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是南唐的最后一个皇帝,一个亡国之君,所以历史上称他为李后主。他的名字之所以流传下来,倒不是因为他做过皇帝,而是因为他是一位出色的词人。《南唐二主词》中收有他的三十多首词,其中多数是他早期的作品,多是描写宫廷享乐生活的艳词,意义不大;而亡国之后,做了赵宋的俘虏,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时候写的作品,多是抒发自己国破家亡的内心感受,情真意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里要讲的《虞美人》,就是他被俘后怀念故国,抒发内心苦闷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五代十国是唐宋之间一个短暂而黑暗的时代,军阀割据,战乱频起,中原大地出现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在北方,先后有所谓梁、唐、晋、汉、周“五代”;南方则有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加上北方的北汉,称之为“十国”。南唐是十国中较为强大的国家之一,占据今江苏、安徽淮河以南和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的部分地区,立都金陵,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市。南唐于公元937年立国,开国君主便是李煜的祖父李昪。在战乱中创立基业的李昪,深知兵戈之害,立国后积极推行息兵养民政策。李昪在位不到七年就去世了,他的儿子,也就是李煜的父亲李璟继位。李璟在位十八年,继续奉行其父李昪所制定的国策,这片东南富庶的土地上生产得到发展,“旷土尽辟,桑柘满野”,出现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公元961年,也就是赵宋建国第二年,李璟病逝,李煜即位。李煜即位后,国势岌岌可危,他一方面向赵宋纳贡称臣,一方面奉佛求神,委曲求全,苟且偷安。终于在公元975年,赵宋重兵围困金陵,李煜无力抵抗,率众“肉袒出降”,第二年的正月就被押解到汴京(今开封),成了赵宋王朝的阶下囚。至此,先后经历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后主李煜,惨淡经营了三十八年的南唐小朝廷也就彻底覆灭了。
到了汴京之后,李煜过了两年屈辱的囚徒生活。宋太祖赵匡胤封给他一个带有侮辱性的爵位—“违命侯”,把他幽禁在一栋小楼里,过的是所谓“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日子。往日享尽荣华的一国之主,如今成了他人的阶下之囚。在这样凄凉的处境中,词人遥念故国,思绪万千,满腔的哀愁和悲愤,饱蘸泪水,熔铸成这首千古流传的《虞美人》词。
词的上阕由描写眼前的景物而引起对往事和故国的怀念,下阕则主要抒发内心感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词一开头,就是一个沉重的自问句,因为这时候,词人只身独处,心中的愁绪无法向别人倾诉,所以只好自问自答、自我排遣了。“春花秋月”,在诗人词客的笔下本是极为美好的景物,且多为爱情的象征;可是,词人在这里却说“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了”是了结、了却的意思。“何时了”,是问到底什么时候有个完结,词人对“春花秋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呢?
李煜自幼天资聪颖,能诗文,善书画,通音律,本是一位多情的风流才子。他18岁和宰相周宗的女儿娥皇成婚,娥皇后来被封为国后,史称“大周后”,她长得很漂亮,擅长音律歌舞,亦通书史,因此俩人感情十分深厚,终日在后宫优游歌舞,纵情欢乐。后来,李煜又与娥皇的妹妹相好,当李煜28岁的时候,娥皇去世。娥皇死后四年,他就把娥皇的妹妹立为皇后,这就是“小周后”。南唐灭国之后,小周后也同李煜一道被押解到汴京,被宋太宗赵匡义强征入宫。昔日朝夕相伴的皇后,如今咫尺天涯,不得相见。词人独自一人在花前月下,想起昔日的美好时光,怎能不暗自伤悼,万分悲切呢!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何况词人的生活发生了这么巨大的变故,所以他害怕“春花秋月”勾起对往事的回忆,不愿见到这些美好景物,巴望它早些消逝,早些完结。由此可见,这一“了”字,具有十分沉痛、十分厚重的力量。
“春花秋月”,有的本子作“春花秋叶”。这是用春天的花和秋天的叶这种自然界时序变换中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指代一年的时光,因为古人往往用“春秋”来代表一年,而这首词大约作于词人被俘之后的第二年春天,正好是一年的时间。这是说,词人觉得这种囚徒生活十分难熬,不知什么时候有个尽头。这样当然也是可以解得通的。并且,“春花秋月”也同样可以作这样的解释。但是,联系下一句“往事知多少”,似乎还是用“花前月下”那样的意思去解说更好一些。所谓“往事”,当然可以包括词人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种种国仇家恨;但也许还是承前句而来,词人因眼前景物触发,很自然地想起昔日与大、小周后花前月下许许多多美好的光景和值得回忆的旧事。“知多少”,是说那些“往事”不知道有多少,即记得很多很多的意思。作者的另一首《浪淘沙》词:“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桁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全词以“往事”二字领起,所谓“对景难排”的也就是和这里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幽怨。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如果说前两句主要是回忆昔日花前月下的往事,那么这两句主要是抒发亡国失地的悲痛。“小楼”,就是自己现在被囚禁的住所。词人在另一首《乌夜啼》词中,曾这样描写这座小楼和他的心境:“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往日是一国之君,如今成了囚徒,整天待在这牢狱一般的小楼里,当然“别是一般滋味”。夜里一阵东风拂来,明月高照,词人身在异地,遥望故国,想到祖宗的事业,大片的河山,金陵的宫阙,江东的父老,等等,等等,这一切都不堪回首啊!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句中的“东风”二字。我们知道“秋风鲈鱼”的故事:《世说新语》上说,张翰在洛阳做官,当秋风起时,便想起家乡吴中的莼菜和鲈鱼,觉得人生贵在适意,何必到千里之外来做官呢!于是他便辞官归里了。这里李后主因东风而思故国,虽然与张翰的境界不同,但思念家乡和故国的情思是一致的。汴京在西,金陵在东,东风一起,敏感的词人就会想到这风是从他的故国吹来的;可是,令人悲恸的是,作为南唐的故国已经不复存在了。真是“亡国之音哀以思”,此时此刻,我们可以想见小楼之内、明月之下的词人是多么伤感和悲切。
上阕词人遥念故国,是大范围的整个南唐故国,下阕很自然地更进一步怀念故国中的京城殿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是泛指宫殿,这里指南唐故都金陵城内的宫苑建筑。“应犹在”,是说这些宫殿应该还在吧。这是作者身在异地的推测之词。有的本子作“依然在”,则没有了推测的意思。“朱颜改”,一般认为是指改变了红润的面颜,这是泛指人事的变迁。近代学者王闿运则认为:“朱颜本是山河,因归宋不敢言耳。”说“朱颜改”含有江山易主的意义是讲得通的,但说作者因归宋而不敢明言则未必如此,因为上阕已经明言“故国”,那么这里明言“山河”又有何不可呢?显然,这种解释有些牵强。实际上诗无达诂,有些诗句或词语如果解说得过于明确,反而觉得拘泥和死板,失去了原有的韵味。这两句是说,故国的宫殿虽然依旧存在,但山河易主,物是人非,我的容颜也不胜憔悴,显得有些苍老了。
最后,词人把无限的愁绪,用形象化的手法,倾泻而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问君”,是作者自问。“愁”,是全词的基调,却一直到最后才明确点了出来。“愁”本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活动,词人却用比喻的手法,使之具体、生动而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长江的流水,滔滔汩汩,永不停息……我们读着读着,似乎就被这种深沉而悠长的愁绪所感染,感到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无尽的惆怅。有人说这句是脱胎于李白的诗:“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也有说是脱胎于刘禹锡的《竹枝词》中“水流无限似侬愁”。他们虽然都用流水来比喻愁绪,其间也许有某种启发和借鉴,但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有各自的创造性。欧阳修《踏莎行》词“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这两句脱胎于后主的痕迹似乎还更为明显一些。这里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词人当时在汴京,就在黄河边上,为什么不说“一河春水”而说“一江春水”,不取近的黄河而偏偏要用遥隔千里的长江做比喻呢?这如同上阕的“东风”一样,也是寄托一种对故国的情思。因为长江是故国的江,用来传达对故国的思念和满腔的愁绪,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李煜的词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据陆游《避暑漫录》描述,李煜在汴京的囚楼里,七夕之夜,命歌妓作乐,庆贺他的四十一岁生日。因歌声传到外面,激怒了宋太宗,他随即派人赐“牵机药”御酒,毒死了李煜。而歌妓唱的就是这首“小楼东风”词。于此说来,这首词真是用血写成的了。
清人赵翼有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李煜倘若没有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平平稳稳地做着小朝廷的皇帝,写一点风花雪月的艳词,也许文学史上就留不下他的名字了,我们今天也不可能读到像《虞美人》这样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作品。