿班的《选元戎》、四喜班的《蟠桃会》、玉成班的《斗牛宫》《难中福》《佛门点元》等。但没过几天,即十二月初十日又传旨:『着总管马得安内学首领,凡所传戏本俱着外学该角攒本,不要外边来的,以前所递戏本一概废弃,着外学重新另串。以后外学该角、觔斗、随手等永住昇平署,以备传要戏本,即刻攒递,如与外班传要戏本,当日传,次日呈递。凡承戏之日,着该班安本。凡孙菊仙承应戏,词调不允稍减,莫违。钦此。』(13)因承差戏班所呈剧本各式各样不统一,这时昇平署要求按南府传下来的规矩,将所有外班上演的戏,按统一开本尺寸每出抄录七种本子,即总本、单头本、曲谱、串头、排场、提纲,总本又分库本和安殿本。这上传戏本、承做书等项就是为此支出。由此可见,宫廷对演出者的要求越来越严,除了剧本之外,演员们还必须按剧本演唱,即便是孙菊仙这位名列京剧『三鼎甲』的名角也不得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