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寿之俗古今皆有,但庆寿方式千别万殊。就清宫廷而言,同是主人地位,等级差别也相当大。皇帝、太后寿诞被列为朝廷三大节之一,称为万寿节,这期间的承应戏为『寿戏』,或曰『万寿节戏』。他们的寿诞又被称为『九九大庆』,特别是逢旬寿更要举国称庆。康熙帝六旬大庆时,行礼的人从太和殿一直排到天安门外。外地官员不能来京,就在当地择地行礼,搭台唱戏,设坛诵经,为皇帝祈福祝寿,可谓普天同庆。此种排场作为范本被乾隆皇帝发扬完善成为典章。时间到了光绪朝,即使在国家贫弱、外患战争困扰之时,这万寿庆典也没见萎缩,反而更为盛大。慈禧太后的万寿,特别是旬寿庆典,几倾举国之财力为之操办,其六十寿诞更是用度空前。
光绪十九年(1893),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昇平署总管何庆喜进奏:『本署内、外学生实不符应差。奴才叩恳天恩,传外边各班角色于光绪十九年七月初一日轮班,进内排演差事,以备庆典承应。为此请旨。』(1)所谓『实不符应差』不过是寻找的托词而已,以备庆典承应才是太后的真实意图。自光绪九年(1883)开始挑选外边伶人进宫承差,到十九(1893)年召外班入宫,由此形成了近代宫廷演戏新的定制。
礼仪、孝道亦为历朝清帝所时时挂在嘴边,皇太后万寿庆典由此成为展示其孝道的舞台。有清以来,乾隆朝庆典最盛,可是光绪朝慈禧皇太六旬庆典堪比乾隆朝,甚至其动静大有超过乾隆八十万寿庆典之势。早在光绪十四年(1888)慈禧太后训政期间,即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上谕,为太后『颐养冲和』而修复清漪园,并改名为颐和园。慈禧为庆贺自己的六十万寿,不惜动用国库资金,耗银高达两千万两,而甲午年北洋水师军费拨款才二百六十万两白银,真正到账也不足二百万两。当颐和园改建才告竣,又要办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了。
作为万寿承应,道光皇帝在裁撤南府时曾有专门的旨意,在周明泰《清昇平署存档事例漫抄》中有如下记载:『道光七年旨三月十五日,祥庆传旨皇太后正圣寿原系承应五天戏,今改承应三天戏。常年圣寿原承应三天戏,今改承应两天戏。所有承应宴戏,若能按旧宴戏承应更好;若不能按旧宴戏时刻,就换新宴戏。有宴戏之日俟同乐园、重华宫承应戏,至午初站住戏。万岁爷别处少座,容伊等扮宴戏。皇太后圣寿、万岁爷圣寿俱不必唱大戏,人亦不够开团场,要寿戏,其中间唱小戏轴子。钦此。』道光皇帝从自己做起,缩减了太后和自己万寿戏的规模,改定乾隆时期的规制,此后又曾多次重申并传谕此为定制。到了光绪朝,自九年末释服后到十九年,慈禧太后常年万寿,除光绪十一年(1885)、十二年(1886)是自十月初七日至二十日外,多为十月初七日至十五日,看来这祖制对道光帝的儿媳妇慈禧太后没起什么作用。
如此铺张之庆典花了多少银两?史料上的答案是模糊不清的,从后面档案之中各项银钱承付或奏折中只可概算出账面银两的大约支出。内务府钱粮档总计,万寿庆典宫内各项开销多达二百一十五万一千七百二十二两六钱七分实银。万寿庆典的另一大开销就是跸路点景,此由西华门至颐和园东宫门止,总共六十段,每段按银四万两算,计二百四十万两实银。而庆典宫中开销中,昇平署行头、切末各项用银就用去五十二万一百四十二两七钱白银,这项用款占宫内开销的近四分之一。如果将宁寿宫戏台维修及宁寿宫戏台、德和园戏台支搭暖棚的费用算入,与宫内演戏相关的钱粮总数应超过二百一十多万两的一半以上。再将庆典跸路上与承应戏戏台的营建费用及各戏台安挂彩绸等算入,与戏曲有关费用实在是大得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