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七年(1827)二月,清宫大事精简,对机构与人员的变革进行得更为彻底,将外学、大差处撤销,十番学并入中和乐,增设档案房一处。外学艺人则全数退回原籍,仅保留内学,承应戏差皆由宫中昇平署太监支应,嗣后成为定例。南府内外学伶人则从鼎盛时期的千人减至道光七年(1827)初的400人,道光七年(1827)二月后又不断递减,最少时只剩60余太监伶人在戏台上。自此,宫中太监伶人成了戏差的唯一主角。
皇帝以『放逐声色』为名进行的内府演剧机构改革从道光元年(1821)延续至道光六年(1826),取得初步的成效。应当说这一阶段的戏曲档案保存亦相当完整,此期清宫演戏次数与前朝大体相同,只是规模缩减了许多。闲暇时道光皇帝经常把昇平署太监传至养心殿,听其唱几出小戏作为消遣,不能说是不爱看戏。天理教教徒攻进紫禁城是由个别太监做内应,与出入宫禁的民间艺人毫不相干,而道光皇帝保留的却是太监伶人。至于说到『三件貂皮褂』的故事,未可信其必有。皇帝想杀几个艺人易如反掌,不至于为两件貂皮褂与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优伶』计较,因心存芥蒂而裁退其他所有外学艺人更是大可不必。
实际上,嘉、道年间天灾人祸不断,国家入不敷出,但内府需要开销的银钱数量比之康乾盛世还要庞大许多,而亲王、贝勒、贝子、公主、格格们的俸禄又占去内府预算之大部。正所谓内府缺银子,皇上也玩不起戏了。宫廷再也无力支撑偌大之排场,已到不减不行的程度。应当承认,裁减外学也是出于道光皇帝力图节俭的本意。嘉庆末年,外学尚有外头、外二、外三学,内学则有内大学、小内学、大班、小班、中和乐、十番乐以及钱粮处、档案房,机构十分庞大。外学艺人自江南选送京城,江南织造要给他们置办北上的衣物,到了北京还要发给每人绫罗绸缎、皮衣、银两等物,花费甚巨。
道光以前,一名艺人北上,要带同祖父母、父母,甚至伯父母、叔父母整个传统旧式的大家庭一道迁移,伶人在宫里当差,拖家带口都住在北京。死了一名外学学生,织造处需便船带回其家眷数口乃至十数口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