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盲目的努力,一种是清醒的努力。
有的人明明很努力地学习、很努力地工作,但还是慢人一步,主要原因就在于“清醒比努力更重要”。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自己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努力。如果盲目地采取行动,又没有明确的方向,那只能算是“瞎忙”。
理论上来说,如果一个人清醒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为之行动,那么他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努力的状态中,而他自己可能并不会在意自己是不是在努力。
当一个人处于“不清醒”的努力状态时,他的行为会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
一是主观意识的影响,比如思维观念、意志力、行为习惯、反馈时长等。思维观念决定我们对“努力”行为的主观认知;意志力决定我们是否能够坚持行动;行为习惯决定我们是否能打破固有的行为模式;反馈时长决定我们对“付出与回报”的忍受时间有多长,即付出多少时间没有得到回报,便会终止自己的行为。
二是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他人的评价、集体意识、外界的**等。他人的评价很容易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集体意识会让人出现盲目从众的行为;外界的**也很容易让人偏离自己的方向。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一个人想要“努力”,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无论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的限制与影响,都会让人消极、懒惰、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如果努力是盲目的,而不是清醒的,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从小到大,长辈或老师都教导我们,做事情应该努力、努力再努力,除了努力,什么都不用管。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渐渐发现,做事不仅要努力,还要清醒。
如果自己不够清醒,前进的方向错了,就算付出再多努力,也不可能到达目的地。
很多人自以为坚持是一种美好的品质,便不顾方向,奋勇直前,直到前方再无去路,才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不对,甚至和目标南辕北辙,更可悲的是,此时回头也找不到正确的路了。
在努力奋斗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努力,一条道走到黑,否则前进和后退没有区别。在学习上也是这样,解答一道数学题,如果第一步走错了,后面每一步都是错误的;写一篇文章,如果想要表达的主旨错误百出、偏离题意,那么写得再多也徒劳无功。
如果努力是盲目的,前行的方向是错误的,那么所有的努力都将变成无用功。
两只小蚂蚁想要翻越面前的一堵墙,寻找墙那边的食物。那堵墙有20米长、100米高。其中一只小蚂蚁来到墙脚下,毫不犹豫地往上爬。
可是,每次当它爬到一半时,就会因为体力不支而掉落下来。它却没有因为这一次次的失败而产生过放弃的念头,相反,它相信只要自己付出了努力,就一定会有所回报;它也相信,只要自己能够坚持下去,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所以,它不断地努力着,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状态,在一次次的失败之后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坚持……
另一只小蚂蚁却没有急于行动,而是认真地环顾四周,分析这堵墙的情况。
最后,它决定绕过这堵墙,从而去到墙的另一边。它这样做了,也成功了。当它开始享受墙那边的美食时,另一只小蚂蚁还在攀爬那堵墙,并且努力坚持着!
那只努力向上爬的小蚂蚁无疑是可悲的,在实现自己的目标时,它只知道一味地“努力”而没有清晰的思路,没有正确方向。所以直到最后,它都一无所获。
这两只小蚂蚁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清醒比努力更重要!
哈佛学子都很勤奋,但是他们绝不会只顾埋头死读书,而是懂得提高自己的学习力。正如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系的柯伟林教授所说的那样:“唯有学习力,才能让孩子真正提升学习效率,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哈佛大学,努力与勤奋是学生们始终贯彻的原则,但他们更讲究学习方法。
在激烈的竞争中,哈佛学子拼的不仅是付出了多少时间与精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拼如何在相同的时间内获得更加高效的学习能力。因为他们知道,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如果仍然以传统的方式去学习,恐怕只会事倍功半,白白付出努力。相反,只有掌握了高效的学习方法,然后再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盲目的努力只会白白消耗人的精力,付出再多也难以有所回报;清醒的努力才能有的放矢,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刀刃上。无论做什么事情,清醒都比努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