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崩乐坏是王朝崩溃的前奏,政治腐败与生活奢靡是最终导致王朝灭亡的关键。光绪七年(1881)三月十一日,比慈禧年轻的慈安太后突然暴病辞世。至此垂帘听政的就只慈禧太后一人,可谓大权独揽。开禁演戏之事再不像咸丰、同治两帝去世之后那样迟迟不办了,在慈安太后服期之内,宫中即着手筹备召进外班伶人。
光绪九年(1883)三月二十五日,总管边得奎上奏:『奴才再四思维,所当差使实实欠缺教习。奴才恐以后差使迟误,叩求恩赏民籍十门角教习、场面人等二十九名,奴才不敢自专,请旨教导,如蒙允准,请交内务府大臣办理。』此时距离释服之期还有近三个月,慈禧已经急不可耐了。光绪九年(1883)日记档载:『四月初三日,知会内学首领挑得民籍教习、场面人等:净袁大奎,旦张云亭,丑姚阿奔,丑严福喜,小生殷荣海,小生王阿巧,生张长保,生陈寿峰,净方镇泉,小生鲍福山,弋腔正旦纪长寿,正生刘长喜,武行杨隆寿、李顺亭、彩福禄、许福英、许福雄、李永泉、朱廷贵,场面人十名』(1)。
光绪十年(1884)以后,诸多外边学生特别是外边戏班进呈演出剧本增多,逐渐形成了以外边剧目为体系的演出结构,这种结构对近现代戏曲影响空前,极大地丰富了宫廷戏曲舞台。剧本的进呈首先经精忠庙管理衙门会同昇平署审阅、修订,而后再精抄呈进,精忠庙管理衙门留档存查。
外边伶人陆续进宫承差演戏,外班伶人多以唱皮黄、梆子腔为主,兼唱昆、弋腔;内学太监虽也习乱弹戏,但仍以演唱昆腔和弋腔为主。清末以来,随着演出增加,剧目更为丰富,为各剧种特别是皮黄戏的飞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