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慈禧太后七旬万寿(1 / 1)

光绪三十年(1904)十月初十是慈禧的正寿生日,戏唱七天,前三天后四天,都是吉祥戏码。这年戏庄慈禧太后喜欢的颐和园大戏台开锣了,过完生日之后慈禧便搬进了紫禁城。各王府的福晋们、内务大臣的内室们和慈禧娘家的女眷们,在慈禧生日之时到颐和园去住,共有数十人。当然朝廷的众位王、大臣、督抚等亦纷纷御前叩首祝嘏。

宫廷女官裕容龄忆道:

慈禧的生日要庆祝七天,最初两天,大家都穿便服;生日的前一天,大家穿花卉。吃饭前,大家回房一律换上蟒袍到颐乐殿。这时光绪也穿着蟒(龙)袍到颐乐殿陪慈禧吃晚饭。饭后,慈禧坐在炕上听戏,光绪就回到宫里去了。

第二天,慈禧生日的正日子,大家都在六点多钟起来,姑娘们穿蟒袍,戴朝珠,两把头上挂两个大钉穗子。福晋们都穿蟒袍和褂子,头上戴垫子。皇后在褂子外面戴一金项圈,上缀一条绣花的黄缎子飘带,飘带上缝着金的、玉的和翡翠的小剪刀、熨斗、尺、顶针等缝纫用具,又戴三副朝珠。光绪穿蟒袍褂子,戴朝帽,戴三副朝珠。

那天早上慈禧不见启,八点多钟在我们给慈禧请完早安后,她就乘轿到仁寿殿受贺。光绪率领王公大臣们在仁寿殿的院子里等着,慈禧来时,光绪领班跪接。慈禧进殿后,光绪进殿行礼,王公大臣则在院子里行礼。

慈禧从仁寿殿受贺后回到乐寿堂,由皇后领着我们行三跪九叩礼。太监递给每人一支如意,由皇后领头依次把如意跪交慈禧。递时,如意头在左手,如意尾在右手,穗子在右手,这是倒车,递到慈禧的面前,如意头便是正的了。大家行完礼后,慈禧便换便服到颐乐殿听戏。在这几天里,光绪每天都陪慈禧吃饭,但是吃过饭后,光绪便走了,他很少听戏。

从甲午战败到庚子之变后的十年,动**之后又迎来慈禧七十整寿,大清王朝这台历史大戏快唱到曲终人散之时了。七十整寿的慈禧太后广施恩赏自不必说,真正得到实惠的是外学伶人们,他们此刻迎来百年一次的涨工资。光绪三十年(1904)十月前前后后,从教习到主演再到一般演员及场面、后台,都添加了钱粮月例。内廷唱戏伶人的俸银不再是百年不变的二两银子的钱粮米。

银两月例的添加先是在光绪三十年(1904)十月十四日:

今日奉旨,周如奎、张长保是有武行之戏,着二人专管,每人加添二两钱粮米。是有武旦之戏,着于庄儿专管,加添二两钱粮米。梆子文武着侯俊山专管,加添二两钱粮米。文旦角之戏着陈得林专管,加添二两钱粮米。(1)

接着第二天,即十月十五日又施恩赏:

十五日奉旨,谭鑫培、汪桂芬、罗寿山、王桂花、普增寿、朱四十、相九箫、孙怡云、郝春年九名,每名加添二两钱粮米。(2)

过了十一天后,慈禧太后又施恩赏,于光绪三十年(1904)十月二十六日:

图6-1

图6-2

二十六日奉旨,李永泉、李顺亭二名,每名加添二两钱粮米。金秀山、高得禄、郎得山、沈小金、钱金福、傅恒泰、陆华云、王瑶卿、得保、杨得福、孙培亭、龚云普、曹永吉、张凤岐、方秉忠、唐保海、朱喜保、刘兆奎、沈大、李奎林、柏如意、吴永明、孙光通、侯双印、阎福、杨二、吕云升二十七名,每名加添一两五钱钱粮米。杨永元、鲍福山、阿寿、王福寿、李七、訾得全、王子实、周长顺、李玉福、王长林、马全禄、穆长久、李顺德、长顺、徐生儿、潘寿山、武奎保、陈嘉梁十八名,每名加添一两钱粮米。纪长寿一名,加添五钱钱粮米……(3)

按:清晚时期,无论宫女、太监,在宫里食二两银子的就是上差,又叫大差,何况内廷供奉们又有十口白米。但添加银两后就不一样了,四两钱粮就是八品官的待遇了。按照道光皇帝的规矩,三至四两以上缺是有定数的,不能随便添加。此时精忠庙事务衙门的带戏津贴亦是出账之渠道,一条『各项帮贴银』,银两出处就解决了。

戏瘾毫无减退之意的慈禧太后,庆寿大戏是一定要上演的,她这时又喜欢上了戏装照,旋即召曾任德国公使的裕庚之子勋龄进宫拍照。慈禧太后的戏装照多为观音装扮,系光绪三十年(1904)其七旬寿辰前的留影,亦作其寿辰庆典之期悬于殿中或赏赐皇亲贵戚之用。七旬大寿之前,为使其『老佛爷』称谓名副其实,盛夏的慈禧自比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打扮成观音装束拍照。她身穿团花纹清装,据内务府档案载:『七月十六日海里照相,乘平船,不要篷。四格格扮善财,穿莲花衣,着下屋绷。莲英扮韦驮,想着带韦驮盔、行头。三姑娘、五姑娘扮撑船仙女,带渔家罩,穿素白蛇衣服,想着带行头,红绿亦可。船上桨要两个,着花园预备。带竹叶之竹竿十数根,着三顺预备。于初八日要齐。呈览。』由事前准备之精细,可以想见场面之大。从照片上看,其成像清晰,布局自然,人物神态各异。在盛开的荷花丛中,平底船竖一屏风,上悬一云头形牌,牌上楷书『普陀山观音大士』。留存至今的慈禧太后照片,大都是勋龄在她七十整寿前后拍摄的。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清王朝再也没有与列强争胜之力。一九〇三年十月,沙俄军队再次占领奉天(即今辽宁省沈阳市),并强迫清政府接受五条侵略要求。一九〇四年年初,日本与沙俄在我国的东北旅顺等地开战。国之主权沦丧之际,太后的万寿庆典大戏照唱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