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配得更深的期待(1 / 1)

我喜欢读古今先代教育下一代的书籍与资料,因为那些时代对我来说很真实,是我可以通过用功而了解的世界。

当然是年龄的关系,我对已经存在的经验与确然传承的事物都有一种安全感。在那些记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批判教养的对错,反省并思考前进的方向。

也许,正因为我如此的老派,所以才会对从事生活基础教育有一股浇不熄的热情。我一想到今天社会中多数孩子所受的教育都等同于过去中西社会两三千年前贵族才能拥有的机会,除了赞叹时代的改变之外,也觉知自己通过努力必然有可尽力之处。

就说“生活自理”这个词吧!它几乎是这十几年来我在教学与写作中最努力的主题。这四个字,虽然自古就是人类对下一代教育的起步计划,但这二三十年来出生、长大的孩子,却因为社会某些条件的发展与生活习惯的改变,导致了生活自理能力的衰退。教育的分科与教导工作的分工,使孩子们会做某些事(比如烧几道菜、做点心、手作……)却未必能踏踏实实、体贴周全地照管好自己的一份生活,更别说分担家庭的辛苦了。

谈到“自古以来”,或说人人都是“今之贵族”,那就该从古籍中记载历朝王室及早施教的实作说起。在周朝,照顾天子或诸侯王的太子,必须是“士”,他们在日常生活或举行礼仪时,都要特别重视自己的行为与穿戴。文字中,我们用身体的红来代称小儿,说他们是“赤子”。成人除了要保护一片纯真的“赤子之心”,还要顾虑到孩子是以所见的世界作为学习依据。所以,成人要固教以行。

再好的教育经验也不能以“希望”直接转化在下一代身上,只有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才能延续经验的生命。在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带孩子的历程中,有时难免会遇到孩子们不亲切的响应、不适当的互动,那时,我就会想起几千年来人们对幼儿身心发展的认识。

自有详尽的文字记载起,孩子年三岁时囟门闭合,能把话说得很清楚,于是大人们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也做了考虑周到、循序渐进的安排。除了教他们如何学会吃饭、如何上厕所、如何认识环境、了解语词,更要正确地教会他们与人相处的方式。而这些教导,并不是现代孩子以为自己抄写过《三字经》就已经懂得的生活道理。

有一天,我在给孩子杂志的专栏中跟小朋友们说了有关“体贴”的事,我告诉他们,体贴不是一种心情,是行动。一个体贴的人,需要具备三种能力:

1.要够敏感、有观察力。

2.要有完成好工作的能力。

3.要有持续做到的毅力。

通常在回顾跟孩子们相处的时日之后,我会做出更深入的检讨,告诉他们,哪些观念要再调整,哪些虽小但很有用的细节要精进。我知道一个人如果能很自然地意识到:讲究自己工作的周到与技术,这再进的一小步,是最实用可观的。

上完一阶段的课,教导就结束了吗,还是成长的希望可以持续不断?当一个孩子在前进时,他们当然配得上下一个更深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