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计高雄工作室的空间时,我满脑子想的都是孩子。想一个孩子的生活“应该”如何,又绝“不该”如何?
在我的理想中,孩子应该有基本够好的生活卫生条件和能身处于质朴的美。所以,我花费最多的心力在空间的分隔与设备选择上。
我在一楼设置了一个他们劳动与学习需要的大厨房,摆放了一张用餐和读书两用的大桌子,还有一个读书和游戏兼用的书房。至于卧室,除了床垫够舒服,床单、被套很清洁之外,我没有以几人一房去设想隔间。
我知道照顾孩子不容易,所以连自己的房间都没有筑起墙壁,而是跟孩子们连通敞门地彼此照应。虽然,起居坐卧的一切都很基本,但毕加索口中那一个个天生的艺术家(儿童),要持续地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行动美感。
因为我是大长辈,所以孩子跟我一起生活就沿用我们家的生活习惯:
吃饭无论餐食简单或丰富,都要好好布置餐桌。
不挑三拣四,怀着感谢的心享受每一餐。
每餐后要收拾,工作要合理地分工以达成更好的合作。一天最重要的晚餐过后要彻底清洁厨房、检查垃圾桶、泡洗抹布。
睡觉醒来要铺床。
铺床,对孩子们来说,似乎是一件既有趣又困难的事。尤其是第二次来到高雄小住校的孩子们,对铺我那张床就更有不同的见解了。有的跃跃欲试,争着帮忙;有的敬而远之,唯恐自己不能做好。
所有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童言童语中的“要”与“不要”,并不代表真正的“喜欢”或“不喜欢”。孩子是有判断力的,只是他们的判断力受制于有限的经验,所以往往心直口快地说出对一件事情的评价或选择;他们也会根据行为被惩罚或奖励的经验来决定类似事件下一次的选择。
我很喜欢揣摩孩子的言外之意。我常在问话中发现他们会以一种暂时最有利的方式来回答,如果我问谁记得哪一首诗或哪一段曾教过的知识,一定会有很多孩子急急地先说:“好像不记得了!”而后才在我的鼓励下慢慢地想。
不记得、不会、不想是孩子们的心理“安全地带”,大概是因为日常要应付的考试太多,所以对“被提问”与“应试”产生了一种恐惧,先退到后方,心里轻松一些。
而这些年,我想得最多的就是怎么帮助他们对陌生的技巧抱持乐趣,对挑战常怀兴致。我认为,一个人在被问到“你记得……”时的自然反应大概是“我想想看……”有时答案可以手到擒来,有时适当的回应需要在脑中翻箱倒柜才能找出,但无论如何,这是学习过程中应有的尽力而为,也是快乐的人常有的回应习惯。事无大小,但我不想放过孩子们躲躲闪闪的态度。
跟面对知识的态度一样,有些小朋友也会躲避自觉能力不如人的生活习作。我不能任凭孩子的“自觉”阻碍任何能力的学成。生活中有很多基本能力的认知与培养,有了基本,才能发展出更多令人赞叹的艺术。孩子们如果“过分自觉”,在很多事上还未开始,就已停顿,这就太可惜了!
我并不是不相信天分,但更相信只要在“正确的指导”“足够的时间”“专心的状态”与“适当的练习”之下,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学会所有事的中等程度,这种程度正是一个现代社会以普及教育想达到的国民素质。
虽然只是铺床,但铺床却也让孩子跟我兴味十足地找到日常的趣味。虽然床单和被单都很旧了,甚至麻布上绣的花样,现在都未必还买得到,但旧物里存在的是维护生活的新鲜心情。让资浅的孩子们,看到长辈不喜新厌旧,那物品的旧,可以用来教导孩子们养成爱护生活的心情。
当我自以为很慷慨地说“谁想睡这张床”时,有些孩子急忙以经验老到的善意告诉另一些孩子:“别去睡那张床,那张床很难铺。”我在心中忍住笑,鼓励他们:“试试看吧!没有那么难的。”
有些早上,当我看到小朋友们似乎带着跟我自己童年相同的幻想,拉起被角,掀起床罩,进前细看,又退后整观,用全心的美感与趣味怀想、试了又试怎么把一张床铺好的时候,我沉醉于那如浪翻飞的被单环绕在孩子吱喳的讨论中,不禁觉得:生活是如此的真实,隔代相处是这样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